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泥巴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 | 淡淡翠
近日,李雪健老師的一段抖音視頻,讓網友們大呼心疼。
視頻中的他身形佝偻,雖然隻是靜靜地坐着,但也讓人感覺到十分的疲憊,
由于李雪健曾經患過喉癌,所以說話十分吃力,身體也大不如從前。
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湊到他的耳邊告訴他“您是我們敬佩的演員,非常喜愛看您演的戲”。
李雪健老師用嘶啞的聲音說了聲“謝謝”。
提到李雪健,很多人都不陌生。
他是話劇《九一三事件》中的革命健将林彪;
他是電視劇《水浒傳》中的忠臣孝子宋江;
他是電影《焦裕祿》中的人民英雄焦裕祿。
從業40餘年,沒有绯聞、沒有負面報道,留給人們的是一個又一個經典的熒屏形象。
當觀衆問他“最在乎誰對他的評價”的時候。
他是這樣說的
“我愛人,她是我每一個作品的第一個觀衆”
一張泛舊的照片,雖然沒有亮麗的色彩、沒有過多甜蜜的互動,
但是背後卻承載了李雪健和于海丹兩人近40年的相守,
同時也承載了于海丹這一生對愛情的勇敢與無畏。
于海丹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姑姑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于蘭,表哥是著名導演田壯壯,一出生就含着金湯匙。
她和李雪健兩人結識于空政話劇團。
1977年李雪健考入劇團,但當時由于外貌條件并不是很好,一直以來,也沒有什麼好的角色,隻能留在劇團裡,接一些小角色。
不管是“路人甲”還是“死屍乙”,就算是十八線的角色,隻要落到他手裡,他都視若珍寶。
為了留在劇團,他不僅在台上賣力演出,在台下也是最勤快的“演員”,搬桌子、擡凳子、搭台子,隻要是他能幫上忙的,一定是盡心盡力。
在常人看來,這樣跑上跑下的幹苦力,簡直就是個“傻小子”,但是俗話說得好“傻人有傻福”。
就是因為他這些“傻”的舉動,深深地吸引了于海丹。
那個時候劇團正在拍戲,正值北京的暑天,悶熱的天氣實在是讓人容易疲勞。
李雪健當時是出了名的好人,在劇場裡就是一股腦兒的熱心腸。
不管自己有多怕熱,他就把宿舍裡的電風扇搬到劇場,還親自買來了冰綠豆沙,用保溫桶裝好送給于海丹。
就這樣,這個踏實善良的“傻小子”從此就走進了于海丹的心裡。
但是人世間的愛情之路總不會那麼順暢。
1982年,團裡拍攝電視劇《夏天的經曆》的時候,于海丹已經飾演女一号了,而李雪健還是一個不知名的“龍套”演員。
兩人身份如此懸殊,這段感情自然也不被看好,周遭的人都覺得他們兩個不合适。
李雪健當時也覺得自己各方面條件都不好,配不上于海丹。
可是于海丹心裡偏偏不這麼想,我喜歡你,才不管你長得醜俊,家裡條件是好是壞。
她竟反過來倒追李雪健,任憑誰說也不行。
李雪健看見這架勢,女孩子都這麼勇敢了,自己當縮頭烏龜實在是說不過去。
就這樣兩個人靠着一股蠻勁兒,勇敢地走入了彼此的生活。
1985年,兒子李亘出生了。
因為兩人都是演員,平常聚少離多,生活中不可能面面俱到。
面對事業和生活的雙重選擇,于海丹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她退出了熒屏,放棄了自己的演藝事業,一心一意地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
看似柔軟的面孔之下,卻隐藏着一個猛虎般的靈魂。
在這兩難的時刻,于海丹選擇挑起生活的重擔,用自己的退出成全了一家人的幸福。
但她卻不知道,接下來命運對他們的考驗,遠遠高于現在所承受的一切。
1990年電視劇《渴望》的播出,讓李雪健一夜之間聲名鵲起,從叫不出名字的龍套演員,一躍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
就在他離成功越來越近的時候,厄運降臨在了這個善良敦厚的“宋大成”身上。
那個時候正在拍《中國軌道》,因為李雪健以前參過軍,所以對這種軍事題材的影片總是格外上心。
以前拍戲的時候,除了演戲,就是甩手大掌櫃,什麼也不過問。
現在不同了,大大小小的事兒都得明細一下,總是擔心出了什麼差錯。
有一天,他摸着脖子說:“怎麼起來一個小疙瘩?”。
當時于海丹并沒有認為這是什麼大事兒,隻是覺得可能這部戲太操勞了,着急上火了,就囑咐他吃點消炎藥。
就這樣,李雪健揣着消炎藥就去西安拍外景去了。
過了大概一個月,有一次于海丹和李雪健通電話,問他的小疙瘩怎麼樣了。
李雪健說“好像又大了,吃了消炎藥也不管用”。
于海丹這個時候感覺到有點不太對勁,就飛到了西安,帶着李雪健去醫院做了一個檢查。
于海丹曾經在訪談中說道,
“等待的滋味不好受。尤其是在等待一個你預先揣測但又怕得到證實的消息,那種看六神無主、心神不定、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真是太難受了。”
檢查的結果出來了,李雪健患上了鼻咽部腫瘤,必須馬上治療,不能耽誤。
這個消息對于海丹來說無疑是個晴天霹靂。
但是在現實面前,她沒有時間悲傷,必須選擇勇敢面對。
當時李雪健擔任劇中的男主角,他的一舉一動都牽扯着整個劇組的命運。
于海丹不僅要照顧着李雪健的身體,同時也要照顧着劇組其他人的情緒,為此她還特地找來了表哥田壯壯跟大家協商,希望大家能夠多一些理解與寬容。
後來劇組連夜開會讨論決定,确定了一個既能夠有利于李雪健治療又不耽誤拍攝的方案:轉場到北京,邊拍攝邊治療。
