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新聞訊(記者 霍營 文/攝)民間有“貴人語遲”的說法,認為說話晚的孩子更聰明,其實,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孩子說話晚有可能是聽力出了問題。記者從哈醫大一院29日舉辦的“聽見未來,快樂成長”關注兒童及老年聽力健康大型義診活動上了解到,在我國新生兒耳聾的發病率約1-3‰,其中40%是由環境因素引起的,60%是由遺傳因素引起的。哈醫大一院耳鼻喉科二病房張天虹主任提醒,新生兒出生後要做好聽力篩查和耳聾基因檢測,一旦确診為聽力障礙,盡早在孩子一歲之内進行幹預。
女孩鑫鑫(化名)一歲半了,像她這麼大的孩子,很多都會說不少詞語,可是鑫鑫除了爸爸、媽媽外,很多話都不會說。家長之前一直以為孩子是說話晚,可是直到發現鑫鑫反應慢,和她說話要很大聲時,他們才意識到情況不對,趕緊帶着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發現鑫鑫的聽力已經嚴重受損。
“新生兒聽力障礙是由環境和遺傳因素引起的常見疾病,其中遺傳因素占60%,環境因素占40%。”生活中,有一部分新生兒雖然在出生時通過了聽力篩查,聽力表現正常,但在随後的成長、發育過程中,有的還會出現聽力損失的表現,一些孩子說話晚,家人誤以為是正常現象,等症狀嚴重了才去醫院就診,往往錯過了最佳幹預期。醫生提醒,新生兒在出生三天内,最遲不能超過一周,需要做聽力篩查,初篩沒有通過或者存在聽力障礙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應在42天後到醫院進行複篩。
另外,新生兒出生後最好做一個耳聾基因檢測,特别是對于檢查發現有藥物性耳聾基因的患兒,應該避免接觸使用該種藥物,防止“一針緻聾”事件的發生。對于一些低體重、出生後黃疸嚴重、在新生兒ICU治療過等存在聽力障礙高危因素的孩子,要定期監測,每三個月複查一次聽力。
“新生兒耳聾的危害很大,如果在1-2歲時,孩子聽力障礙沒有被及時發現并加以幹預,會耽誤孩子語言的發育。”張天虹主任說,對于确診存在聽力障礙的患兒,應盡早幹預,在明确病因後,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通過佩戴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孩子的聽力将能最大程度的得到恢複,大多數都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樣學習生活。而且孩子在6歲以前,國家有救助政策可以免費植入人工耳蝸。
需要提醒的是,對于有耳聾遺傳史的家庭,想生育聽力正常的寶寶,應在懷孕期間要做一次羊水穿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