三月三 拜軒轅
今天上午,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在新鄭黃帝故裡景區舉行。鄭州新聞綜合廣播推出《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國際大聯播》。鄭州新聞廣播聯合沿黃九省區省會、首府廣播媒體,海峽之聲廣播電台、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台灣台中廣播、澳大利亞3CW中文電台、澳華之聲、新西蘭華人之聲、美國時代華語廣播、美國銀視網等海内外知名華語廣播媒體推出《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國際大聯播》。蜻蜓FM全程網絡音頻直播。
網上拜祖
鄭州新聞廣播上線推出“共拜軒轅黃帝,“搖”出美好祝福”互動H5頁面,讓全球華夏兒女通過網絡參與拜祖。
主持人飛帆
“鄭州新聞廣播”微信公衆号還開辟了現場視頻直播,網友通過鄭州新聞廣播微信平台“拜祖直播”菜單欄,收聽收看視頻直播。
蜻蜓FM全程網絡音頻直播
蜻蜓網友在美國發布ins
拜祖現場
▲設在拜祖大典現場的國際大聯播直播室
▲鄭州新聞廣播主持人胡海、鄭州文化學者黃海碧
今天的國際大聯播從早上7點持續到12點。我們在新鄭拜祖現場搭建了前方直播間,邀請鄭州著名文化學者黃海碧,和我們共同關注大典盛況。
▲連續4年擔任拜祖大典畫外音的鄭州新聞廣播主持人吳楠
鄭州新聞廣播直播間
▲鄭州新聞廣播主持人汪明、著名學者李暄、閻鐵成、主持人王璐(由左向右)
今年的拜祖大典,和往年不同,九項議程稍有變化:盛世禮炮、敬獻花籃、淨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拜文、高唱頌歌、樂舞敬拜(衆志成城)、祈福中華、天地人和。
閻鐵成:因為拜祖大典是非常莊重的,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祖國的敬意,新的時代主題有所變化,這個議程不會變。放炮從漢代就有,娶親、放炮,是起到昭告世人的作用。拜祖大典表達的是最崇敬的敬意,比如淨手上香、敬獻花籃,是用鮮花表示敬意,恭讀拜文是向祖先報告我們的成就。樂舞敬拜也是禮樂文化的傳承。禮制是秩序,各個行業都要有秩序,不同時代有不同禮制,包括人們見面用什麼禮節打招呼。現在拜祖也有禮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産,曆史傳承下來的。
今年情況比較特殊,我們遇到了疫情,全球都遇到疫情,所以把樂舞敬拜改為衆志成城是很有意義的。
沿黃省區共拜祖
青海省西甯市廣播電視台新聞綜合廣播的記者蘇娟:我們都知道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獲得延續和繁衍的搖籃,被當地百姓稱為“母親河”、“生命之水”。湟水河是黃河的一級支流。每當春夏交接,湟水上遊冰雪消融,水源充足,流到西甯的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河水驟漲,當地人稱為“湟流春漲”,是西甯 古八景之一。
因為有着湟水河,四五千年前,高原人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青海東部地區和甘肅西部與青海接壤地帶,先民的智慧結晶,有其獨特的内涵及其特征。在我們當地發掘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從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僅彩陶器近2萬件,這是其他地區所無可倫比的。世代居住在我們河湟地區的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創造了具有濃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格的民間文化藝術。尤其是多姿多采的歌舞、曲藝、繪畫、雕塑、刺繡等,為河湟文化藝術長廊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網絡圖片)
近年來,西甯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紮實推進“河湖清”建設行動,緊緊圍繞湟水流域綜合治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任務,提出“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生态治理目标,全力書寫”水文章”,打造“三河六岸”生态長廊、建設濕地公園、建造各種水景觀,使整個城市有了靈動之感,有了非凡氣質。我們還對北川河進行全面治理,打造出了新的景觀風貌帶,拓展了西甯城市發展新空間。經過四年多建設,建成了面積達173.5公頃的北川河濕地公園,為西甯增加了一處生态休閑旅遊的新地标。湟水河、北川河的綜合治理不僅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的生動诠釋,也是西甯市打造綠色發展樣闆城市的具體舉措,更是滿足廣大市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綠色福利。
