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殊的因素促成了香港江湖英雄片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時期,那時,有很多明星都投入了這股江湖片的大浪潮之中,并根據自己的特點塑造出了形形色色的江湖人物。在這當中,被公認為“隻要大背頭一梳起來,就已經有了大哥範兒”的有三位男演員,一位是萬梓良,一位是周潤發,還有一位,就是鄧光榮。
但凡年長一點的影迷,對鄧光榮肯定不會陌生,在1987年的《江湖龍虎鬥》裡,他扮演了周潤發的結義兄弟阿倫,論氣場,論威嚴,就連發哥在其面前都要黯然失色。鄧光榮與以上兩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演“大哥”全然出于他的個人喜好,正因如此,他才能将這些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吧。
其實早年鄧光榮的戲路,跟“大哥”一點兒不沾邊。1963年,讓他在影壇嶄露頭角的《學生王子》是一部青春文藝片,之後他又轉戰台灣影壇,多次演繹了瓊瑤筆下的男主角,包括了《彩雲飛》中的孟雲樓、《海鷗深處》裡的俞慕槐等等,與林青霞、林鳳嬌、蕭芳芳、甄珍均有過合作,憑借溫柔細膩的演繹風格,高大俊朗的不俗外形,鄧光榮也迅速成為了迷倒無數女影迷的一代“文藝片小生”。
然而拍文藝片并非鄧光榮的夢想,他的理想就是在電影中“當大哥”。于是七十年代末,他決心從台灣回到香港,與哥哥鄧光宙一起創辦了自己的大榮電影公司,不僅成為了老闆,還嘗試自編自導自演。
在幾年間“大榮”先後制作出品了《家法》、《流氓皇帝》、《血洗唐人街》、《隻手遮天》、《知法犯法》等多部江湖題材電影,而鄧光榮的銀幕形象,也從昔日的“學生王子”搖身一變成為了不怒自威的家族人物,或硬朗豪氣的草莽英雄。
八十年代中後期,鄧氏兄弟倆又将“大榮”改組為“影之傑”電影公司,簽下的導演和編劇,包括了劉鎮偉,王家衛,張同祖以及黃炳耀等等。
改組之後的“影之傑”,除了以《江湖龍虎鬥》、《再戰江湖》和《龍騰四海》延續了“大榮”的江湖片“招牌”之外,還以《猛鬼差館》、《猛鬼學堂》、《我要富貴》和《旺角卡門》做出了不同類型的嘗試。
然而讓鄧光榮沒想到的是,1990年他在王家衛的說動下,大筆一揮擲出4000萬元投資的《阿飛正傳》,最後卻賠得血本無歸,不僅導緻第二集沒法開拍,而鄧光榮也被氣得住進了醫院,“影之傑”公司因此“元氣大傷”。
進入九十年代,鄧光榮隻主演過一部自己投資的《黑豹天下》,像《五湖四海》、《龍騰四海》和《沖擊天子門生》他都是配角或客串,其餘時間多以制作人的身份居于幕後。縱然如此,他在這些電影中塑造過的那些“教父”形象,卻早已是深入人心,尤其在《黑豹天下》裡他扮演的領頭人黑豹,更是有着統領群雄,傲視天下的氣勢。
平心而論,“影之傑”作品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堅持自我,但在類型片的創造和創新上卻多有不足,始終無法成為當時香港影壇的執牛耳者。
譬如1987的《江湖龍虎鬥》,就是跟風《英雄本色》;到了九十年代“雙周一成”的時代來臨,“影之傑”仍在固守傳統拍江湖片;92、93年香港興起拍古裝喜劇,待鄧光榮反應過來組建團隊拍《倫文叙老點柳先開》時,這股風潮已經過去,自然難有成績。正因如此,該公司真正的賣座電影并不多,自然難以為繼,于是九十年代中期,“影之傑”全面停止了電影制作,而鄧光榮也漸漸淡出了影壇。
現實生活中的鄧光榮為人重情重義,也以脾氣火爆、敢于仗義執言而著稱,是圈中的“排解糾紛王”,其中最“出名”的一次,莫過于2008年他在自己結拜妹妹沈殿霞的追思會上,炮轟鄭少秋沒有盡到一個父親應盡的責任,并讓他上台道歉。有人評價鄧光榮的此舉不妥,也有人說正因為鄧光榮和結拜妹妹以及幹女兒鄭欣宜的感情太深,“發飙”也可以理解。看來即使是在戲外,鄧光榮也不改“大哥本色”。
2011年,鄧光榮因突發心髒病去世,享年65歲。在他的葬禮上,洪金寶、成龍、謝賢、汪明荃、許冠文等多位他的生前好友到場為其送行,可見鄧光榮在娛樂圈當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雖然鄧光榮并非是對港片做出最大貢獻的電影人,但他向來尊重電影,尊重觀衆,他創辦的“影之傑”幾乎沒有出過一部爛片。此外,他也對很多人有着知遇之恩,譬如聘請當時歌唱事業正處于低谷期的張學友做主角拍戲,而票房虧本的《阿飛正傳》也讓張國榮拿到了其人生當中唯一一樽金像影帝,更将王家衛推向了金像、金馬“最佳導演”的寶座,為他後來在影壇大展拳腳奠定了根基。鄧光榮在影壇能夠有如此地位,當然不是白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