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曾有一部賽車題材的電影《極速風流》在國内上映,它口碑極佳,豆瓣10萬人打出了8.7的高分。
但可惜的是因為題材小衆,在國内它隻拿到了2000萬的票房,上映了一個月便早早下映。
很開心,最近又有一部同樣令人腎上腺素飙升的賽車片上映,即使你對賽車毫無了解,也并不妨礙你在觀看的過程裡,切身感受速度帶來的刺激感:
《極速車王》 炫酷拉風的跑車,狂野粗粝的賽道風景,幹淨利索的飙車戲,加上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兩大男神同台飚戲,演繹兄弟情、親情和理想之間的抉擇,都為這部電影積攢了足夠多的話題和看點。
一切還要從一場收購交易講起。
上世紀60年代,福特汽車公司業績節節暴增,每年賣出幾十萬台汽車。
而當時的法拉利卻慘不忍睹,誇張點講,福特一天賣出的車輛能頂法拉利一年的量。
但在賽場上,法拉利卻是常勝将軍,獎杯的底座,福特碰都别想碰。
福特公司特想出圈,想到的法子是收購法拉利,一來增長自己的聲譽,二來則可以更好地打開歐洲市場。
福特占着自己财大氣粗,為所欲為,向法拉利提出特别不要臉的收購條件:法拉利必須為福特組織車隊,參加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世界三大著名且辛苦的賽事之一),而且法拉利自己不能參賽。
這是人說的話嗎?
性格桀骜不馴,又非常看重個人聲譽的恩佐法拉利,覺得這簡直是在羞辱他,不僅沒有簽合同,還辱罵了福特老闆。
說他又不是亨利福特,不過是個亨利福特二世(他是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的孫子,第二代CEO)。言下之意,他就是個孫子!他現在所有擁有的一切,都是祖上給的。
圖片來自官方預告片,下同
這下福特老闆更氣,決定不計成本找人組織車隊!
福特找來了卡羅爾·謝爾比,由我們的主角馬特達蒙飾演,讓他負責組車隊,還有設計跑車。
謝爾比曾赢過勒芒冠軍,但是因為從小心髒不好,在幾年前就告别了職業賽車手生涯,開起了賣車公司,還欠福特不少零件錢。
所以當福特銷售部門負責人來找他組隊打比賽,而不是催款的時候,他是開心的。
謝爾比覺得,有錢不一定能買到勝利,但也許可以找到願意為此拼命的車手。
他覺得這個人是肯邁爾斯,最有可能在勒芒上打敗法拉利的唯一人選。
肯邁爾斯缺錢,愛賽車勝過自己的命,當然最重要的一點,他有天賦,之前參加十多次中型賽事,次次奪冠。
而肯邁爾斯,我們的另一男主,由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
他開了家汽修廠,結果沒有生意被勒令關閉。沒錢買好車比賽,沒有比賽就更沒錢,惡性循環。
家裡還有妻子小孩得照顧,他答應妻子以後要找一份正當穩定的工作……一般電影裡這麼說的意思,就是接下來他都不會安穩工作了。
鏡頭一轉,謝爾比卻向他抛來了橄榄枝。高額的報酬,先進的賽車……肯邁爾斯猶豫很久之後決定加入,結果卻遭到福特負責人拒絕:他不能加入,他跟我們根本不是一類人。
在福特負責人看來,肯邁爾斯太自我太純粹,不懂人際交往,他随時可能說錯話,做出對公司不利的事情來。
故事一開始的走向,盡在意料之中。福特沒有讓肯邁爾斯加入車隊的這一年輸得特别慘,自己造出來的車,基本上沒有一輛能跑完全程。
于是,謝爾比跑去說服福特老闆:想要赢得比賽,隻有去掉無用的官僚作風,去掉一層層的高層管束才能運作起來,他希望能跟老總直接對接,并且聘用肯邁爾斯。
這頭老闆剛答應,,轉身福特高層又來電說,老闆交給他全權負責此事,他當然繼續保持一如既往的作風:不同意肯邁爾斯加入。
所有來自上層的阻撓,都變成了謝爾比跟肯邁爾斯之間的矛盾,好在有再多的不合,他們打一架所有的怨氣也就煙消雲散。
但福特老闆這關,還是得想出徹底的辦法來解決。
于是某一天,謝爾比把福特負責人鎖在房間裡,然後趁機讓老闆坐進了他們的賽車,用賽場上才會有的極限速度直接兜了一圈。
老闆雖然成天跟車打交道,但是這種飙車的體驗他其實還是頭一回感受到,車停下來的那一刻,他直接哭出了聲…
這樣的車不是随便一個車手就能勝任的。老闆總算答應了讓肯邁爾斯參加勒芒耐力賽。
當然,還有前提:肯邁爾斯必須先赢了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才能繼續參加勒芒,而且謝爾比承諾以自己公司的全部股份作為賭注。
肯邁爾斯終于迎來了自己的賽車征程,然而賽場上,來自福特的阻礙,才剛要開始……
電影雖說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改編程度還是蠻大的。
比如1964年,福特造出了自己的新車GT40,在賽場上确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甚至出現很多問題,但那些跟謝爾比他們沒有太多的關系。
