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這一生,一定要去一次敦煌。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頑強,看玉門關的春風不度,看曾經的盛唐……”
敦煌美嗎?敦煌值得去一次嗎?
但凡見過敦煌照片的人,一定都會脫口而出:“震撼!”如果要繼續追問,為什麼敦煌這麼美?恐怕我們要細細說來。
敦煌究竟美在哪裡?
01 美在其名
“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東漢學者應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釋為:
“敦,大也;煌,盛也。”
取盛大輝煌之意,寓繁榮昌盛之願。
02 美在“一眼千年”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
人稱“隐身在大漠裡的美術館”。
一千多年來,40000餘平方米的壁畫在這裡保留了下來,這是曆代無名大師們為我們留下的藝術珍寶。
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這樣描述:
“建于五代時期的窟檐鬥拱上鮮豔的梁柱花紋;隋代窟頂的聯珠飛馬圖案;顧恺之春蠶吐絲般的人物衣紋勾勒;吳道子般吳帶當風的盛唐飛天;金碧輝煌如李思訓般的用色……我在大漠荒煙中修行着自己藝術人生第一階段沒有學曆的學業。”
眼見為實!
這是莫高窟第112窟關于反彈琵琶舞的特寫:
這是莫高窟第130窟的都督夫人供養像(臨摹):
這是藻井内側的“葡萄”紋樣。在當時人們的心裡,葡萄、石榴等來自遙遠西域的水果,象征着豐饒、吉祥。
此外,還有各式線條流暢、設色大膽的壁畫,着實令人目不暇接。一畫入眼中,萬事離心頭。
03 美在氣韻生動的彩塑
先來欣賞一尊著名的莫高窟彩塑像吧↓
你得承認,第一眼見它,那份獨特的視覺感受是難以描摹的。
健壯寬厚的肩膊,圓潤的面部,凝結着唐代人們所向往的豐腴美。菩薩歪着腦袋,頭、胸、臀三點形成扭傾,構出一波三折的曼妙身姿。
還有下圖這尊長15米餘的,莫高窟最大的“涅槃佛”,面目安詳,仿佛正在假寐。
據統計,敦煌莫高窟現保存着十個朝代的彩塑兩千餘尊,浮塑一千餘身,其保存古代彩塑之多,曆時之長,技藝之精,為世界所罕見。這些充滿生命力的彩塑作品,是我們穿越時空抵達古人思想與心靈的珍貴載體。
04 美在大名鼎鼎的“胡旋舞”
敦煌承載着凝固的曆史,也散發着流動的神韻。
莫高窟壁畫裡,描繪了衆多樂舞形象。有一種疾轉如飛的“胡旋舞”,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白居易有詩《胡旋女》:“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舞者需在一塊小圓毯上飛速旋轉到衣帶飛揚,但決不能轉出小圓毯之外。在唐代,胡旋舞成為一時風尚,人人争學。
電影中的胡旋舞片段
05 美在生動迷人的千年傳說
敦煌壁畫不隻是畫面,還生動翔實地記錄着故事。
在莫高窟257号洞窟的西壁,一幅《鹿王本生圖》也許會喚醒你的童年回憶。
沒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制作的那部家喻戶曉的動畫片《九色鹿》,正是改編于此畫。
作為莫高窟内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它的觀看方式是由左右兩端往中間看:
建議根據下面觀看方法,點擊放大欣賞
在畫面最左端,是九色鹿救下溺水者,溺水者起誓絕不洩密的情節;在畫面最右端,則體現了王妃夢見九色鹿,想要鹿皮作衣一事。一左一右次第推進下,最終的高潮部分聚于畫面中央——九色鹿對國王自陳;國王慚愧,下令臣民永遠不許傷害九色鹿。
06 美在玉門關、鳴沙山、月牙泉
敦煌之厚重,不光在其曆史,還暈染其景。
玉門關,曾見證過無數金戈鐵馬的激情,縱然風沙侵蝕,早已失去了當年的樣貌,但站在熾熱的沙石之上,用眼觀景,用耳聽風,依然會升騰一種沖擊心靈的歲月之美。
鳴沙山、月牙泉,則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風夾沙而飛響,泉映月而無塵,是獨有的西北浪漫!
07 美在盛大金黃的胡楊林
秋天是敦煌最美的季節。
來過敦煌的人,都無法忘記胡楊林金黃的倩影。
金風拂過,胡楊林沙沙作響,美得嚣張,好似在與靜谧深沉的曆史遺迹,進行一場盛大的對話,講述着千百年來沙海般的往事。
08 美在“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
敦煌,絲路明珠。
作為交通要沖,在絲綢貿易繁盛的年代,不絕的商旅,行腳的僧徒,往來于此。來自中原、印度、希臘、波斯的藝術和文明,在這裡曆經了千百年的彙聚和交融,使得敦煌自身文化呈現出極豐饒、雜糅的優勢。
莫高窟第323窟所繪的張骞出使西域圖:
09 美在敦煌舌尖的味道
不了解敦煌的人,對這裡最大的一個誤解就是:
這裡也就隻有曆史和沙漠吧。
殊不知,從敦煌壁畫到藏經洞出土的各種文書中,關于敦煌飲食的畫面記載,是何等燦爛豐富。而來敦煌的日子,一定要把夜晚留給夜市,一飽口福!
最出名的驢肉黃面,每一根筋道的面條都裹着濃郁的醬汁,還有清酸可口的漿水面、湯鮮味美的羊肉粉湯、熱乎出爐的胡羊焖餅,滋滋冒油的烤全羊更是必嘗的硬菜。
10 美在一代代的“敦煌守護者”
有人來到敦煌,有人離開敦煌。
來來去去的人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悲欣與苦樂。不過也有一些人,來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将自己一生的命運與這個地方緊緊纏繞在了一起。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牆上,寫着這樣的話:
“曆史是脆弱的,因為她被寫在了紙上,畫在了牆上;曆史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一批人願意守護曆史的真實,希望她永不磨滅。”
從常書鴻、李承仙、樊錦詩,再到敦煌研究院“第五代掌門人”趙聲良,這中間是一份很長的名單,是幾代人懷抱熱忱紮根荒野,從青春到白發。
常書鴻臨摹第369窟壁畫
樊錦詩在莫高窟做早期洞窟分期調查
我們也不應該忘卻,在敦煌之美背後,那份無法抹去的曆史之殇:為那三分之二流失海外的珍寶而痛惜;為曾經“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而義憤難平;為在沙塵作用下,莫高窟未來某日終将成為“漫天沙土中的一個傳說”而傷感歎息。
敦煌有大美而不可輕言。
去見敦煌,去愛敦煌,去守護敦煌。
因為在敦煌,美和曆史與我們近在咫尺。
文 | 央視新聞《夜讀》整編自
央視紀錄片《敦煌》、《三聯生活周刊》
音頻《了不起的敦煌》等
配圖丨敦煌研究院、視覺中國
監制丨李浙 主編 | 王若璐
編輯丨李津婵 校對丨少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