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教育
/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
更新时间:2024-10-05 12:22:26

  新學期已快過半

  你有交到新朋友嗎

  在朋友圈熟絡起來了嗎

  社交被視為“社恐”們的難題

  讓我們一起看看

  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還有8小時就開學了,緊張得睡不着,第一次和新同學見面怎麼自我介紹啊!”看到新生發的求助帖,蘇笠(化名)回憶起大一時初次自我介紹的場景。華南師範大學第一場班會上,蘇笠早早地背好了自我介紹的台詞,可一站起來發言,又緊張得結巴。“自我介紹”被戲稱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也是“社恐”們最害怕的環節。“社恐”全稱“社交恐懼症”,是恐懼症的一種亞型。随着詞語的廣泛運用,“社恐”逐漸不同于原本的醫學定義,被賦予了豐富的社交内涵。

  在大學生中,“我是社恐”的聲音也不在少數。晚安華師對華南師範大學在校學生的“社恐”情況展開調查,超過八成學生認為自己有“社恐”的一面。你真的“社恐”嗎?“社恐”們在恐懼什麼?今天,讓我們聽聽華南師範大學學子的“社恐”心聲。

  據調查

  在華南師範大學受訪者中

  過半學生曾努力擺脫“社恐”

  渴望更自如的社交狀态

   學生“社恐”比例遠超“社牛”

  此次問卷調查共有982名華師學生參與,包括來自廣州校區石牌和大學城校園、佛山校區南海校園、汕尾校區濱海校園的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文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城市文化學院、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法學院等學院參與人數較多。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

  受訪者中,“社交牛雜”所占比例最大。其餘選項中,“社恐”的比例遠超“社牛”群體。值得一提的是,各年級受訪者中,“社牛”占比最高的是大四學生。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2)

  “社恐”和“社交牛雜”們的自評分數集中在61-80區間,總體數值較高,大學生的“社恐”心理值得關注。由于各人評分标準不同,此評分僅供參考。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3)

  當衆發言、與陌生人交流、集體活動被“社恐”們認為是三大“社交酷刑”,部分“社恐”緊張時會有臉紅、口吃等明顯的外在表現。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4)

  “社交牛雜”表示,以某種社交類型自稱,大多是出于自我調侃,也有借此達到逃避無用社交、避免麻煩的目的。随着社交類型的流行,它們也被使用者賦予了追趕潮流、凸顯個性标簽的作用。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5)

  現在人們說的“社恐”情緒主要由個人心理、外界環境、性格、社交氛圍等社會性因素造成,生理等生物學因素在其中影響較小。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6)

  在“社恐”和“社交牛雜”群體中,超六成受訪者曾因自己的“社恐”産生負面情緒,對大部分受訪者而言,“社恐”帶來的影響好壞參半,但總體上弊大于利。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7)

  在感到社交焦慮時,大家更傾向于自己解決問題,其次是與熟悉的朋友家人傾訴、外出放松心情。部分同學有了關注心理健康的意識,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并認同在網絡平台宣洩情緒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走進人群

  敏感又尴尬是“社恐”們的日常

  三個迥異又相似的“社恐”故事

  或許也映照着你成長的影子

   在對抗“社恐”中接納自己

  剛下課的教學樓裡人群熙熙攘攘,蘇笠或低着頭,或目光飄忽不定,就怕和誰對上眼神。對她而言,不熟悉的眼神交流是一種負擔,而課堂展示則将這種不安推向頂點。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8)

  在大一教育概論的課堂上,蘇笠第一次需要面對全班進行模拟課堂展示。提前好幾天,她就把發言稿逐字背熟,但站上講台的蘇笠發現,事情并不按照她的設想進行。她形容當時是“呼吸加速,聲音卡住了”的感覺,腦裡瞬間隻剩下零星幾個字詞。接下來的展示,她隻好低頭對着電腦讀幻燈片的内容。

  第一次模拟授課失敗後,蘇笠感到既失落又自責。對于一名師範生,在課堂上“社恐”幾乎就是硬傷。蘇笠清楚自己内心也有滿滿的表達欲,渴望展現自己,卻總是事與願違。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9)