電影裡放大了上層高管在行事作風上跟肯邁爾斯的格格不入,更強調了他自我個性跟官僚作風間的戲劇沖突。事實上,福特公司對肯邁爾斯沒有那麼多苛求。
當然,抛開故事不說,整個賽事的拍攝相當貼近當時的盛況,電影裡用将近40分鐘的時長,複刻了這段曆史。
當時肯邁爾斯已經在一年内拿下賽百靈12小時耐力賽,戴通納24小時耐力賽,如果他再次拿下勒芒,這樣的成績絕對是史無前例,甚至是後無來者。
事實上,如果那天不是發生那樣的事情,他百分之百可以拿到,因為那時他已經超過了所有對手,甚至比第二名快多了一圈。
具體發生了什麼事,這裡就不劇透了。
肯邁爾斯深受全世界的賽車迷深愛,在2001年被列入國際賽車名人堂。
而與他并肩作戰的卡羅爾謝爾比在那之後,很快便成為世界上最成功和最有名的賽車設計師之一。
如果你看過且喜歡2015年的《極速風流》,估計也會喜歡現在這部《極速車王》。
同樣是雙男主,同樣有立體的人物劇情刻畫,同樣有近乎實況又勝于實況的驚險追逐戲碼。
不同的是,《風流》是不同車隊車手之間的對抗和惺惺相惜,是亦敵亦友的關系,而《車王》更多是同仇敵忾,謝爾比幫肯邁爾斯擋住各種障礙,讓他更專注地把心思放在賽車上。
在人物關系刻畫和對賽車場面的比重分配上,《風流》顯然更多放在前者,加入了非常多的第一人稱視角、特寫、獨白,使得觀衆更容易帶入主角的情感世界,更好地體會車手的賽車生活,即便沒有這樣的體驗,也能産生相似的共鳴。
《車王》對人物的處理則相反,導演似乎并沒有要讓你徹底走進主角的内心,隻有開頭跟結尾相互呼應的一點獨白,連最後關鍵性的情節也隻用了固定的遠景長鏡頭來呈現。
也許導演想告訴我們,有些人的人生值得我們去了解,但你無需走太近,遠遠看着就好。
《風流》把人的精神内核毫無保留地挖出來給你看,《車王》則用克制的情緒,甚至是調侃的方式來傳達人物關系。
比如兩男主因為一些不快,直接在門口互毆。肯邁爾斯的妻子看到了,不僅不勸架,還搬了個椅子,坐在一邊津津有味地觀看。
比如前面提到的亨利福特二世,一開始是目中無人、霸道無情的人,卻因為謝爾比載他的車開得太快,而吓到嗷嗷大哭起來。
一開始我覺得《風流》更有作者風格,這點很明顯,但現在看來《車王》其實也有,隻是它呈現情緒的方式是含蓄的,所以不明顯。
但它們都成功地做到了,不隻是讓你腎上腺素飙升,還給了你思考事業和人生的餘地。
再說下賽車場面,《風流》裡是F1經典的方程式賽車。
《車王》則是時尚奢華,線條流暢的跑車,車型的不同,已第一時間帶來感官體驗上的差别,但具體哪個更好,就見仁見智了。
《風流》的賽車鏡頭總時長比《車王》少很多,而且《車王》多角度的拍攝,也讓單純的賽事畫面有了更豐富的視覺效果,更刺激更好看更過瘾。
有看到一些網友評論說更偏愛《風流》,也許是因為它第一人稱視角的拍攝手法?這樣的畫面帶來了更加強烈直接的情緒沖擊,而這個情緒會延續投射到賽車場面裡去。如果隻是單純以二者的賽車場面來對比,《車王》反而更佳。
但總的來說,二者都是這幾年不可多得的賽車電影,是值得N刷的好片。
《極速車王》,到底想表達的是什麼?
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導演有意地将福特高層跟車手肯邁爾斯,放在了一個水火不容的對立面。
福特公司保守,講求體面,官僚作風,世故圓滑,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
所以會在發布會的時候,反複叮囑謝爾比上台演講要懂規矩,說好聽的場面話。
所以會在肯邁爾斯極速飙車的時候,悶悶不樂地說他這是在冒險,甚至在至關重要的時刻,讓他減速…
而肯邁爾斯是怎樣的人呢?就是所有适合福特的形容詞的反義詞。
個人意志強烈,不輕易妥協,不願意被束縛,不迎合既定規則,厭惡所有的逢場作戲,可以為了夢想,過窮困潦倒的生活。
這一點跟我們前面提到的恩佐法拉利特别像,即便公司快揭不開鍋也不願忍辱簽下那份合同,是他們這類純粹的人會幹的事。
即便電影講的是福特公司的事情,但可以看出導演的價值傾向是往法拉利這邊靠的。影片最後,勒芒賽上我們看到恩佐法拉利摘帽向肯邁爾斯緻敬的畫面,就是導演的有意安排。因為據說曆史上那次比賽,恩佐法拉利并沒有在場。
可能喜歡賽車,追求最本真快感的人,都是這樣純粹自我的性格吧。所以無獨有偶,《極速風流》裡兩個男主雖然一個風流快活,一個謹慎專一,但他們都始終按着自己原有的個性成長,從頭至尾沒有被改變。
也許隻有涉及家人的時候,才是唯一的例外。
所以《風流》裡謹慎專一的那個車手,即使被燒傷也要重返賽車。而又在風險性太高的賽車暴雨夜,因為想到有需要陪伴的愛人在等着自己,而選擇中途棄賽。
肯邁爾斯同樣不會輕易妥協放棄。但如果是為了家人,他可以放棄賽車,也可以重返賽道,忍受可笑的官僚主義。
當最後,我們以為他依然會做自己時,卻看到他選擇妥協、選擇所謂的顧全大局,實在唏噓不已。
本文首發于奇遇電影:cinematik
關注奇遇電影,解鎖更多影視幹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