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歲月之海》
作者:張國祚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詩言志,亦言理
文/劉書林
《穿行歲月之海》是張國祚教授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本詩集。國祚是我的老朋友,我喜歡讀他的詩,由人而詩,印象格外深。
初相識:一位真誠理論家
《尚書·舜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詩歌的魅力在于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容易流傳。中國古代許多不朽著作都有詩的品味。《道德經》《莊子》等經典便是如此。更不須說《詩經》和屈原的《天問》《離騷》《九歌》等詩歌名著。現代社會随着智能手機、微信及短視頻的出現,人們越來越不願意看空洞冗長呆闆的文字了。以時事政治為題材的詩歌會不會出現新的繁榮?《穿行歲月之海》題材十分廣泛,涉及古代與現代、國内與國外的許多重要人物與事件,既是妙筆生花的詩作,也是富有哲理的評論。它的出版,似乎也是這種繁榮的先鋒兆頭。
國祚是理論家,也是詩人。如果不是理論家能夠寫出那樣富于哲理的詩嗎?好詩的作者未必都是學文學出身,主要取決于作者思想修養的深度和感情爆發的強度。思想境界到了那個程度,遇到感情激蕩,自然就有好詩萌發。所以,國祚作為著名的理論家寫出那麼多好詩,也是情理中的事。
1992年“北京圖書館學位論文收藏中心”編印出版了一本《1981-1990中國博士學位論文提要》(社會科學部分),收集了我國實行學位制以來最初10年中700名獲得博士學位人員的相關信息。“自然辯證法”專業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就是國祚,他的信息順序編号是0111;我的信息順序編号0338。我們屬于同代人,都有吃苦受累的曆史,意志也都比較堅強。從國祚《我的簡曆》一詩中,可以看出他的成長奮鬥史:“衣袖露肘,鞋曝趾頭,發豎圓臉,淘氣汗流。少年蓬勃山寨頭。”這是他的原初底色。“底層農民,勞苦身勤,屢挫不屈,志在青雲。青年奮發好打拼。”這是他的青春曆練。“高齡考生,不屑精英,鐵杵磨針,銳氣漸鋒。壯年好勝自成風。”這是他的求學奮鬥。“耳順猶作,決不長坐,行成于思,調研不辍。雲遊講學心胸闊。”這是他的雲遊講學時代。“年逾古稀,更愛健體,為國育才,精心竭力。鼓勵門生成大器。”這是培育後人的園丁時代。有這樣的經曆,心中肯定會有萬卷詩作啊!
擔重任:隻像公仆不像官
我見到國祚同志本人時,他已是中宣部理論局的“官員”了,那是在一次學術會上,他講話不僅富有邏輯的力量,而且大是大非很清楚,沒有回避現實問題的“外交辭令”。國祚曾受命組織“中國資深專家考察團”到俄、印、朝三國訪問,寫下《資深學者》一詩。詩曰:“學識功底深,言談敢求真;昭昭使命感,憂憂責任心。寵辱皆不驚,淡泊志長存;處事循哲理,是非自能分。寬厚長者風,平易受人尊;謙虛能自律,品格貴如金。”這首詩既是對資深專家們的贊譽,又抒發了國祚為人為學處世的主張。
國祚的詩既能體現他的責任和擔當,又都蘊含辯證哲理。《拜谒黃帝陵》一詩寫道:“軒轅香火旺,後裔遍四海。每至清明節,祭祀皆朝拜。民族大團結,叛逆當制裁。蚩尤雖非正,子嗣無罪怪。我今谒帝陵,和合祈永在。”雖然蚩尤不夠“正統”,但無疑仍然屬于華夏民族的遠古祖先之一。這樣的評價就很客觀。在《孔廟仰聖人》詩中,一方面贊揚“杏壇播雨,孔學成風”,同時認為“焚書坑儒,未斷學統”。這樣客觀而公正,精辟而前沿,把孔學發展與秦統一中國的千秋大業擺平了。在《蒲松齡》一詩中,他以高度凝練的詩句評價了《聊齋志異》:“寫妖刻鬼抒愛憎,刺惡諷貪憧美景。幻異曲折跌宕變,出神入化聊齋成。”這個評價很是精準到位。