成都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記者王歡:若爾蓋縣唐克鎮作為黃河流經後彎折的第一處,被稱為“九曲黃河第一灣”。在這裡,黃河就像不施脂粉的美女,清純而明豔,隻要風不大,水面就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藍天白雲和周邊的草原及山脈。
(網絡圖片)
在四川青城山有一座黃帝祠。相傳軒轅黃帝時專管燒陶器的大臣叫甯封子,他升仙之後就在青城山修道,黃帝曾向甯封子請教駕禦風雲的方法。自此以來這幾千年的曆史長河當中,青城山都以道家名山而聞名天下,曆經各個朝代,香火不息。
青城山上黃帝祠。是黃帝的大臣甯封子在這修道,從這個角度來說,黃帝的思想應該是已經能傳播到巴山蜀水了。
著名學者閻鐵成:巴蜀文化嚴格來說是屬于長江水系的文化,簡單說三星堆等遺址。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從長江中遊經三峽西遷成都平原、征服當地土著文化後形成的。三星堆發現的許多文物和黃河流域一些文化是有關聯的。所以,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有一些關聯的。這就說明天府之國在過去雖然道路不便,但是文明還是有流動。
著名學者李暄:這就是黃河流域或者說長江流域,不同時期發展起來的,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民俗習慣、思維、審美等多種原因産生的區域文明。
蘭州綜合廣播主持人主持人劉嘉: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對于我們這些從小就喝着黃河水的黃河娃來說真的是無比的驕傲。千萬年來,在長達913公裡的黃河幹流甘肅段上,形成了黃河第一彎——瑪曲壯美奇觀和黃河三峽、景泰黃河石林景觀。在甘肅境内,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大地灣遺存包含五個文化期,據碳-14年代測定時代約為7800年—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
(網絡圖片)
我們對河南的燴面也是心向往之。從這一點能看出來,兩地的先民對于面食的喜歡程度。所以我想,不管是河南燴面還是蘭州拉面,一穗小麥的兩種做法,讓我們尋到了五千年飲食文化的根。
閻鐵成:大地灣文化非常重要,是新石器時代甘肅一代非常有代表的文化,是黃帝文化早期。往後,裴李崗文化發現的時候,出土的最著名的文物是在賈湖,發現的骨笛非常著名,是用鶴的腿骨做成,有的骨笛現在還能演奏使用。鄭州商城發現的二裡崗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甲骨文。
我們沿黃河繼續向東,黃河離開甘肅,來到甯夏。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新聞綜合廣播主持人侯茹:甯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九曲黃河從中部進入甯夏境内,造就富庶的甯夏平原。千百年來,勤勞、樸實、睿智的先民們,在這塊熱土上繁生息;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共同培育、共同創造了絢麗璀璨的曆史文化,為甯夏積澱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資源。
如今的甯夏,風景秀美,黃河造就了“塞上江南”的神奇,也留下了“天下黃河富甯夏”之盛贊。甯夏聚集了黃河、大漠、高山、綠洲為一處,有西北風光之雄奇,兼江南景色之秀美,咫尺之間可以領略黃河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
(網絡圖片)
沙坡頭自然保護區就緊緊依靠在母親河黃河身邊。黃河也孕育了甯夏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歡迎大家來甯夏,給心靈放個假。
随着黃河流淌,我們就進入内蒙古,呼和浩特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的主持人少波:“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從青藏高原款款而至的萬裡黃河水,在内蒙古段全長830公裡,流經6個盟市。呼和浩特是黃河流經内蒙古的最後一站。生活在呼和浩特,我們的生活與黃河息息相關,黃河水滋養着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僅給我們“解了渴”,還給呼和浩特帶來了旅遊收益。為什麼這麼說呢?追随黃河到呼和浩特的腳步,呼和浩特市的托克托縣,是黃河上中遊的分界處,形成山梁、濕地、河流、沙漠一體的天然風景,因此這裡有著名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神泉。