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18日訊 她以自己獨特的愛,诠釋、踐行、傳播着特别莊嚴的美;她以嘔心瀝血的真情,精心澆灌着祖國的花朵;她立足檢察工作,用心撐起青春的保護傘,用傳、幫、教的點滴實踐,喚醒迷途羔羊,拯救折翅天使,感化一個又一個失足的未成年人。她,就是廈門市湖裡區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負責人龔靜。
今年5月,在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創建30周年之際,龔靜同全國139個集體和140個對未檢工作作出貢獻的個人一道獲得最高檢的通報表揚。
“司法維權不隻是檢察官的工作”
2012年9月,廈門市湖裡區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正式成立。當時成員隻有3個人,身為負責人的龔靜深感責任重大,并開始思考: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發揮最大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司法維權工作不僅僅是檢察的一個環節,不隻是檢察官的工作,還需要多個司法部門的銜接配合。”龔靜抓準時機、主動作為,以2013年《刑事訴訟法》修訂為契機,多次報告政法委,走訪聯系公安局、司法局、法院等司法部門,促成就未成年人維權問題舉行聯席會議;起草《湖裡區人民檢察院合适成年人工作制度》《湖裡區人民檢察院、湖裡區司法局未成年人輕罪刑事案件訴前調查評估工作實施辦法》等多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相關單位對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共識。
去年,龔靜帶領的團隊,結合辦案實踐,在整合多方資源的基礎上,探索試行“3 N”未檢辦案模式。2015年,在之前辦結的一起未成年人搶奪女網友案件中,龔靜發現這名涉罪未成年人想學習汽車維修卻沒有辦法,于是馬上走社區進企業多方聯系,最終幫助他進入一家汽車維修企業學習汽修技能,實現了學習的夢想。
實踐證明,這種由一名檢察官負責案件、一名專業心理咨詢師心理矯治、一名專業社工行為矯治以及整合學校、街道等針對涉罪未成年人需求,開展就業培訓等幫助舉措的辦案模式,促成了有效社會化幫扶體系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幫扶效果。
“工作職責之外更需責任擔當”
“以嚴厲目光對事,以悲憫之心對人”。一直以來,龔靜都認為辦案不單單要追求法律上的效果,更要兼顧社會效果。作為女性檢察官,尤其是成為母親之後,每每遇到涉及未成年人或殘疾貧困當事人的案件,她心裡總會泛起絲絲柔情和母愛情懷。
2015年,在辦理一起搶劫案時,龔靜發現逃學、辍學、吸煙、拍攝裸照等不良行為發生在3名年僅15歲的花季少女身上,無比揪心。“對待女性未成年嫌疑人應當在理性依法辦案的同時,更加細膩地抓住心理變化、行為特點,重點突破。”龔靜運用多年來在未檢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制定出适合的幫扶挽救計劃。
幾個月下來,她利用自己的周末節假日時間,多次找家長、社區和學校,聯系共同監管,設立考察期幫教,對其中2名未成年人作出了附條件不起訴,幫助他們重返校園,并整整幫扶了1年的時間。直到一名涉嫌搶劫的孩子回校讀書,學習成績進入年級前五名,龔靜才松了一口氣:“要這樣,大家的努力才沒有白費。”此案也被評為2015年福建省檢察機關婦女兒童維權十佳案例。
“用做母親的心情去辦案,未檢工作就不會隻是工作職責了。”不管辦案任務多麼繁重,對待這些敏感、戒備、疏離的孩子,龔靜總是一如既往耐心地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去釋法,也用愛去靠近和溫暖他們的心靈。2014年以來,她審查的22名涉罪在校生,經她争取和解條件、監管條件以及幫扶,實現涉罪心理減負和被害人受害修複;除2人移送管轄外,不起訴12人,其餘均被處以監禁刑以下處罰,促成15人可以繼續學業。
“做好矯治幫教更需案前預防”
多年的檢察生涯,龔靜深谙把預防工作做在前面,才是對未成年人最大的保護。2014年,通過研判湖裡轄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她發現流動未成年人聚集的社區和民辦學校是犯罪高發領域。為此,她主動找到湖裡區最大民辦學校華悅學校,邀請家長到學校參加“家長課堂”,通過學校和檢察院的共同努力,引起父母對孩子心靈的關注,從而拉近親子關系。
其實,為了孩子,她做了很多事。多年以來,她一直堅持走進學校舉辦法制宣傳講座、法制夏令營、學生模拟法庭等活動,努力為青少年法制宣傳貢獻力量;她還兼任着校外輔導員和綜治副校長等,緻力于學生維權工作,她是學生們喜歡的檢察官阿姨。
3年來,龔靜共組織未檢室幹警前往20餘所中小學開展法治講座28場,受教育師生達5萬餘人次。她同時積極推進網絡預防,承擔着“湖裡區青少年維權網”的維護工作。網站開通至今已經更新信息條目超過2萬條(次),點擊率超過648萬次。湖裡區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在校學生犯罪連年下降,這為她的案前預防工作增添了無窮動力。
2013年,龔靜運營的“青少年維權網”案例在共青團廈門市委員會第三屆“一團一品一特色”活動中被評選為“十佳案例”。她也獲得了“廈門市湖裡區優秀共産黨員”“廈門市優秀志願輔導員”等榮譽稱号。
當看到越來越多孩子學習成績提高、性格越來越開朗,當得到越來越多老師及家長的信任和贊譽,龔靜真正領悟到:“被需要也是一種幸福。”她說,也許這就是檢察官溫情執法的真谛!
(本報記者 王淯滢 通訊員 張燕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