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宣傳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旅遊業改革創新亮點和輝煌發展成就,生動呈現文化旅遊發展帶給百姓、遊客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人民旅遊全媒體平台推出“我們這十年——我的旅遊故事”征文活動,面向全國征集相關作品。
即日起,人民旅遊微信公衆号将對優秀征文進行選登,本期刊出第16期《萬壽宮的城市記憶》。
文/管欽偉
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記憶,每個城市的記憶,總要附着在某個地方——青石闆路、木制樓房、雕欄花窗……
在豫章,我從小聽聞許真君治水擒蛟龍的傳說,朗誦着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在梅湖欣賞着八大山人的字畫。但無論是溯源南昌文化,還是深入南昌文化,誰都無法回避這道光芒——萬壽宮。
萬壽宮内的南昌方言展示區 管欽偉/攝
1600多年前,為紀念道教祖師許真君,江西始建萬壽宮。
在南昌有兩座萬壽宮,郊區西山萬壽宮是許真君的祖宅地,也是正一派淨明道的祖庭。另一座萬壽宮便是城中的鐵柱萬壽宮,它是各地江西會館的源頭,通過移民和江右商幫傳往全國。但城區的萬壽宮在舊時曾被一把大火燒成了灰燼。
2013年,南昌投資20多億元,在鐵柱萬壽宮原址一帶打造“贛鄱文化第一街”——南昌萬壽宮曆史文化街區,最大限度保留江西民居建築特點,展示商貿文化、移民文化和市井文化。
2021年2月6日,經過2000多個日日夜夜的精雕細琢,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萬壽宮曆史文化街區舊貌換新顔。
“鐵柱延真之宮”石雕門樓前,許真君雕塑富有動感和氣勢,其造型描繪了許真君手持浮塵飛升成仙的情景。管欽偉/攝
這片由船山路、翠花街、中山路合圍的區域,既是江西會館的發源地、全世界1000多所萬壽宮的祖庭,也是一個承載着南昌曆史文化變遷和祖輩記憶的地方。一代代南昌人在萬壽宮附近,陪着它成長。
千載萬壽宮,半部豫章史。
萬壽宮,是像老南昌心髒一樣的地方。穿梭于縱橫交錯的石闆街道,一步一景,新樓舊院交錯,青灰色贛派民居仿古建築鱗次栉比,與蜿蜒幽深的巷道共同串聯起源遠流長的曆史文脈。
街區内場景 管欽偉/攝
豫章妙市裡,一道道傳統贛派小吃喚起深藏于心中的别樣鄉愁,話盡南昌煙火。老街上,質樸純真的煙火點亮茫然的人間,鄉裡鄉親一句“嫩恰了啵?”就足夠彼此樂活起來。
“在熟悉的地方看到熟悉的巷子和建築,感覺找到了兒時的記憶。”這是我在萬壽宮裡聽到老人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地名,縱向記憶着城市的史脈與傳衍,橫向展示着它寬廣而深厚的閱曆,并在這縱橫之間,交織出每個城市獨有的個性和身份。
“鐵柱延真之宮”内主殿 管欽偉/攝
街區巷道縱橫,在賞玩院落,有許多具有視覺沖擊力的場景複原雕塑,它們将豫章的曆史向摩肩接踵的人群娓娓道來。修繕後的南昌總商會,保存了商會石匾和“萬壽宮”字樣銘文磚,這一切再度激活了埋藏于心的曆史印記,讓我又重溫起曆代贛商們的故土情懷和豪邁氣概。
早在晉代,萬壽宮老街就是與上海城隍廟、南京夫子廟齊名的江南三大宮觀。可想當年萬壽宮旺盛的香火和周邊繁華的商業。明清時期,江西小商品經濟發達,贛籍商人行走四方,形成包括藥幫、茶幫、糧幫、瓷幫、布幫等專項商幫在内的江右商幫。
相傳,江右商人每到一地,都要建造萬壽宮,在這裡與同鄉聚會叙舊、看戲娛樂。這時萬壽宮文化已遠遠超出了宗教的範疇,既獨具特色,又因為江右商幫群體性傳播流布,影響廣泛而深遠。由此,萬壽宮逐漸走向五湖四海,成為贛文化的重要标志。
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地方依然能見到萬壽宮的身影。但如今的萬壽宮,早已突破了道教文化的信念,更多是代表移民文化、商貿文化、民俗文化和建築文化。
街區内贛派建築 管欽偉/攝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4年前的殷殷囑托,寄寓着對文脈延續的深刻思考。“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它,建設好它。”
城市需要記憶,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曆史,從胚胎、童年、興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這個豐富、多磨而獨特的過程,全都默默地記憶在它巨大的城市肌體裡。一代代人創造了它,然後紛紛離去,卻把記憶留在了城市中。
承載這些記憶的既有物質的遺産,也有非物質遺産。我們總說要打造城市的名片,其實最響亮的名片,就是城市的曆史人文特征。
作者簡介:管欽偉,男,中共黨員,曾在“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中國青年作家報》等平台發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