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情感
/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
更新时间:2025-02-12 09:03:46

  《知否》在改編成電視劇的過程中,由于篇幅、人物塑造等原因删掉了原著中的一些角色;其實在這些被删掉的角色裡,有不少也很有看頭。

  就像原著裡顧廷烨的妹妹顧廷燦,出場次數雖不多,但看點十足:

  論相貌,堪稱美人;論詩文,堪稱才女;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嫡庶有别”的故事背景裡,她還是一位幸運的“侯門嫡女”。

  這樣高的配置,明明可以輕松覓得良緣、安安穩穩度過一生;卻不料,她卻硬生生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終隻落得婆家厭棄、娘家不理、終身被幽閉後院的結局。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她是知否裡被删掉的角色)(1)

  1

  顧廷燦的父親是顧偃開,母親是小秦氏,她從小錦衣玉食,又醉心于詩詞歌賦,逐漸有了小才女的名氣。

  本來一切都沒什麼問題,然後偏偏在“愛情觀”方面,父親顧偃開當年曾做出令世人歎為觀止、驚掉下巴的行為、母親小秦氏又偏偏把當做正面典範、常常念叨給她聽。

  當年顧偃開本來娶的是小秦氏的姐姐大秦氏,并且對大秦氏一往情深、寵愛異常:

  大秦氏嬌弱,新婚第二天侍奉公婆吃飯時,當場暈倒;顧偃開抱着她大哭,跪地哭求父母别給自己媳婦“立規矩”,差點氣病父母;

  大秦氏多病,婚後十年未生育,顧偃開堅決不納妾,甯願帶着大秦氏遠赴邊陲、遠離父母親戚的念叨,隻為守着大秦氏一人;

  大秦氏後來病故,顧偃開癡情不改,即便為了錢财而續娶白氏,也隻是當成擺設,心裡永遠隻念着秦家的人。

  如此種種,都成了小小的顧廷燦心裡“愛情該有的樣子”,覺得好的丈夫就該像自己親爹對待大姨那樣癡情,為了愛人,不惜得罪父母親人,不惜對抗全世界。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她是知否裡被删掉的角色)(2)

  然而,像顧偃開這樣的癡情,不僅少見,而且在當時世人的處事标準裡、其實是違背了正常規矩的:

  伺候公婆,是當時兒媳婦的日常必修課;婚後多年不育,丈夫是有權力納妾的。(這隻是當時故事背景下的規則,不必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對錯。)

  但顧廷燦不管,她不僅崇拜父親的癡情,而且要求自己未來的夫婿也必須這樣癡情。于是,在好不容易嫁進慶昌公主府、成為公主的三兒媳之後,顧廷燦就開始了對自己愛情觀的實踐:

  一方面,她不許丈夫韓誠納妾;一方面,還要對丈夫頤指氣使、強迫丈夫包容自己的各種小脾氣;更厲害的是,她拒絕在婆婆面前“站規矩”,并要求丈夫像當年的顧偃開一樣、全力支持自己的行為。

  這些做法如果放到今天,也許會被贊幾句“新女性”;但是在那個時代,隻能算是“作妖”;更何況,顧偃開是顧偃開,韓誠是韓誠,怎麼可能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完全複制到另一個人身上、而且還是被迫的?

  而且,所謂夫妻恩愛,往往需要雙方都有付出,相互成全;而不能永遠隻是一方付出、包容、退讓,另一方步步緊逼、坐享其成。

  如果顧廷燦能夠在要求丈夫不納妾的同時,也對丈夫态度好一點、照顧妥帖一點;在要求丈夫心疼自己的同時,也體諒一下丈夫的臉面、至少去婆婆面前敷衍一二,或許事情還不至于太糟;

  但她沒有。她一心隻想索取,隻想讓丈夫退讓、甚至讓公婆也退讓,就像當年顧偃開對待大秦氏一樣,而自己卻什麼都不願改變,什麼都不願付出。

  結果,隻換來丈夫的感情日益冷淡,婆婆的厭煩日益加深。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她是知否裡被删掉的角色)(3)

  2

  如果隻是愛情不順利,倒也罷了;顧廷燦在人情方面也不堪一說。

  由于從小嬌生慣養,是顧家的掌上明珠,所以顧廷燦孤芳自賞、目無下塵,表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傲慢自大、冷漠自私。

  對外,她做事隻憑自己的愛好,不分場合、不看形勢地表現自己的“文采”。

  皇家的某位長公主舉辦詩會,目的是給自己的女兒揚名,結果顧廷燦偏要強出頭,在詩會上拔得頭籌、搶了人家的風頭。

  對内,她不知體恤身邊的傭人,一味隻想着從她們身上榨取價值:

  陪嫁的丫鬟雙兒,在她的授意之下推倒懷孕的小妾嚴氏,事後她卻不理不問、任由雙兒被杖斃;

  另一個陪嫁丫鬟玲兒,忠心耿耿服侍了她二十年,年紀眼看要到三十歲,她卻拖着不給玲兒找婆家,隻管繼續對玲兒呼來喝去地支使;

  後來顧廷燦想找人誣告哥哥顧廷烨,于是聯絡了顧家的老傭人“向嫂子”幫忙送信,然而她依然不知憐惜下人,任由向嫂子一直跪在冰冷的地面上說話、完全想不起讓人家先站起來再說。

