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鮑姓的是史姓。它有下面幾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黃帝時期創造文字的倉颉之後。當然,到底有沒有倉颉這個人,是有各種說法的。倉颉之後,分出來好幾個姓氏,比如倉姓、史姓、
候姓,還有候岡、夷門等複姓;還有一個姓,于脆就姓倉颉。現在的倉颉之後主要是前三個一一倉姓、史姓,候姓。
第二支,出自西周初年的太史尹佚之後,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周太
史尹佚和太公、周公、召公并稱為“四聖”,是當時很重要的人物。尹佚的後代就以祖先的官職為姓,姓史。
還有一支姓史的,就不是漢族的血統了。隋唐的時候,西域有所謂“昭武九姓”,其中有個史國,史國人後來到了中原,逐漸融入漢族,就姓史了。
其實他們本來是粟特人,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經商民族,今天的山西等地,還有好多有關粟特人的文化遺存、考古發現。
另外,改姓和其他兄弟民族當中的史姓。比如唐朝初期,與唐朝對抗的突厥阿史那部,就有改為史姓的。據此我們大緻可以猜到,安史之亂時
史氏最初以官為姓,先秦列國都有史官,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史姓相當廣泛地遍布各地。到唐末五代的時候,湖南、浙江、山西都有史氏。宋代,
江西、河北出現了史姓。到了明代,史氏遍布江南。現在中國的主要省份基本都有史姓,以湖南和山東最多,兩個省的史姓加起來占了全國史姓的
37%以上。
要了解一個姓的文化,可以看家譜。但曆經多次戰亂,很多家譜早沒了,這樣的話,還可以去搜集家族祠堂的對聯,祠堂的對聯寫的一般都是這個
家族最引以為傲的人物。史姓人才鼎盛,也體現在一副對聯裡,這副對聯是挂在江蘇溧陽的史氏祠堂裡邊的,上聯是:“祖孫父子,兄弟叔侄,四世
翰苑蟬聯,猶有男甥翁婿。”祖孫父子連續四代全是進士,還不算完,連舅舅、外甥、嶽父、女婿都是進士。下聯:“子午卯西,辰戌醜未,八榜科名
鼎盛,又逢己亥寅申。”下聯全是連着的幹支紀年,實際上就是這些人中進士的年份,就是說隻要開科,這個家族就有中進士的。哪個家族這麼曆害?
清朝康熙年間,江蘇溧陽人史鶴齡進入翰林院。令人驚奇的是,此後他的兒子史蘷,孫子史贻直,侄孫史贻谟,曾孫史裔簪,女婿于小謝,外甥于
敏中、任蘭枝、管幹珍,全都成了翰林。尤其是于敏中,那可是清朝重臣,乾隆年間任軍機大臣近二十年。這個家族太了不得了,大概再找不出第二個可與其比肩的,由此可見史姓的人才鼎盛。
宗族特征:
1.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鏡,史姓族人多以此銘為鑒。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漢有名臣史丹,宋有詞人史達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學家史震林等,舉不勝舉。
3.史姓字行輩分排列有序。如明代孫士壁編史姓字行為:“缵述多俊奇,丕澤承嘉順,京昌衆深衍,後代存興賢。”又史良書新續《史氏宗譜》,内載浙江餘姚史姓後嗣輩份派語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國,世貴端良彥,德及忠厚嗣。”
祠堂
史侯祠為史氏家廟,祭祀東漢溧陽侯贈司空史崇。從漢朝興建,三國吳時和晉朝世代保持(史侯祠舊址,即埭頭中學現址)。有司空廟碑略可證。
據《重修司空溧陽侯廟記》中記載宗廟的建置,由來很久。“宗”是說尊,“廟”是說貌,尊崇祖先容貌的處所,尤其不可不嚴格确定它的規章制度。司空禦災捍患,後漢光武帝劉秀賜封溧陽侯于此,子孫繼承封爵,成為世嗣的開始。後代一直祭祀不缺,朝列九禅,澤垂千載,古樹茂盛,高接樓牆,供享潔淨,帏帳肅穆,不行動就産生敬意,不發怒就顯示威嚴,全縣都仰承他的神靈保佑……
然而殿堂久遠,土木頹壞,屋瓦分散,橫梁傾斜,漏雪透風,積年累月,雖然神靈好象仍在,可是殿堂的形狀不存。因此,二十三代孫,朝議郎,前杭州臨安縣令,上柱國史有則,官居五命之尊,也是宗族中各支之首,化育全宗族的德行,以和睦安撫千萬家,發出号召,别人馬上響應,大家樂于完成,他認為難以依照舊有制度,就建立了新的規章,與衆人商量,意見一緻,得心應手,子孫願出力出錢,行動十分迅速,不滿三月,參差縱橫,房屋蔽日,飛脊遏雲,宏麗堅固,周環密緻,使得神靈能夠永遠安住。他就這樣努力地繼承舊業。
