懇請您點擊右上角,訂閱“媒介之變”的頭條号。
白惠元
《悟空傳》的結局是一場燒了七天的“天宮大火”,不隻孫悟空殺死了自己,天地間的一切都被焚毀,西遊也随之成為如煙往事。那些叛逆的主體不複存在了,可天地間的秩序卻重新凝聚。原來,我們終究改變不了世界,到頭來,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
瓦礫重新聚成殿宇,天宮又回到了安定與祥和。衆神開始各歸其位。
二郎神駕雲出了天庭,奉命收拾戰場,他忽然愣住了。雲頭下燒焦的花果山大地上,孫悟空扔下的金箍棒不見了。
在這場自我與外部世界曠日持久的較量之中,曾經無比倔強的自我終于敗下陣來,這是“老男孩”們無法改寫的結局。說來說去,其實“天宮大火”燒死的隻有自己,如此悲情的不可抗力災難無非是為叛逆者的“皈依”提供一個契機,使他們能夠“不失尊嚴”地妥協。“我來過,我奮戰過,我深愛過,我不在乎結局”,這四句自我激勵之所以簡潔有力、感動人心,正緣自其殘忍的過去時态,而與之相對的,正是“我”喪失行動力的現在時态。所以,《後會無期》的片尾曲一定是“平凡之路”,因為那些叛逆少年除了融入主流社會之外,似乎别無選擇,聽上去,那歌詞更像是對《悟空傳》結尾的複現:“我曾經跨過山和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着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作為一種臆想式補償(或曰“腦補”),“老男孩”們試圖用“少年熱血”為中年的疲憊心靈注入活力,他們不斷地寬慰自己說:我還年輕,我還有夢想,我還要奮鬥。這種臆想或許是一群老男人“飙車鬥惡煞”(九把刀小說《後青春期的詩》),或許是一場“任歲月風幹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的音樂選秀(筷子兄弟微電影《老男孩》),更或許是一部能讓自己一夜暴紅、屌絲逆襲的公路小說(韓寒電影《後會無期》)。以上種種具有“返老還童”症候的叙事單元提示我們,“後青春期”[31]正在成為一種有效的理論話語,這裡的“後”不是英語裡的after,而是post,它既是生理年齡的斷裂,又是心理年齡的綿延。
誠然,作為一個被不同社會階層共同的超級能指,“後青春期”仍是一種彌合社會矛盾的潤滑劑,它的基本功能是讓不安分的社會主體宣洩掉那些過剩的利比多,進而更平滑地回歸其社會位置。然而我們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後青春期”這一話語是否還孕育着某種抵抗能量?“人不中二枉少年”,這句網絡流行語或可看作對“後青春期”的另一種闡釋,它牽引出當代中國青春文化的另一症候,我們稱之為“中二病”[32]。“中二”是日語對“初中二年級”的稱呼,“中二病”則用來指稱一種如青少年般“病态”的強烈的自我意識。然而,當我們宣稱“中二”是一種“病”時,我們似乎先在地否定了其可能内蘊的能動性,否定了青春文化中那種“羁絆”與“熱血”的正向價值。福柯的病理學研究曾告訴我們,任何的“精神病”都源自一種社會分類,都源自主體對他者、中心對邊緣、壓迫者對被壓迫者的權力篩選。同理,如果對主體性的強烈自覺都成了一種“病”,那麼,我們又何談改變世界呢?
因此,仍需感謝《悟空傳》,感謝那些讓我們感受到“青春的羁絆”的網絡西遊故事,它們不僅開啟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網絡生命”,更詢喚出一批對自身主體性保持警覺的網文讀者,隻要他們還能意識到“我”的存在,隻要他們還能感知到“我”與“世界”的矛盾沖突,他們就持存着改變世界的最後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遊記》得以跨越古典時代,成為網絡時代的不朽經典。
作者簡介:白惠元,1988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後,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在《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并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著有《英雄變格:孫悟空與現代中國的自我超越》。戲劇編劇作品多次獲獎,并參展烏鎮國際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等。
注釋:
[1]金庸客棧:所屬于新浪論壇曆史文化社區,成立于1996年,主要分為武俠小說讨論、影視評論與原創小說等版塊,衆多當下負有盛名的網絡寫手都曾混迹其中。http://club.history.sina.com.cn/forum-24-864.html
[2]輕鋼、秋水:《十年十書從〈悟空傳〉到〈鬼吹燈〉》,《新京報》,2008年7月26日。
[3]電影《大話西遊》在内地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盜版VCD市場:“據一位号稱北京盜版界四大家族之一的大賣家透露,早在1995年,就在北京市場出現過《大話西遊》的盜版錄像帶,但銷售平平,直到1996年底VCD版本出現,當時每盤30元的高價位都沒有吓倒《大話西遊》迷們。真正的火爆是在1997、1998年間,在這一段盜版VCD的黃金時節,《大話西遊》的銷售也屢創高峰,最高紀錄一天就賣到上百張,熱銷的場面通常發生在公司和新聞單位。這個大賣家透露,在這兩年期間,他無論拿多少《大話西遊》的盤都會被搶購一空,光他個人這些年手中賣出的《大話西遊》VCD就有兩三千張,以他的‘業内專業眼光’分析,全國至少賣出十萬張以上,北京至少占到四五萬張。”鐘鹭:《大話西遊之路》,選自張立憲等編:《大話西遊寶典》。北京:現代出版社,2001年,第96-97頁。
