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 | 樂 | 童 | 年 |
在七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還不富裕,孩子們沒有那麼多好玩的東西,可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簡的遊戲玩起來同樣上瘾。那時候,學習上沒有壓力,拾草挖菜之餘,打寶曾是風靡一時的遊戲,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歡樂。
要打寶,就得先疊寶。首先,找來幾張舊課本或者作業本紙,先裁成疊寶的尺寸,因為紙質太薄,需要把裁好的紙,幾張摞在一起,分成相似的兩摞,然後順長一折,折成約兩寸寬的豎條兒,兩個豎條兒,十字相壓在一起,順着伸出來兩端中的一端,按一個方向,一個個折成斜角,壓到中間去,當把最後一個斜角别進去的時候,寶就疊好了。
在手指的抖動和摩挲間幻化出的寶,正面四個邊楞,呈現出X形圖案,背側是平整的光面。隻是這樣材質的寶嬌小、輕盈,會被輕易打赢,若想增加其威力,可以在中間夾上硬紙殼片兒。要是能淘得幾張牛皮紙或者挂曆紙疊寶,會被孩子們視若“珍寶”,頓覺自己威風八面、無往不勝。還有耍賴的,把兩個畫片正面朝外疊在一起,看起來都是正面,打翻轉過來也看不出,但一旦被發現,就會被夥伴們鄙夷。
但不管什麼樣的材質,新疊成的寶,都會被賦予一種儀式:拍一拍,壓一壓,或者放在地上用腳踩踏幾下,更能與地面貼合,用起來也更加順手。那時候的男孩,褲兜裡裝滿了寶,書包裡也有不少備用的寶。
“打寶”的規則很簡單,一般倆人一組,一人将“寶”放于地上,另一人用寶對準對方的寶打,若地上的寶拍翻過來,則為赢,“寶”歸赢家所有。若沒有翻過來,則交換拍打,直至分出勝負。
初春,微風和煦,一群年齡相仿的孩子放學後早已圍成一圈,其中一人發寶,隻見他頗具大将風度,捏住寶的一角,持至胸腹高度,輕抖手腕,将寶略帶旋轉擲出,旁邊的幾個孩子連連叫好, 打寶正式開始。
另一個孩子,拉開架勢,右手高舉自己的寶,見大家全神貫注地盯着他,等待着自己的精彩表演,迫不及待掄臂打下,伴随着”哧啦”一聲,拍飄的寶貼着對手寶的表面調皮地跑了。在大家的哄笑聲中,他更加認真,一條腿跪在地上,一條腿半彎,再次進攻,不惜磨破褲子回家挨訓,也要扳回一局。
無緣參賽的孩子看“打寶”看得很投入,“翻!翻!翻!”的加油聲喊得震天響。有時候還幫那些輸急了眼的夥伴,把新練習本撕了,折成“寶”來翻本。
打“寶”不僅是個力氣活,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對手的寶比較厚,多選擇從上攻擊,用重力的作用帶動它翻過來,總之不能用蠻力, 要使巧勁;對手的寶薄如蟬翼的話,則要選擇45°角斜打,用“四兩撥千斤”的殺手锏。如不占地利優勢,就不要研究如何戰勝對方,而是研究如何從敵方身上擦過去,将自己的“寶”落在對敵不利的位置上,讓敵方手足無措,再尋找戰機以取得勝利。其次,要注意對方落點,如果落在松軟的地面,則選擇在其一角的地下扣縫,然後一擊成功,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寶”落在石子上,赢起來不費吹灰之力。
精于此道的同學,在鬥智鬥勇”中克敵制勝,将赢來的寶小心翼翼地放進書包裡,再扣上書包上的紐扣,響亮地拍兩下,仿佛向他人明示,自己擁有了巨大的财富,早已忘記胳膊掄得發酸、發痛了,有空時拿出來欣賞一番,一臉的滿足。
那時候書包還沒有那麼重,無論是放假、放學還是下課十分鐘,又無論是學校操場或是大街、路邊,到處都可以聽見打寶的噼啪聲,玩到天黑也不舍得回家。
那時候也沒有手機、電腦和網絡,打寶卻讓孩子們玩得酣暢淋漓,開心不已。現在的孩子,遊戲更“文明”,“科技含量”也更高,雖然人手一個ipad,手機玩得比我們還溜,但他們的童趣、笑聲卻少了很多。
細細回憶兒時的遊戲,恍如昨日,記憶猶新。原來童年從沒有遠去,它像一幀美麗的畫卷,封存在記憶的角落裡,靜待某個時刻,欣然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