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順柔滑的“面條”,色澤誘人的“魚香肉絲”,花樣繁多的“日韓料理”……擺在酒店展示櫃或點菜架上的一盤盤食物模型,栩栩如生的外形常常讓食客們“胃口大開”。47歲的青島人王德文就是這麼一名專做“沒味假肴”的“大廚”,靠着美術功底和食遍八方的經曆,他制作出了近五百種“美味”,一年能賣出4000多盤。從制作模具到高溫成型再到着色擺盤,他用的功夫可比做飯用的精力多得多。
20省市用上青島食模
在洛陽路1号的汽車配件城内,除了有齊全的汽車配件,這裡還生産“沒味假肴”。每個月都有省内外的酒店餐館老闆,專程找到王德文,預定一批最新的美食模型。在汽車配件城的三樓,記者見到了正在和淄博美食店老闆談生意的王德文,隔壁的房間内5個工人正在手工制作米線、餃子等模型。雖然生産規模并不大,但王德文開辦的食品模型公司為青島至少200家酒店、美食城提供食品模型,現在還直供全國20個省市的餐飲業使用,一年至少能賣出4000多盤。
“一盤逼真的模型,但從色澤看上去就非常誘人,就差冒熱氣了,現在還會出現顧客直接把模型端走的情況。”已經開了四家美食城的淄博餐飲店老闆蔡茂深說,别小看美食城裡每個攤位前擺放的模型,價格都在200元左右,是一盤真菜的10倍,但效果非常好。食品模型作為美食的美化者,能依靠豐富的顔色讓顧客垂涎欲滴。 “之前一個面店,一天也就能賣出去幾十碗面,因為看菜單見不到實物,很難吸引第一次來吃飯的顧客,有了直觀的模型,銷售量很快就上去了。 ”經過多次比較,如今蔡茂深已經和王德文合作了兩年,出了新菜品隻需要發張照片,過段時間就會收到快遞來的仿真模型。
一隻生蝦要做五小時
47歲的王德文如今是青島少有的幾個做食品模型的生意人之一,他曾經賣過涼粉、玩具、玉米還幹過銷售。 1998年,通過一名韓國朋友的介紹,待業在家的王德文決定到韓國學習制作食物模型。 “我從小就喜歡美術,當時終于覺得有份工作是和自己的愛好結合在一起的,就決定一定要好好努力一番。 ”王德文回憶道。在韓國學習時,王德文除了每天要待在工廠車間内向技術人員學習,每個周末還要參加技術員們的比武,僅用半年多就掌握了這門技術。
“剛開始做生蝦還真把我難倒了,因為熟蝦無非就是發紅,但是生蝦不僅深淺上難把握,而且還要做出蝦皮的層次感,蝦身上的殼和肉要分離。做一個生的大蝦要五個小時,時間是熟蝦的3倍。 ”除了做蝦,一道西紅柿雞蛋蓋飯,也讓王德文研究了很久,“最難調的是西紅柿的湯,用熟的西紅柿做出來顔色肯定就深,生點的西紅柿顔色就淺。雞蛋是大塊好還是碎點好,生點好還是熟點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眼緣’。照着圖片做出來,客戶還不一定滿意。”
熟悉各地文化打市場
憑着對食物模型的一腔熱血,2000年,王德文和妻子在台柳路一間30平方米的出租房裡開始創業。創業初期生意并不好做,每個月的收入連一家人的基本開銷都不能保證。為了生計,夫妻倆到了高速路口以幫人帶路謀生計。即便這樣,兩人還是會一起制作食物模型。 “我倆經常一起做,然後比比誰做的好。我妻子經常批評我,就是為了讓我更好的改進,靠着這股子勁兒,我們撐過了頭三年。”王德文回憶道。
為了讓食物模型擺進飯店,王德文經常要上門推銷。剛上門時,除了飯店的老闆還沒怎麼接觸過這種美食模型,再加上這模型的價格要比食物還要貴,飯店的人都不買他的賬。見此情況,王德文找了幾家信得過的店,一家免費送10個試用。很快,通過廚師們之間的傳播,王德文的銷路也越來越廣,經驗也更加豐富了。 “這些地方飲食習慣不同,模型的制作也有講究,就拿豬蹄來說,鄭州人喜歡血紅色的,博山人就喜歡醬油重的,但咱青島人喜歡的是稍微加點醬油,接近原色的。 ”王德文告訴記者。(記者 馬曉婷 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