[4] 水木清華曾經是中國大陸最有人氣的BBS之一,代表着中國高校的網絡社群文化。1997年國慶期間,有人将電影中一段經典台詞貼在了BBS上:“曾經有一分真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你的劍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3個字:我愛你。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過了幾天,這個IP地址又連篇累牍地續貼好幾段台詞,引發了校園大學生對《大話西遊》的廣泛關注。随後,學生們争相租借、購買電影VCD,并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貼台詞運動”,而在清華的聊天室内,至尊寶、紫霞、菩提老祖等網名也比比皆是。
[5]《新新人類體味生活的另類文化——“大話”文風在流行》,搜狐文教頻道,2001年6月28日。
[6]王蒙:《躲避崇高》,《讀書》,1993年1月。
[7]“犬儒主義支配下的中國當代青春文化或低眉順眼,或少年老成,或虛假勵志,以一種自欺欺人、逆來順受的姿态撫慰着青年的心,也麻醉着青年的心。”邵燕君:《中國當代青春文化中的犬儒主義》,《天涯》,2015年1月。
[8]今何在:《一萬年太久(書序)》,周星馳、今何在:《西遊降魔篇》。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9]今何在:《序在路上》,《悟空傳·完美紀念版》。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
[10]“同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同人”指一種由原著粉絲驅動的創作方法,狹義的“同人”則是一種網絡小說類型。本文取“同人”概念的廣義性。事實上,作為類型的“同人”最初進入中國網絡文學視野之時,是與“耽美”基本重合的,後來同人小說逐漸擴容,凡是對其他文本的重寫文字都稱之為同人小說,也就是晉江現在所謂的“衍生類小說”,主要包括正常向的同人與耽美向同人。今何在的《悟空傳》應屬男性向同人小說。
[11] [美] 約翰·費斯克:《粉都的文化經濟》,選自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第11-13頁。
[12]“玄幻”也是網絡小說的新興類型,其内涵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玄幻小說概念始于黃易,側重的是人的精神力的無限提升,直至最高的天人合一的“破碎虛空”境界,後來發展成為網絡小說中的玄幻修真流。在網絡小說的“幻想”類小說的發展中,最早應是老豬的《紫川》和樹下野狐的《搜神記》開啟的異世大陸玄幻武俠和中式奇幻仙俠風潮,後來才有了蕭鼎的奇幻仙俠《誅仙》、蕭潛的玄幻修真《飄渺之旅》、說不得大師的西式奇幻《傭兵天下》,最終這些外延太大的小說都被裝進了廣義玄幻的類型之中。
[13]“玄幻西遊派”多以“起點中文網”為主要平台,其中,《朱雀記》《重生成妖》《重生西遊》《黑風老妖》等作品均名列“起點中文網”總點擊排行榜的前1000名,每一部小說的點擊量都在400萬以上。
[14]騰訊網遊《鬥戰神》以小說《悟空傳》為背景藍本,并由今何在擔任其世界觀架構師。
[15]林間的猴子:《你們的經典,我們的自傳》,豆瓣網,2012年1月16日。
[16]今何在:《悟空傳·完美紀念版》。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1。第114頁。
[17] [斯洛文尼亞] 斯拉沃熱·齊澤克:《意識形态的崇高客體》,季廣茂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第40頁。
[18]同9。
[19]李彬:《從反叛聖歌到心靈雞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保守主義家庭觀回歸與公路電影轉型》,《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3年9月。
[20]張天翼:《“西遊記”劄記》,《人民文學》,1954年3月。
[21]金紫千:《也談〈西遊記〉的主題》,《文史哲》,1984年3月。
[22]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
[23]施戰軍:《論中國式的成長小說的生成》,《文藝研究》,2006年11月。
[24]同16,第107頁。
[25]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确立了20世紀末将中國人口控制在12億以内的奮鬥目标,随後,中國人口政策驟然收縮,從“晚、稀、少”變為“一胎化”,這種政策調整直接造就了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并催生出“80後”、“90後”等諸多關乎代際命名的關鍵詞。
[26]同9。
[27]同16,第150頁。
[28]宋阿慕:《從黃粱一夢裡醒來的悟空如你如我》,豆瓣網,2008年5月26日。
[29]林品:《“二次元”“羁絆”與“有愛”》,《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10月。
[30]同16,第119頁。
[31]“後青春期”指青春期過後卻尚未成熟的過渡狀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個概念首先出現在2008年台灣搖滾樂團“五月天”的專輯《後青春期的詩》中。2009年5月,台灣作家九把刀又出版了同名小說。參閱拙文:《後青春期的網絡文化寓言——試解讀網絡文學視阈内的“孫悟空”形象》,《網絡文學評論》第4輯。廣州:花城出版社,2013年。
[32]“中二病”語出日本主持人伊集院光的廣播節目《伊集院光深夜的馬鹿力》,後流行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