  和蘇笠一樣,許多受訪者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對于社交,他們最害怕的就是當衆發言或自我介紹,其次是參加集體活動,越是害怕就越容易臉紅和結巴。令大多數“社恐”懊惱的是,這些緊張情緒幾乎是難以控制的。

  “我很喜歡去分析原因,因為我覺得很多事情本可以更好。”蘇笠總擔心在他人面前表現不好,這些負面想象常早早地澆滅了她的社交熱情。自省的習慣帶來的也并非全是壞處,在不斷自我反思後,蘇笠發現:克服“社恐”最好的辦法就是每次主動改變一點點。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0)

  為了不讓糟糕的回憶重現,蘇笠逼着自己在課堂上主動發言,争取新的課堂展示機會,甚至在準備的時候預留了現場發揮的空間。經過多次的刻意練習,她開始不再躲在電腦後面發言,并可以站出來與聽衆進行眼神交流。

  如今,蘇笠仍想和“社恐”對抗,希望能在大學交到知心的朋友。在與這位“對手”相處的過程中,蘇笠也更接納自己。“無論‘社恐’還是‘社牛’都隻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客觀的差異。”她認為,在需要大步向前時,不要被“社恐”束縛住手腳,至于其餘時候,與人群保持一些距離也未嘗不可。

   “社恐”和“社牛”都是我

  極緻的“社恐”或“社牛”都會過猶不及,現實中,更多人選擇在兩種狀态中保持平衡。在本次問卷中,過半的受訪者自認為是“社交牛雜”。“社交牛雜”一詞衍生于“社交恐懼症”和“社交牛逼症”,意為可以在“社牛”和“社恐”兩種狀态中随意切換的人。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1)

  林泓涵(化名)也是其中的一員。在大學同學的眼裡,林泓涵總能遊刃有餘地處理好人際關系,是集體活動中的活躍氛圍者。然而此前,林泓涵被家人朋友一緻認為是個不折不扣的“社恐”——不愛說話、喜歡獨處。漸漸地,她也默認了這些“内向”“不善表達”的标簽。即使因為内斂的性格,而與許多寶貴的機會失之交臂,那時她依然享受這種平靜的狀态。

  高三時,一場尖銳的人際矛盾闖入林泓涵的“社恐”星球,沉重的學業壓力和人際關系的挫折讓她不得不決定休學。一開始,林泓涵常因為外界的否定而自我懷疑,讨厭“社恐”的自己。冷靜下來後,她開始重新審視過去,同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她發現,長期抗拒社交,使她形成了高度敏感和自尊感強的性格,這不僅會加劇自己的内耗,還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傷害。

  林泓涵意識到,“社恐”可以是渴望獨處時的心理狀态,但像“社牛”一樣勇敢地表達則是一種重要的社交能力,而她正需要這種能力。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2)

  抱着這樣的念頭,林泓涵決心在大學改變自己。大一剛入學,她推着自己跟陌生人交流,主動參加社團活動。第一步邁得艱難,但終歸是站穩了。在學院舉辦的一次科研分享會後,林泓涵鼓足勇氣走上講台與老師交流,并如願加入了老師的課題組。雖然不是每次嘗試都有圓滿的結局,但林泓涵覺得“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我已經做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事情”。

  在挖掘自己另一面的過程中,林泓涵不知不覺變得開朗,還意外地收獲了友誼。她有時也會羨慕那些天生“社牛”的同學,羨慕他們可以“完全享受社交的狀态”。在感到疲憊時,林泓涵會給自己留出獨處的空間,等到“充滿電”後再投入社交。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3)

  林泓涵不急于扔掉“社恐”的标簽,她坦然地承認自己是個“矛盾體”:“‘社牛’是可以學習的,‘社恐’也并非不好的,根據需要運用它們能讓生活更順利。”無論如何定義它們,林泓涵都希望“每個人能夠真正接納和享受自己的每一面”,也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

   掙脫束縛,每個人都可以是“社牛”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4)

  在火鍋店現場來一段拉面表演、在飯堂做“奧特曼志願者”、主動跟各大交友平台上的陌生人打招呼……“社牛”對張浩(化名)來說,更像是一個被公認的頭銜。和人們印象中的“社牛”一樣,張浩習慣主動出擊、大膽社交。在社交場合中,他總是最引人關注的那位。

