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北大中文系
曾有這樣一位先生
中西貫函,龍蟲并雕
修訂文法,編寫字典
忠誠教育事業
專注學術研究
他就是北大教授王力
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他的學術道路
是随着中國語言學的現代化而展開的
為中國語言學的繼承、
開拓、創新作出了巨大貢獻
适逢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
讓我們追溯流金歲月
回顧他的傳奇一生
體會一代宗師的治學精神和大家風範
王力
燕南園60号,是中國現當代語言學一代宗師王力先生曾經的住所。1954年8月,王力帶領中山大學的語言學系并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
如今的燕南園60号,現為北京大學工學院
王力先生一家人起先住在臨湖軒,後來搬入朗潤園,1957年入住燕南園60号。他的孩子們在這裡長大,成為各自所在領域的精英。燕園的地圖攤開,就是一個家族的記憶。
2020年11月21日,适逢北京大學中文系建系110周年暨王力先生百廿誕辰,王力先生半身銅像在北大中文系揭幕,以紀念大師為北京大學及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做出的傑出貢獻。
文學作燈,赴法留學
1900年,王力生于廣西一個小山村。他從小酷愛小說,讀書不辍。夜晚無油點燈,古人“囊螢映雪”、“鑿壁偷光”,他則是借月光讀書。少年時代,王力時常在刊物上發表詩文、小說,既是勤工,也為追求文學理想。
大學時,受良師啟發,王力決定從事語言學研究,立志研究“實實在在的東西”。為實現中國語言科學體系的構建,他遠赴世界語言學中心巴黎攻讀博士學位。在巴黎,他半工半讀,為商務印書館翻譯了大量的法國文學作品。
1932年,王力學成歸國。當時國内語法學研究死氣沉沉,大部分書套用西方語法規律研究漢語語法。一個古老民族的文字毫無文法可言,這讓王力的内心十分沉痛。構建中國語言學體系迫在眉睫。
百費躊躇,制訂文法
1935年,王力呼籲制定一部标準文法,并帶頭開始筚路藍縷的“開山工程”。他先後寫出了《中國音韻學》一書和《中國文法學初探》《中國文法中的系詞》等學術論著。他用實際行動,扛起中國語言學研究重擔的宣言。
《中國文法學初探》
然而創業伊始,日本全面侵華,王力一家也流亡南下。流亡路上,幾乎無書可讀,可他并沒有停止研究。他從舊書攤上買下《紅樓夢》和《兒女英雄傳》,完全從漢語實際出發,研究兩本書用詞造句的規律,并做成卡片,歸納整理。
《中國現代語法》
《中國語法理論》
在昆明,王力白天備課授課,晚上寫作。曆時整整5年,終于出版《中國現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這時的王力已在語言學研究上留下了許多第一,例如,第一次給出了語法的定義:“語法就是族語的結構方法。”
西南聯大中文系師生1946年5月合影
戰争沒有毀掉中國的學術,王力的成果與幾乎同時發表的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高名凱《漢語語法論》一起标志着中國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成熟,并很快影響到了國外學界。
王力在西南聯大(右起:王力、聞一多、羅常培、羅庸、朱自清)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邵敬敏說:“這三部巨著是奠定了我們國家20世紀40年代傳統語法的學術基石。王先生的是第一本,是當時最有影響的一部書。”
緻力辦學,桃李不言
1945年,王力的研究已經在語法、音韻、詞彙、詩律、方言各領域全面鋪開,并計劃着中國語言學的未來。
當時,中國語言學的人才十分缺乏,王力有個美好的願望——中國的語言學能人才濟濟。他在中山大學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語言學系,親自設計教學大綱和主要課程。1950年,中國第一批語言學系大學生畢業,王力還在家中為他們開歡送會。
1954年秋天,中山大學語言學系合并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了漢語專業,王力任漢語教研室主任。剛到學校的第二天,王力便開始着手工作。
為了讓漢語教研室發展起來,王力很注重團結,總是虛心聽取大家的意見。他曾風趣地說:“我為什麼叫‘力’,因為我太無力,隻好借姓的光,叫‘王力’,就是希望自己有王那樣強的力,可是沒有用,看來還必須借助教研室大家的力,才能把漢語教研室辦好。”
195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第一屆語言學研究生畢業合影
王力為北大漢語教研室的發展殚精竭力,廣納賢才,做了很多工作,培養出了一批批漢語研究人才,分布在全國各地,成為各高校漢語教學和科研的骨幹。