黃河西岸是中國的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東岸是當地的葡萄灣,在這裡也可以領略到古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景觀,當地的托克托縣“黃河文化旅遊節”也已經連續舉辦了九屆,這裡的河套文化就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發展史上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這裡不僅有“黃河大鯉魚”這樣的美味,還有黃河岸邊葡萄灣裡的葡萄,所産葡萄不僅皮薄汁甜、風味獨特,而且營養豐富。九曲黃河一家親,炎黃兒女同奮鬥。歡迎收音機前的聽衆朋友來到呼和浩特感受草原、黃河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文化。最後,讓我們一起共戰疫情、祈福中國、祈福世界。
(網絡圖片)
著名學者李暄:所謂河套文化,大河三面環之,在甯夏、内蒙、陝西山西之間,黃河形成了一個大幾字形,幾個的幾,幾何的幾。河以套名,故稱河套。河套文化的發展曆史是中華文明發展曆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其實跟甯夏有點相似,邊塞文化、黃河文化、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在河套地區聚集、融合、傳承、積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體系。也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西安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的節目主持人王雯:清明節尋根祭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民族曆史文化長期發展的深厚積澱。而清明節的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更成為廣大華人集體尋根的盛會, 今天我就給大家來介紹一下每年清明節陝西黃帝陵祭祀大典。位于陝西黃陵縣的黃帝陵,是中華民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寝所在地,被譽為“中華第一陵”,為曆代祭祀黃帝的場所。黃帝陵位于陝西延安黃陵縣的橋山之颠,每年清明節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大典已經成為海内外炎黃子孫慎終追遠祭拜祖宗的重大囯祭盛典。跟拜祖大典不同,祭祀現場由全體肅立、擊鼓鳴鐘、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向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樂舞告祭、瞻仰黃帝殿、拜谒黃帝陵六項環節組成,表達中華兒女對始祖慎終追遠、高山仰止之情。人們在這裡共同緬懷黃帝的豐功偉績,表達着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美好祝願。為構建和諧家園、促進祖國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不懈努力。
陝西的祭祖和新鄭拜祖的區别
閻鐵成:黃帝及其部族有着發展曆程,今天對于黃帝的兩個紀念活動,一個是黃帝出生的地方,老家;一個是黃帝安葬地。在黃帝生日的時候拜祖,在祭日的時候祭祖。拜祖大典莊嚴中透露着喜慶,祭祖大典是莊重的。
太原廣播電視台綜合廣播記者王宇翔:要說到黃河文化必須要說說山西。在山西晉城高平境内與炎帝有關的遺址、遺迹衆多,與炎帝相關的村名地名、民間風俗、故事傳說等,形成了一個内容龐大的炎帝文化遺存區域體系。
山西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是堯帝都城所在地,這使大緻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曆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實。着重說一下山西省會太原,太原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有2500多年建城史。在遠古時期屬冀州,大禹鑄九鼎,其中第一個就是冀州鼎。所以太原是華夏九州之一,為九州之首。相傳炎黃二帝大戰蚩尤的涿鹿之戰,就發生在冀州之野。而今山西解縣鹽池中,鹽水作紅色,民間稱之為“蚩尤血”。那麼解州為什麼叫解州呢?涿鹿之戰最後斬殺蚩尤,分解身首,。因此,這裡被命名為“解州”;這個村的村民是“蚩尤”部族的後代,所以命名為“蚩尤村”, 明朝萬曆年間更名為“從善村”。改革開放以來,又重新恢複“蚩尤村”的本名。
還有啊,黃帝的宰相“風後”死去,被埋葬在山西陝西交界處的黃河渡門,該地因為是“風後陵”所在,後來被人們稱為“風陵渡”。晉南大地還分布着多處“堯舜名臣”的遺迹:“羲和墓”在稷山縣中舍村;“臯陶墓”在洪洞縣士師村;“伯益墓”在襄汾縣北社村;“後稷墓”在稷山縣稷王山……太原市清徐縣是有名的醋鄉,這裡有一個以堯的名字命名的“堯城村”,村裡有座建築精巧的“堯廟”,傳說是堯“初封徙遷”之所。所以,在山西,這些曆史遺迹非常非常的多。
