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去年七月,鄭州“朋聚緣”餐館老闆古新格燒炭自殺,時年42歲。探讨他自殺的原因,最主要是連續的疫情,以及“7.20”特大洪水災害,造成餐飲關門,沒有生意!
四年前,古新格滿懷希望借錢來鄭州開了這家飯店,但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絕望:先是修路堵了門,影響生意大半年時間!接着是2020年初開始的疫情防控,導緻餐館關門,生意中斷!!接着2021年7月20日的特大洪水災害,餐館門前的路口被洪水沖刷,出現大塌方,行道樹也塌入坑中,對餐館的生意造成很大的影響!接着8月1日疫情又來·····
屋漏偏逢連陰雨,接二連三的關門,讓古新格無法承受。關門說着容易,但每天雷打不動的房租必須得支出,廚師和服務員的工資他一分不能少,每天的成本淨支出讓他無法承受。眼看經受重重打擊之後,古新格對生意和生活已經看不到任何希望,反而是徹底失望了!于是,他選擇從容離開人世,不聲不響,不驚動任何人,悄悄地走,不帶走半點雲彩。
曆史的一粒塵埃,就會成為壓垮個人的一座大山。鄭州的疫情和洪水,帶走了古新格,帶走了他對這座城市的夢想,如一縷青煙,直上雲霄。
一位在白沙租房住的65歲的李老漢,來自河南周口,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分出去過了,老伴一個人在家。作為農民,他們沒有工資和養老收入,在農村又沒有收入來源,靠孩子們接濟又不現實,孩子們各家都有各家的難處。考慮再三,他來到鄭州,買一輪電動三輪,四處找建築工地收廢品。來鄭州三年了,前兩年還勉強可以,每年能掙個3萬元。但從去年以來,鄭州的疫情和洪水,讓各家建築工地,尤其是房地産工地難以為繼,多數停工。原來老李聯系的幾家工地,都鎖門了,别說收廢品了,連門都進不去。工地僅有的一點廢品,都讓看大門的保安賣了充工資了。記者見到老李的時候,已是晚上八點,跑了一天的老李,車子并沒有裝滿,物料也隻是些木闆和廢舊塑料桶,而過去拉得最多的鋼筋卻不見了蹤影。看着半車的木闆,老李直歎氣,這樣的日子沒法過下去了,這樣一個月下來,連房租和生活費都顧不住,更别說往家裡寄錢了。
老李也想着回老家去,但他也清楚,鄭州雖然難,但仍然比老家強些,老家根本沒有任何賺錢的門路,尤其是像他這樣60多歲的老人,基本在家等吃等喝。而要掙錢,就必須到大城市去。
然而,現時的城市,讓他們的夢想忽明忽暗,眼下隻能苦苦支撐。
支撐不住的古新格,仍在艱難支撐的老李,還有很多背負房貸、車貸的年輕群體,這群從農村走出來,邁進城市的農民,他們脫離了土地,本以為進入繁華、容易掙錢金窩窩,可疫情和洪水對經濟的沖擊,對民生的沖擊,最直接影響的就是他們,這群尚未在城市紮穩腳根的人,我們暫且稱作“城市漂流者”。
嚴厲的疫情防控措施,對經濟的沖擊是巨大的。那些城市漂流者迫切希望疫情早點過去,能夠正常經營和正常生活。社會流通的正常運行,也必将給經濟的良性運行提供支撐。同時,他們希望城市管理者,在疫情防控方面能否精準施策,封控範圍不擴大,城市運行不停止,不殃及無辜,讓鄭漂們能有基本的生活收入。
對于眼下的城市漂流者,城市是他們渴望留下的地方,然而,留下來、活下去又是何等的困難!而他們的農村老家,轉身看看又回不去了,那裡沒有機會,沒有希望。
城市化進程加快,産生了幾億城市漂流者,他們的生計、他們的未來,關乎整個國家的未來。民生所系,民心所盼,值得社會各界關注和思考。
如何讓城市漂流者不再漂流,在城市穩定下來,對城市,對漂流者都是一件好事。
但願他們的好事成真,好夢能圓!願鄭州這座城市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