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同//撰文
很多業内人都納悶,家電産業不都開始轉型升級了嘛!怎麼還會有新晉品牌的機會呢?這确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家電行業行走,特别是空調行業,不難發現,自2016年空調市場銷量增長以來,有不少新晉品牌高調殺入行業,這似乎與當前行業普遍認為的,産業已經開始升級轉型,行業門檻已提高的狀況不符。很多人納悶,新晉品牌進入還有生存空間嗎?
很多人還提出很多質疑的問題,比如說,像夏科普的第一年要做到40-50萬台,有盈利的機會嗎?新晉品牌進入幾乎是壟斷的空調行業,機會在哪裡?新晉品牌的進入是不是行業的倒退?為何龍頭品牌不去清理行業門戶?
按照對行業正常的理解和以往的經驗,行業越是成熟和深化發展,中小品牌的生存壓力越大,更不要說是新晉品,進入和生存的機會就更小了。畢竟在市場競争的産業格局下,龍頭企業不會輕易中小品牌輕松的活着。
但,現在情況似乎并不是如此,2017年空調行業普遍經營成果不錯。一方面龍頭企業向高端轉型成績斐然。像龍頭老大格力、美的銷售量增長并不明顯,但是盈利狀況卻是有超過30%以上的增長,海爾的高端産品比例迅速蹿升;另一方面中線品牌業績也是近年來最好的。奧克斯的線上市場卓有成效,科龍空調在市場上活躍度顯著提升,志高的海外市場收獲頗豐,TCL空調也是與千萬台接近。
尤為人不解的是,一些過去空調行業沒聽說過的品牌,開始涉足空調市場,有的在2017年試水還取得不俗的業績。進入2018冷年以來,相繼有美博空調、韓電空調、夏科普空調陸續進行開盤會議布局市場,向業界傳遞出進入空調行業大幹一番的信心和決心。
有些人把這些新晉品牌的入市,解讀為以往老品牌的鹹魚翻身,是被淘汰品牌在環境變化後的重新崛起。其實不然,像原來借勢家電下鄉活躍過的一些品牌,其實在當前并沒有什麼好的表現。而新近開盤活躍的則是一些原來與空調無關的品牌,或者是新創立的品牌。
筆者在幾次市場走訪中發現,與一些投資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從他們的言談中透露出他們進入市場的真正原因和動力。現在出現新晉品牌的進入,其實并不難理解,确實有環境變化的大的因素,也有投資者自身的水到渠成。
從環境變化層面來說,家電行業進入到轉型的關鍵時期,現存家電企業紛紛向高端升級。以空調行業為例,10年前的空調行業均價在2800元左右,而現在行業均價已經到了3700元上下。以格力、美的、海爾的行業形象,再要拿出一千出頭的挂機産品來,确實有損塑造高端品牌的形象,況且這些龍頭企業也過了以低價搶奪市場份額的發展階段,這就給能夠以低生存品牌以拾遺補缺的機會。
從新晉品牌的投資者來看,大都是盤桓于這一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長期在這一領域辛勤耕耘,有些曾在舊貨二手市場上淘過金,對這一行業的用戶需求門清,特别是對那些低端的應急需求了如指掌。當大品牌轉型升級高端的時候,低端應急需求就成了沒有人顧及的棄兒。但這種需求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并且數量還不是一個小數。
這樣說這種低端需求的存在,很多人還是無法理解,一般都會認為誰不想買那些好産品呢?
實際上,需求的高端、中端、低端是很複雜的,并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各的需求痛點。特别是在價格上極為敏感,往往會左右最終的選擇。
筆者就遇到這樣一個案例,在筆者住的樓下新開張了一家小超市,隔壁就是格力的專賣店,筆者以為近水樓台先得月,小超市裝修肯定會采用格力空調。但當小超市裝修完成後,筆者進入卻看到所采用的空調竟然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品牌。筆者就問超市的業主,隔壁就是格力專賣,怎麼會選購這個牌子的空調呢?筆者也是極不理解。而這位業主卻回答,格力空調那麼貴,相同制冷量的要比我現在這個牌子的貴了幾乎一倍,我開超市的初始投資有限,能省一點算一點,我開超市空調是什麼牌子并不重要。
從普遍的需求來說,市場需求上始終存在一個低端的群體。就以一線城市來說,高端需求占比較大,并且随着經濟的發展還會逐步提升,但并不能因此否認低端需求的存在。一線城市的租房市場很大,房東租房如果是需要新配空調的話,誰會去配置像格力、海爾這樣的高端高價産品呢?低價産品成為标配是不可否認的。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造成新晉品牌能夠迅速入市,原因是多方面綜合造成的。其中,龍頭品牌轉型高端,不願意再繼續在低端上盤桓,給了新晉品牌市場騰挪的空間,也是極為重要的原因。其實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在歐美成熟市場,既有跨國大品牌,也有蝸居當地的小品牌。各自不同的定位,面向不同的消費群體是極為正常不過的。至于未來的走向,還是讓市場來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