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乞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榮昌一直把這個民間習俗傳承至今,每年“七夕”都要舉辦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榮昌七夕習俗内容豐富,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為牛慶生、種生求子、拜織女、拜魁星、燒橋蛋、吃巧果以及瓜果架下聽悄悄話等習俗活動。2015年,七夕習俗被列入榮昌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民間傳說
七夕節的來曆源于“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民間傳說。相傳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心靈、手巧、善織,牛郎出身窮苦家庭,常年與老牛相依為命。一天,織女與同伴來到人間玩耍,無意中結識了牛郎,兩人情投意合結為夫妻。牛郎和織女結婚後,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得知後,強行把織女帶回天宮,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拉着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不料王母娘娘拔下頭上金簪一揮,一道天河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隻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隻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無可奈何,隻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初七于鵲橋相會。人們為了紀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愛情故事,便于每年七月初七晩上舉行“乞巧”活動,故名“七夕”。
“七夕節”放河燈大型燈飾
七夕節既是拜祭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更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的綜合性節日。活動以女性參與為主體,包括已婚的中青年婦女、未婚少女和女童。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于天上的鵲橋相會,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産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拜谒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但随着曆史的演進,七夕的衆多民俗中有些已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傳承了下來。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家,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習俗。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七夕節”萬靈古鎮人頭攢動
近年來,榮昌結合自身特色,創造性地傳承這一傳統節日,從2014年起,榮昌将七夕節與放河燈巧妙結合起來,每年舉辦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七夕河燈旅遊文化節,成效十分明顯,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了7屆,成為榮昌知名的節慶品牌活動之一。
現場欣賞攻略
(一)交通線路
1.高鐵:重慶(成都)站至榮昌北站,再乘坐榮昌區内公共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2.汽車:重慶(成都)旅遊集散中心(長途客運站)前往榮昌,再乘坐榮昌區内公共交通工具到達目的地;3.自駕:重慶(成都)中心城區經渝昆高速(或渝蓉高速)在榮昌出口下道後,導航到達具體目的地。
(二)非遺民俗
春節系列(殺年豬、打鐵花、鞭春牛等),嘗新節、七夕節、放河燈、中秋節、重陽節,禹王廟會、銅鼓廟會、火神廟會,客家祭祖、家族祭祖、趙家祭祖,客家風俗、養豬習俗、祝壽習俗,書院祭孔、陶神祭祀、窯王祭祀等。
(三)非遺美食
1.美食:鹵白鵝、黃涼粉、鋪蓋面(炸醬面)、羊肉湯、豬油泡粑、旱蒸牛肉、清真牛肉、蔣氏白砍兔、刨豬湯、全鵝宴、豆豉魚、粉蒸魚、客家九大碗、灰水粽、艾粑、河包粉條(酸辣粉)、油炸湯圓、麻圓、灰水粑;2.飲品:燒酒坊白酒、直升白酒、清升白酒、糟酒;3.食品:“秦老五”麻花、脆麻花、榙海椒、百草花蛋、椿林火鍋底料。
(四)欣賞景觀
萬靈古鎮、安陶小鎮、夏布小鎮、榮峰河風景區、昌州故裡、昌州八景園、玉帶河生态公園、海棠公園、香國公園、濑溪河體育公園、渝西植物園、古佛山風景區、清江河中島、仁義三奇湖/百果玩、河包白塔/真原堂等。
(五)土特産品
榮昌折扇、夏布織物(服裝、鞋襪、包袋等)、夏布工藝品(夏布書畫、夏布折扇、夏布飾品等)、精美陶器、榮昌豬肉、鹵白鵝、烤乳豬、河包粉條、榮昌茶葉、麻竹筍、盤龍生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