國祚在詩作中,對黨史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評價既能與中央《決議》精神保持一緻,又能融入自己的真誠情感和獨到見解。他在《永遠的主席》一詩中寫道:“起步鄉野,震驚寰宇。指點江山,深刻透辟。目光高遠,謀略精細。膽識非凡,震懾強敵。運籌帷幄,決勝千裡。詩詞風雅,磅礴大氣。談吐幽默,無窮魅力。心念人民,終身與俱。”短短64個字,就把毛澤東波瀾壯闊的偉大一生準确生動地刻畫出來,實在難得。在《韶山烈士陵園思》詩中寫道:“潤芝思想深如海,功炳千秋傳中外。畢生奉獻無遺産,滿門忠烈六親台。而今瞻仰陵園碑,追思風範更感慨。多少狹隘負義者,數典忘祖失敬懷。”旗幟鮮明痛斥了“非毛”“反毛”的曆史虛無主義觀點。
國祚詩的另一可貴之處是敢于鞭笞不良現象。他在《炎帝陵》中寫道:“入殿人煙少,商業氣息濃。導遊技巧高,兜售步步營。祈福皆有願,誰忍囊不傾。聖地染銅臭,小販吃祖宗。管理欠修德,有辱聖地名。”以幽默的詩句對炎帝陵管理中的變味現象進行了諷谏。在《青冢亂象》中,他寫道:“青冢墓高功銘記,昭君香魂此安息。碑亭本供遊客敬,攤販橫卧圍滿地。經商謀生屬常情,破壞景緻乃違紀。市場逐利惑人心,價值引領不可棄。”難得詩人責任之心,主人翁之情。
改革開放初期,面對曆史虛無主義等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潮及“摸着石頭過河”所帶來的理論和實踐的落差,在幹部群衆中存在對理論的厭倦和信仰危機。迫切需要深入淺出、清新活潑的理論讀物解疑釋惑、澄清是非。時任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的國祚,組織專家學者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了《幹部群衆關心的25個理論問題》,開啟了廣受歡迎的“理論熱點面對面”通俗理論讀物。《深與淺》這首詩就是這一理論盛事的生動而深刻的藝術寫照:“灰色之樹盼常青,真理晦澀無人聽。對牛彈琴當自嘲,文風通俗勢必興。改革潮湧問題多,解疑釋惑須共鳴。鮮活俊筆四海選,荟萃學者聚群英。嘔心瀝血苦推敲,二十五問倡新風。”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詩歌回應。
滋蘭樹蕙:一位高校園丁詩人
國祚是為很受學生歡迎的教授。他在嶽麓山安營紮寨,以文化軟實力研究著稱,辦雜志,強馬院;帶博士,搞科研; “觸電”社會主義有點潮,一場接一場的講座、論壇近乎出現“稷下學宮”的生動場面。這裡有湘江、橘子洲、愛晚亭、嶽麓書院,人傑地靈。遙想當年,毛澤東揮毫寫下《沁園春·長沙》著名詩篇,“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真是千古絕唱!面對如此人文底蘊深厚的湖湘大地,豈能不詩興大發?僅《穿行歲月之海》就收錄以“嶽麓”為主題的詩22首,而且不乏佳句。其中《愛晚亭》撫今追昔、教人學偉人之志:“暮春愛晚亭,風光景不同。峽内湖水秀,遊人盡笑容。當年風雨急,此處聚群雄。少年恢宏論,終換江山紅。”在《山坡羊·穿霧登嶽麓》中寫道:“漫天大霧,勢吞嶽麓。登山欣然依如故。目前睹,身後顧,同行不見無尋處。快樂攀爬行加速。興也,向上不停步。奮也,向上不停步。”鼓勵學生勇于争先,興奮之情力透紙背。在《嶽麓清晨愛晚亭》中寫道:“野蠻身體敢挑戰,迎風呼喊穿荒林。而今盛世誰知曉,成就偉業須壯魂。”