  調查數據顯示,“社牛”在所有社交類型中僅占三成,一定程度上屬于自帶光環的“珍稀物種”。在别人看來一向很“牛”的張浩,其“光環之路”走得并不順利。步入高三,處在相對壓抑的社交氛圍中,他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事事都得不到回應,我就幹脆什麼都不問了。”封閉的社交環境讓他自覺像個“社恐”。無獨有偶,在有“社恐”情緒的受訪者中,認為“過往受挫的社交經曆導緻自身‘社恐’”的比例高達62.11%。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5)

  “其實你并不‘社恐’,隻是被一層一層‘布’包裹住了你的天性。”這是至今都令張浩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在高考後的一次青少年領導力培訓課程上,張浩接觸到了十幾個“社恐”青少年,看見他們畏于消極反饋而遲疑猶豫、宥于自卑情緒而躲閃回避,他仿佛看到了在“社恐”面具下被困住的自己。

  課程導師的話點醒了張浩,也改變了他的想法。如今他認為,即使是“社牛”,社交能力也是需要訓練的,但隻要掙開了束縛,人人都可以成為“社牛”。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逐步解放自我、樹立自信,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這路上也難逃挫折。想通以後,很多看似困難的事情,其實也很簡單。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6)

  “社牛”們身上自帶的自信張揚,讓他們成為許多人羨慕的對象。“為什麼要用好壞來形容‘社恐’和‘社牛’?”張浩并不認同網絡熱潮下“社恐”被賦予的貶義。在他眼裡,“社恐”是自主選擇之下的一種生活模式,淺淡的人際圈也能帶來精神上的自足和樂趣。

  身為“社牛”,張浩有時也會遭到身邊人的冷眼和誤解。即使如此,他依然覺得成為“社牛”挺好的。在張浩的世界裡,如果能夠自在地做真實的“我”,别人的眼光大可以退居其次。

   “社恐”們在恐懼什麼?

  在似乎人均“社恐”“社牛”的時代裡,“社恐”們真正恐懼的是什麼?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7)

  心理學院副教授鐘明天指出,“日常中真正的社交障礙者并沒有那麼多”。在公共場合發言時,人們或多或少地有輕微“社恐”的某些表現,但這往往遠不達心理疾病的程度。在鐘明天看來,“社恐”們面對的,是一種既期待又恐懼社交的矛盾心理。

  “我們總希望自己有完美的表現,獲得他人積極的評價,但這個期待本身就不合理。”鐘明天認為,從心理層面上,“社恐”們恐懼社交,實際上是恐懼展現出不完美的自己,擔心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如果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并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别人的評價之上,就容易産生焦慮,社交的挫敗感又會打擊下一次的社交熱情。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8)

  在華師受訪學生中,不少人都提到了“害怕不熟悉的社交”,包括不必要的團建、客套等。“社恐”們有時害怕的并非社交本身,而是“過度社交”。微信随時會亮起的消息紅點、列表中越來越多的“點贊之交”、滿課時收到的團建通知……如今社交變得觸手可及,人們也變得“無處可藏”,密集的社交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在自我調侃之外,年輕人用“社恐”自稱也隐含了尋求喘息的訴求。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社恐”情緒?鐘明天給出了一些建議。最重要的是,首先判斷自己的“社恐”程度。當“社恐”程度較輕時,不妨接納自己的情緒,享受獨處也适當社交,将時間放在自我提升上。适當的社交焦慮也并非全然壞事,它像一股能量,能激勵人提前準備充足,幫助察覺他人的想法。

  華南師範大學安全上岸(華南師範大學社恐OR社牛)(19)

  若“社恐”已經對生活造成困擾,可以先嘗試“脫敏治療”,即發自内心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行動上給自己設定社交目标,并循序漸進地做出改變。若程度嚴重,則需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

  在自我表達越來越大膽的當代,有人樂于成為人群關注的焦點,也有人擅長擔當人群中的傾聽者。比起糾結自己是“社恐”還是“社牛”,能與人交流、共情,能理解他人的處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許才是成長中更重要的社交能力。

  天生的“社恐”并不多

  社交能力也需要後天鍛煉

  希望你無論屬于哪種社交類型

  都能享受個人的空間

  也擁有自我表達的勇氣

  擁抱自己的精彩人生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