唐朝會昌六年農曆8月21日,宗長二十三代孫,朝議郎,臨安縣令,上柱國史有則,連同各院弟侄和各支長,孔目職司等,一起料理修建。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境内大旱,後人把對史侯的尊崇化為祈雨的希望,當時知縣郭延紹在廟中求雨,其後果然下了雨,立碑記載這件事(有禱雨碑。南唐升元三年農曆7月15日,尉遲勝撰,吳仁贍書,知縣事郭延紹,守縣尉張說立碑)。
到了宋朝,又屢次求雨正巧應驗。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尚書省發下文書,皇上诏賜“顯惠廟”匾額,縣丞方洙撰寫碑文(匾額和石碑都曾存放侯祠)。宋政和六年(公元1124年)加封“靈濟公”。
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廟被燒毀。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浮梁教授史禮之禀知官府,溧陽知州,東平人史光祖捐出薪俸,倡議修建,教授長沙人張崇寫了碑記(明朝洪武年間重立碑石,曾存侯祠)。
堂号
編輯
高密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桂陽堂:以望立堂。
建康堂:以望立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溧陽堂:以望立堂。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書,大學士督師揚州抗清。當揚州城危的時候,史可法給老母個妻子寫了遺書,因為自己沒有兒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兒子。并且交待說:“我逝世後,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邊。”城破以後,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殺他。德威哭着不肯殺,結果被清兵俘虜。被俘後,清人勸他投降,他堅決不屈,壯烈殉國。
懷溧堂:江蘇溧陽是史氏起源處,因以為堂。
史佚,也就是前面講的尹佚,史姓得姓始祖之一。西周初年任史官,輔佐武王克商,與周公、召公、太公共同輔佐成王。這個人也很厲害,他
曾經留下了一句我們到現在還在用的話:“天子無戲言”,君無戲言。在古代,皇上其實是蠻怕史官的,因為史官有責任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記下來,做
得好我記下來,做得不好我也記下來,哪怕你殺了我,我也不改,這就是中國史官的優良傳統。“天子無戲言”,這句話實際上是約束帝王的,就是
說你說話要謹慎,表态要慎重,不能随便瞎改。
另外,中國古代有一本教兒童識字的書,叫《急就篇》,是西漢時一個叫史遊的人寫的。當時還沒有《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教孩
子認字的書主要是這麼幾篇:《倉颉篇》、《訓纂篇》、《凡将篇》、《滂喜篇》。可惜的是,這些到今天都失傳了,唯一留下來的就隻有《急就篇》。《急就篇》
裡每一篇分别介紹了姓氏、衣食、臣民、器物、蟲魚、服飾、音樂、宮室、植物、疾病、藥品、官職等等,全部編成了三個字、四個字、七個字,朗
朗上口,合轍押韻,實際上和後來“三百千”的功能是一樣的。可以說,《急就篇》是童蒙讀物的老祖宗,《百家姓》真正的起源恐怕就是它。《急就篇》
裡面有一章就列舉了132個姓,有意思的是它的描述方式一一單姓加兩個字,複姓加一個字,以湊成三個字一句,成為一個口訣。比如它的開篇是:“宋
延年,鄭子方。衛益壽,史步昌。”這句就講了宋、鄭、衛、史四個姓。“宋延年”,後面加了“延年”兩個字,取吉祥的意思;“鄭子方”,加了“子方”
兩個字,也是好字;“衛益壽”和“史步昌”也是如此。如果是複姓,就在後面加一個字。《三字經》和《百家姓》,都繼承了《急就篇》的這個傳統。
在今天的中國姓氏中,史姓排名第85位,是進了前100名的大姓,人口308萬左右,約占全國人口的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