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王力的《古代漢語》《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等編撰成書。其中,《漢語史稿》則搭出了漢語曆史研究的大框架,完整呈現了漢語發展曆史。
《漢語史稿》
《古代漢語》
王力認為,詞彙學、語義學、修辭學、詞典學和實驗語音學以及繼承中國傳統語文學遺産等等,都是迫切需要做的研究工作。他對漢語音韻、訓诂、文字、語法的曆史和現狀,都進行了精深的研究。他的《詩詞格律》扼要地叙述詩詞的格律的基本知識;他的《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則體現了他為推廣普通話而奔走呼告的拳拳之心。
《詩詞格律》
《廣東人怎樣學習普通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王力在北大度過的32年學術生涯,是他的學術高峰時期。王力的兒子王緝志對于父親的記憶一直停留在那個伏案工作的背影上。
燕南園60号的小樓裡有王力專屬的書房,夜裡燈亮到幾時,王緝志也記不得了。“因為我在家裡的時候每次去睡時父親都還在工作。老一輩學者的勤勉我們真是比不上。”王緝志感慨良多。
王力先生贈予兒子王緝志的詩作
王力與學生們
在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的同時,王力也非常關心年輕一代語言學家的成長。1956年,因語言學刊物鮮少,北大漢語專業的研究成果難有機會發表。王力建議由漢語專業辦一個不定期的刊物,以發表青年人的文章為主,由此誕生了《語言學論叢》。如今的《語言學論從》仍是北大青年師生研究發表的主要陣地,受到國内外語言學界的重視。
《語言學論叢》
王力與人和善,從不對學生疾言厲色。他雖然是北京大學很有名的教授,卻不喜歡人家叫他教授。他曾經說過:“在學校裡,人家都叫我王先生,我聽了比較舒服。有的人叫我一聲王力同志,我就心裡樂滋滋的。”
寸陰必惜,風骨永存
古人說,行百裡者半九十。王力說:“九十裡才算百裡的一半,就因為最後的十裡最艱難,而且最有價值”。即便是在社會最動蕩的時期,他仍堅持憑記憶中的材料進行思考、研究。他白天打腹稿,便晚上寫書稿,筆耕不辍,寸陰必惜。
王力25歲學英語,27歲學法語,50多歲時跟學生們一起學俄語;直到80歲,他還聽廣播學日語。他在76歲曾有詩雲,“漫道古稀加十歲,還将餘勇寫千篇。”這其實是他生命最後歲月的最好概括。
古稀之年的王力加倍勤奮地投入到學術著述中。他上電大講課,對各種演講、約稿統統來者不拒,甚至對求教怎麼寫信,怎麼學普通話,學外語,學拼音的問題,都勤勉地一一作答。83歲時,他還在接受普通話異讀字審音的工作,這是他對國家語文現代化最後的貢獻。
1984年,王力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做題為“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的演講。紀念堂四周的草坪都坐滿了人。王力看到後很是感動,84歲的他足足講了一個鐘頭。一次專業課,12000多人聽,這在中國教育史上從未有過。這也是王力的最後一次公開課。
1986年,王力辭世,他心中的字典最後在他學生手中完成,大家将它命名為《王力古漢語字典》。
《王力古漢語字典》
就在王力去世的前一年夏天,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力文集》。他将10餘萬元稿費全部捐出,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如今已成為中國語言學界的最高獎項之一,持續推動着中國語言學事業的發展。
《王力文集》
王力先生在北大任教32載
治學嚴謹,筆耕不辍
畢生緻力于中國語言學大廈的構建
先生之風,曆久彌新
王力(1900年—1986年),廣西博白縣人。北京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
王力一直從事語言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200篇,共約1000萬餘字,内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其代表作有《漢語史稿》《同源字典》《漢語語音史》《漢語語法史》等。
參考資料:
[1]《紀念北大教授王力先生百年誕辰》
[2]《聽王緝志講父親王力求學治學往事》
[3]“分陰必惜”的現代語言學大師——紀念王力先生120周年誕辰
[4] 紀念語言學家王力先生(1900-1986)誕辰120周年丨中國最後一位語言學全才:王力先生孤獨而有尊嚴的一生
編輯:楊婉婷
圖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新華社、東方早報、王緝志、蔡翔宇
排版:南瓜醬
責編:昭花花、以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