閻鐵成:由于黃河泥沙的淤積和氣候等諸多便利的自然條件,這裡自上古時期就形成了發達的農業文明,解決了溫飽問題,所以在文化、科技、精神等方面的發展更快。為後世中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文化禮儀典章提供了基本的範本。同時,中原文化之所以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于它強大的輻射力。
李 暄:之所以說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之根,它主要表現為他的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個中華文明體系中具有發端和母體的地位。無論是口頭相傳的史前文明,還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明肇造,都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們是生成于河南的。另外就是原創性,無論是政治制度的建構,還是漢字和商業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發明與中醫藥的産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記。再有呢,就是他的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衆善、合而成體的特點。咱大河村遺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東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說明中原文化在那時就開始吸收周邊文化成果,熔鑄自己的文化。
還有就是他的開放性:他有着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比如嶺南文化、閩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辟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後就是他的基礎性: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處于主體、主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與其它文化不斷的融合交流中,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催生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形成了中華文化這朵絢爛的文明之花。這一切都得感謝黃帝,在這片土地上所打下的堅實基礎。
海外華人
△鄭州市中心醫院介入科醫師、中國援贊第21批醫療隊隊員劉一強(左上)、愛爾蘭華人賈麗君、英國留學生楊藍天、德國留學生胡萌嬌
鄭州市中心醫院介入科醫師、中國援贊第21批醫療隊隊員劉一強:作為一名醫生,前幾天看到援助武漢的醫療隊撤回了,我心裡無比激動,看到鄭州的朋友們刷着朋友圈,看着他們圓滿完成任務回到家鄉很是欣慰。我真的覺得也就是中國——我的祖國能有這樣的動員能力,大家齊心合力、衆志成城共同與新冠病毒戰鬥。在贊比亞首都盧薩卡拉,當地華人華僑和贊比亞友人一起,也舉行了簡單而又莊重的庚子年恭拜黃帝大典儀式,這是炎黃子孫第一次在非洲大地舉行的黃帝文化紀念活動。
英國留學生楊藍天:又到一年三月三,今年身在海外的我,也在關注着庚子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我也制作了拜祖祈福頭像,獲取虛拟的黃絲巾,用換頭像的方式祈福。祝願我們的同胞都能平安、祝福我們的祖國早日恢複繁榮。
愛爾蘭華人賈麗君:我的父母和妹妹都在河南。雖然我已經身居國外11年了,但我從2015年的時候,就每年都會關注拜祖大典。雖然從來沒有機會親臨現場,但是我完全可以感受到那種莊重。我不僅生成了自己的海報,而且也給寶寶生成了海報。我希望我的孩子知道,在他的身上流淌着中國的血脈。盡管疫情将我們阻隔,但我們始終心心相連‘在一起’。我們會保護好自己,期待早日相會。遠在海外,我也祝願祖國國泰民安,世界吉祥安康。
德國留學生胡萌嬌:每年我都會通過網絡關注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我想說,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入中華家。此刻,惟願祖國繁榮久盛,人民平安祥和。
我們心向故裡,
共同敬拜軒轅黃帝,
祈福華夏安康,
祈福世界安康!
編輯:彭程、文豪、鵬程、昊哲
統籌:嶽翔、馬如潇、王之、尚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