李雪健當時每天隻做短短幾分鐘的放射治療,雖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是這些直接反應到了他的口腔,對拍戲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鼻咽部腫瘤治療起來過程非常的艱辛,需要不斷地化療,李雪健的身體一天比一天消瘦。
身體有些部位開始潰爛,毛發也在漸漸脫落。
于海丹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挑起生活的重擔,渡過這場難關。
在生活上事無巨細,經常陪他到處散心,看看新鮮的事物,生怕李雪健的情緒低落。
在工作上給他最大的支持,幫助他對台詞,拿捏人物的情感變化。
雖然于海丹在李雪健面前一直保持着堅強樂觀,但内心的洪流卻足以淹沒整個世界。
拍攝最後一場戲的時候,李雪健的身體正是反應最強烈的時候,看着他忍着傷痛在台上念着一大段一大段的台詞的時候,台下的她早已泣不成聲。
一路走來太不容易了。
有一次李雪健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到:
“我要感謝妻子,是她讓我煥發了第二次藝術生命,如果不是海丹,我早就化成了一縷青煙。”
李雪健提到的正是妻子陪他抗癌的心路曆程。
癌症就像一顆隐藏的定時炸彈,不知道哪天會突然爆發。
但是于海丹不去過多的擔憂未來,隻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天,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愛自己喜歡的人。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李雪健的身體也慢慢得到好轉,不久便重回熒屏,繼續自己的演藝事業。
憑着自己精湛的演技和敬業的态度,李雪健佳作不斷,演技一直以來都獲得觀衆的高度認可,榮譽也拿到手軟。
但是他卻和“白玉蘭”獎總是差點兒緣分。
有一次是因為一票之差輸給了英國的一位演員,
14年因為《有你才幸福》被提名,并未獲獎,
而15年擁有熱烈反響的《嘿!老頭》卻連提名也沒有。
于海丹實在是想不明白。
導演楊亞洲也說“雪健老師沒提名特别不理解”。
在劇中李雪健飾演的是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并逐漸失去語言功能、喪失自理能力的老人。
李雪健全憑肢體動作和神态表情,将一個“老小孩兒”的喜怒哀樂表現到了極緻,打動了無數觀衆。
因為身體不好,家裡大大小小的事兒于海丹都盡量不打擾他,一是因為在家裡為了保護耳部的通氣,他經常不帶助聽器;二是大家都不想讓他分心。
于海丹雖然心裡因為這事兒憤憤不平,但是并沒有告訴李雪健。
自己卻暗戳戳兒地為李雪健出頭,
“老頭兒(雪健)沒作品時我們不争,老頭有作品了,有了這麼一個觀衆都喜歡的硬氣的作品,怎麼會連個提名都不給他呢”。
網友也齊刷刷地為“老頭兒”助力,
官方很快給出了回應“由70個選片人組成的初評,有嚴格的監督”。
“白玉蘭”獎項的評選規則我們無從得知,并且我們也無法左右。
但是在這件事上于海丹表現出來的“剛”的确讓人對她刮目相看,
連兒子也出面誇贊于海丹
“你是最不願意出頭露面的,但老李受欺負時也隻有你敢豁出去站出來替他拔份兒!這就是吾媽。
雖然于海丹性格溫和、為人低調,但是當李雪健受委屈的時候,她卻是第一個站出來,敢于挑戰權威的人。
長久的愛情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維護同一個人。
張愛玲曾經說過,“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日子從不缺少狂歡,平靜才是歸處。
疾病雖然讓李雪健錯過了很多角色,但也讓他明白了生命中最真的東西是什麼。
在史鐵生的《印象與理解——寫好人李雪健書》中,李雪健曾經說到
“我跟海丹說,我心目中的愛情是什麼?譬如說,是一對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互相攙扶着過馬路。這是真正的、純潔的愛,經曆了多少年的風風雨雨兩個人依然難舍難分。”
他們對愛情的理解不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反而是回歸到柴米油鹽的普通日子中。
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李雪健還是會經常騎着三輪自行車帶着妻子出門。
陪着于海丹轉轉大街小巷,看看日落,聽聽小曲兒。
而于海丹也依舊站在李雪健的身後,生活上悉心照料,事業上鼎力支持,她永遠都是李雪健一回頭就能看得到的人。
婚禮上,我們每個人都會聽到這樣一句莊嚴而又神聖的誓言。
“不管貧窮還是富有,不管健康還是疾病,我都愛你、尊重你,直到死亡将我們分離。”
而李雪健和于海丹便是對這句誓言最好的诠釋。
這一生,他們隻有死别,沒有生離。
愛情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巫術,它能讓自私者無私、貪婪者善良、怯懦者勇敢。
而于海丹就像一個聖鬥士,永遠奔走于通向李雪健的道路。
她在采訪中說:“我願意用我的生命換取雪健的生命。”
她的愛就像山間的一股泉,寂靜且有力量。
36年過去了,我依然愛你如初,無論生老病死,無論富貴貧窮。
我們生活在一個欲望的時代,
每天都被紛雜的婚變消息沖擊着,
但我們仍然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至死不渝的愛情;
有堅若磐石的忠貞;
始終會有一個人能夠牽着你的手,看遍人間最美的風景。
就木心的那首詩一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