  結果,不僅韓家的傭人都知道顧廷燦“最難伺候,不體諒人”,連顧家的舊仆也都感歎顧廷燦與她母親小秦氏一樣“不把奴才當人看”。

  後來,就是身邊的玲兒與向嫂子終于忍無可忍,反戈一擊,将顧廷燦意圖誣告顧廷烨的事情捅到了她婆婆慶昌公主面前。

  也許玲兒等人的做法也算得上是“背主”,但卻讓人恨不起來,因為正是顧廷燦的無情與冷漠在先,才一點一點讓身邊的忠仆寒了心。

  就像《甄嬛傳》裡蘇培盛說的:太監也是人,說的也是人話。

  而奴仆也是人,也有喜怒哀樂,也知道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不好。而往往就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能在大宅院裡、影響一件大事情的走向。

  所以,即便《紅樓夢》裡清高的林黛玉,也知道給冒雨送燕窩的婆子拿一些錢,讓她們“打酒吃”;更不用說聰敏的寶钗、探春等人,偶然想要吃個新鮮菜“油鹽炒枸杞芽”,還要趕緊給小廚房的柳嫂子額外送五百錢,表達自己的關懷體恤之意。

  而傲慢的顧廷燦姑娘,卻一邊隻顧着享受使奴喚婢的便利,一邊還不肯對傭人給予最基本的關心,隻把她們當成物件;

  往小了說,這是天真;往大了說,這是冷漠無情。所以,最終衆叛親離,也不算意外了。

  

  3

  有人說,有本事的人往往也有脾氣。隻是,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隻有脾氣、卻沒有真實本事去支撐自己的脾氣,往往隻能成為笑話。

  顧廷燦是出了名的“性子嬌氣、愛拿喬”,但偏偏本事配不上脾氣,心志也不堅定,所以做事總是難以服衆。

  比如,在丈夫韓誠打算納妾的時候,顧廷燦用“絕食”表示抗議。這事兒雖然在當時的故事背景下顯得“不夠大度”,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想當年唐太宗要賞賜房玄齡美妾,房夫人甯願飲下“禦賜毒酒”(其實是醋)也絕不允許美女進門,心志之堅定,連皇帝都終于退讓了;

  如果顧廷燦真能堅持住,說不定也真能改變丈夫的心意,畢竟如果這事鬧大了、傳出去終究不好聽;

  然而顧廷燦自己堅持不住,不到三天就破了功,到頭來新人也進了門,自己也因這場鬧劇成了笑話。

  再比如,顧廷燦想要誣告顧廷烨,給母親小秦氏報仇。且不論事情的是非曲直,如果僅從一個女兒的角度看,這事倒也可以理解;

  但是,對于這種大事,就算不考慮在當時形勢下的可行性,也總要仔細籌謀、周密安排一下才對吧?

  但她卻天真地以為隻要托人“一紙狀子遞上去”,就能萬事大吉,讓自己揚眉吐氣、重振威風;

  結果毫不意外,潦草的報仇計劃又成了一場鬧劇,婆婆慶昌公主也徹底打消了對她的最後一點希望,一邊自嘲“奇怪,當初我怎麼沒看出她是這麼蠢呢”,一邊下令以“養病”的借口将顧廷燦關入靜房幽閉,再也不許出門。

  于是,“脾氣很大、本事卻不夠大”的顧廷燦小姐,從此被關入陰冷潮濕的屋子,“隻有幾個性情怪癖的啞婆看守”。

  玲兒、向嫂子二人事後感歎:以七姑娘(指顧廷燦)的氣性,她的性命怕是熬不了幾年了。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她是知否裡被删掉的角色)(5)

  4

  顧廷燦的一生,未出嫁之前,過得金尊玉貴、驕傲孤高;結婚之後,離了對她百般寵愛、予取予求的娘家,本想“大展宏圖”,不料卻處處碰壁、乃至最終草草落幕。

  令人感歎,也令人有所思。

  做人固然可以清高,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除了少數有條件繼續保持天真任性的人之外,大多數人還是應該學着接受“俗務”;

  包括了解人情世故,包括了解人心人性,包括審時度勢,等等。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除非你是金字塔頂端、制定遊戲規則的人,否則,人生于世,這些“俗務”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繞得開的。

  所以,即便不屑于世故,但至少也要“知世故”;即便不屑于“走人情”,但至少也要“懂人性”。

  否則,并不能證明自己多麼清高,多麼不俗;卻隻能表明自己缺少必要的生存智慧。

  另外,顧廷燦的結局,不僅與她自己的任性妄為、傲慢無知脫不了幹系,也與母親小秦氏的言傳身教脫不了幹系。

  知否四姐妹誰嫁得最好(她是知否裡被删掉的角色)(6)

  如果小秦氏對顧偃開與大秦氏的“愛情傳奇”能夠客觀評價而不是一味追捧,如果她在對待傭人的時候能夠恩威并施,身體力行地拿出“當家主母”的氣度與格局。

  那麼,至少顧廷燦不會有樣學樣,養成“隻索取,不付出,不施恩”的自私脾氣。

  那麼,很多事,雖然未必變得太好,至少不會像後來那樣糟糕得不可收拾。

  人啊,到底能活得如何,真是一半看家庭,一半看自身。

  顧廷燦這一生,就是個鮮活的例子啊。

  作者:沈小梨,湯小小40期基礎班、3期影評班學員。

  圖片來源于網絡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