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聽到“陰盛陽衰”這個話題,切入這個話題也會聯想到許多寒、熱問題,某某陰氣過重是寒氣太多,某某陽盛陰衰是熱氣纏身。這些都是中醫裡經常闡述的話題,在中醫裡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所以中醫經常提出大家要“陰陽調和”,方能血氣平衡,血氣平衡,才能身體健康,這便是中醫的博大精深了!
一、女子陰盛則體寒是怎麼回事?
27歲的小何是一名公司職員,近一年來經常出現一些令人難以琢磨的小毛病,有時候月經來得也不是很規律,吃東西還很容易拉肚子,睡眠質量也非常差,手腳常年冰冷,小何覺得肯定是身體哪裡出毛病了,于是去了看了好幾家醫院都沒有檢查出個所以然。大大小小的化驗檢查、拍片、B超都做了醫生卻說她沒病,然而自己又感覺渾身不舒服。最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去看中醫,中醫認為小何陰氣(注意:此陰氣是中醫的一種辯證不是死人的那種哦!)内盛而導緻體質偏寒,叫她回去好好調理,應該能改善寒性體質。
陰盛和體寒的
黃帝内經《素問·調經論》:“帝曰:陰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氣上逆,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以澀,故中寒。”,意思就是說:寒邪積于胸中,髒腑氣機不暢,而導緻陽氣受傷,血脈凝澀,從而出現體質偏寒的表現。除此之外中醫還認為人體由“氣”構成,身體裡面的這團“氣”動則生熱,靜則生寒,體内陰氣旺盛,民間常有“十女九寒”的說法,這其實主要還是由于女性生理方面的差異,容易出現陰盛的情況。
二、陰盛有何表現?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内科副主任醫師江海濤指出:體寒的人常常會有以下5個表現:
1、手腳冰涼
體寒的人是由内而外,可表現為無論春夏秋冬手腳冰涼,特别怕冷,尤其在冬天表現更為突出,晚上睡覺四肢冰涼,這種情況非常影響睡眠。
2、脾胃虛寒
體寒的人非常虛弱,這種虛弱也是由内而外,脾胃虛弱吃什麼都不容易消化,吃稍微冷一點的東西就拉肚子。經常拉肚子就會導緻營養不良,經常營養不良就容易引起貧血,貧血就會表現面色蒼白,精神狀态差,記憶力下降等症狀。
3、腎寒
體寒的人除了消化系統症狀外,還可表現為腎氣不足,陰氣内充,可表現為小便色清,次數和每次的量都增多。
4、肝寒
中醫認為:肝藏血,主一身筋膜,肝主疏洩。體寒的人容易引起肝氣不足,肝髒陽氣不足,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想吐的症狀。
5、内分泌紊亂
可表現為月經不調,經期不規律,月經少,痛經等女性内分泌紊亂的表現。
三、如何把體内的寒氣“趕走”?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主任醫師彭玉清指出:體寒的人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保暖、飲食、作息和增加運動來改善體質。
1.注意保護好身體薄弱部位
腹部和頭部、腳部都是身體薄弱部位,體寒的人應該盡量做好保暖措施,天氣冷了不要用冷水洗頭,夏天不要貪涼而不蓋被子,這些部位筋脈豐富,稍有不注意就寒氣入侵。
2.多吃溫熱食物少吃涼食
少吃生冷食物,如苦瓜、鴨梨等瓜果,盡量不吃冰淇淋等。可以适當吃一些牛肉、羊肉、雞鴨偏溫熱的食物。适當補充蛋白質、B族維生素和鐵元素同時,還要注意營養均衡。
3.多鍛煉身體
動則生熱,靜則生寒,身體肌肉活動起來就會産生熱量,如果長期不運動肌肉就會堅硬,也不利于身體其他器官健康。
4.艾療
艾草是純陽之物,可以适當增加艾療,可以用艾草泡熱水腳,也可以進行艾灸,如:豐隆、足三裡、三陰交、神阙等都是驅寒穴位,但是要注意的是艾療必須在正規中醫院相關科室内進行,不要相信外面的那些所謂保健驅百病的伎倆,艾療也不是萬能,效果也還要根據個人情況,如果效果不好要及時尋求其他方案。
總而言之,體寒比較籠統,中西醫觀點不一,具體的還要對症下藥,不要一概而論!
參考資料:
[1]《體寒的人,到底“寒”在哪裡?》生命時報,2021-12-13
[2]《體寒怎麼調理,推薦5個方法》尋醫問藥,2017-08-03
[3]《體寒的人别吃什麼?這樣自查體寒幾級後,再戒口也不遲》家庭醫生在線,2018-03-23 17:54
未經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