鼓勵學生以毛澤東為榜樣“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在《朱張渡思古》中寫道:“文津道岸朱張渡,理學大師此往複。弟子門生追随衆,城南隔江對嶽麓。湘水滔滔流不盡,書院深深引關注。會講佳話壯文史,千年學府當珍護。”作者追尋嶽麓“經世緻用”的思路,從湖湘的王夫之延伸到江蘇昆山千燈古鎮的顧炎武,在《顧園思賢》中寫道:“經世緻用學問深,萬卷書破萬裡路。一代宗師思想家,明末清初三大儒。傳統文化集精華,愛國名言昭千古。”所有這些詩無不蘊含着對莘莘學子的教育、啟迪和鼓勵。我一經品讀,不勝感慨,情不自禁與國祚唱和七律一首:“穿越歲月大海洋,留下詩篇耐思量。走南闖北足有印,滋蘭樹蕙手存香。青桃紅李無限好,老骥伏枥有理想。行雲走風詩意多,世間最美友情長。”這是對國祚嶽麓山生活的一個簡樸的速寫。
在嶽麓山千年學府旁,國祚曾與湖南省委宣傳部合作擔任《社會主義有點潮》理論電視片主創人員和主講嘉賓,大受學界歡迎。國祚包含深情為一位英年早逝的合作者寫了一首悼詩:“敏學勤奮,禮賢下賓。誠摯待友,虛懷敬尊。執着信仰,不忘初心。勇于擔當,善創文新。嘔心瀝血,貢獻青春。”國祚攜帶着國家學術界的大視野,投身到嶽麓山教育事業,對同行和學子影響是不一般的,使他與學生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學子們買了一棵羅漢松,栽種在“松林齋”前。國祚為此填《蝶戀花·情寄羅漢松》詞一首:“嶽麓學泮結友誼,同門寒窗,難忘師生義。何以傳承續桃李?羅漢松可寄心曲。幾經移植精呵護,揮鍬掄鎬,齊心争獻力。功成合影伴笑語,笑止皆問誰創意?”一幅“師生歡心植松圖”躍然紙上。
毛主席曾經把青年比喻為早上八九點鐘的旭日。國祚卻願意看着旭日直上升中天。他在詩中寫道:“拂曉登山去,渴望觀日出。……明亮雖未烈,蓬勃生機凸。待到日中天,光芒宇宙殊。青年似朝陽,輝煌未來書。”教師的希望在學生,學生的希望在未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青年觀。
國祚所以能妙筆生花、詩如泉湧,和他始終保持年輕心态密切相關。正如他在《青春頌》中所寫:
“誰說未來無法把握?
我能夠,
因為我年輕,
年輕就是未來。
誰說人不能永遠年輕?
我可以,
因為我有年輕的心,
年輕的心永遠不老。
......
在青春奮鬥的曆史中,
有現在有未來也有過去。
在青春奮鬥的行列中,
有我有他也有你。”
這就是詩人國祚,這就是理論家國祚,總是給人滿滿的正能量。
附:《穿行歲月之海》内容簡介
本書是張國祚先生繼《滄桑足音》之後出版的第二本詩集。該詩集荟萃了作者在豐富的人生閱曆中穿行歲月、品賞盛景、思考人生、情寄家國、緬懷先賢、放歌時代、追思友誼、感悟哲理、激勵青年等詩作;循着歲月、穿行、覽勝、史韻、節點、名人、緬懷、放歌、時評、友誼、嶽麓、境外、哲思的邏輯線索,本詩集共分13個專題,這充分展示了作者關于“詩言志、詩叙事、詩抒情、詩頌美、詩歌德、詩會友、詩寓理”的創作理念。
張國祚,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文化軟實力》主編。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咨詢委員。曾任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出版《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論綱》《理論思維與文化軟實力》《科學獨立史論》《人才管用權變系統論》《用人之道新探》等專著,出版詩集《滄桑足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