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羽,诜诜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蝗蟲啊,真的好多(诜诜和振振皆為數量衆多的意思),應該和我們的子孫一樣,非常多非常多!
這是一首奇特的詩,詩中所描述和贊美的是蝗蟲。螽斯就是蝗蟲又稱螞蚱,繁殖能力極強,破壞力也極強,一旦爆發蝗災,可以說所過之境遮天蔽日,寸草不生,完全破壞農作物,顆粒無收,餓殍遍地。
據《貞觀政要》的記載: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duō)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複成災。 聖明皇帝李世民碰到蝗災也無可奈何,隻吞蝗示人以聚人心,抗蝗災!這也可以說開啟了如何抵禦蝗災的新方法,對,就是吃,吃他娘的。
清代方玉潤認為“僅借螽斯為比,未嘗顯頌君妮,亦不可泥而求之也。讀者細詠詩詞,當能得言外。”一語雙關,以物寄情,說的是螽斯,朱熹解為“故衆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子孫衆多比之” 亦有其中的道理!
本詩采用楚辭中常見的兮字句歎調,又和重章疊句合用,反複詠唱,強烈表現了先民繁衍後代,多子多孫的願望!
中國人的樂天知命,自強不息從遠古就綿延至今!大禹治水,誇父追日,愚公移山等神話,無不顯現着人定勝天,樂觀豪邁的情懷!
至今雲貴某些地區還樂以蝗蟲為主食,導緻蝗蟲無法形成大的災害,估計蝗蟲的内心也是極度郁悶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