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難道演員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所有人都要來分一杯羹?”
這是章子怡在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3》播出期間對演員門檻提出的質疑,引發了網絡熱議。
參加同一個節目的實力派演員郝蕾也對此有類似的質疑。
在某次采訪裡,郝蕾還舉例到朋友的孩子學習不好,想請國内知名的表演老師、演員張頌文輔導一下,弄到電影學院去上學。
她認為這個事情反映了大衆對演員這個職業的認知,就是“學習不好”的人能“很容易”地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很容易就能當演員,很容易就能拍戲,很容易就能賺到錢。
對此,郝蕾質疑:“讀不懂書的人怎麼能讀懂劇本?還不要說你去呈現了,你體會,讀都讀不懂。”
演員需要在理解劇本、理解人設的基礎上去塑造人物,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刻畫得入木三分。
因此,我們常說的實力派演員,比如陳道明、胡歌等,都經常看到他們熱愛閱讀的報道。
那麼,演員需要看什麼樣的書?
這個問題的答案,見仁見智。
但從演員需要揣摩人物内心和理解不同場景下,人物内心的變化以及映射出來的情緒、行為這個方面來說,我個人推薦這本書——《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
這本書的作者茱莉娅·西薩 (Giulia Sissa)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曆史學、人類學、古代哲學研究員。
這本書的印刷信息頁上,把自己歸類為“通俗讀物”。但這四個字不足點出這本書的價值。
翻開這本書,隻要看上幾頁,就不難發現它是一本某一種情緒的文化根源探究之書。
“我要從曆史的角度來解讀這情緒”——
誠如在序言裡所大聲宣告的那樣,作者在世界文學的曆史長河裡把“嫉妒”這種情緒的前世今生給“扒了一遍”。
對西方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或許會有一些熟悉和欣喜感。因為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哲學家、思想家、道德家,居然在定義“嫉妒”這件事情上,在同一本書裡“相逢”了。
單單就第一章,作者就帶着我們從古希臘一路穿行到巴洛克時期。
在古希臘時期所定義的嫉妒,與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嫉妒,是不同的。
現代,對嫉妒是羞于啟齒的。而在古希臘時期,“真正的嫉妒,其實就是憤怒”,是一種合理的情緒,甚至是一種高貴的激情。那時人們對表達痛苦、承認痛苦的勇氣,給予極高的評價。
而關于憤怒、關于直面痛苦的觀點,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亞裡士多德。
亞裡士多德認為,“嫉妒是對忘恩負義的抗争,是喚醒關系裡相互性的手段,也是對尊嚴的确認”。
“所有的事情開始于:好像我被侮辱了,這個感受讓我痛苦。侮辱向我現身;我必須按照它出現的樣子承認它。我所經曆的難以忍受的感覺使我有複仇的欲望。”
然而在古羅馬時期,對嫉妒和憤怒的相對正面的觀點,有了非常突兀的轉變——變成了“絕對不可以容忍它們,應該清除、根除、杜絕”。
這種觀點來自斯多葛學派。
該學派認為智者是無欲無求的,即“一個偉大的人不會因為被侮辱而複仇,因為他感受不到”。這個說法,實際上泯滅了嫉妒所産生痛苦的正當性。
斯多葛學派的标志,就是強調痛苦會産生負罪感。因此,作者特别強調指出,斯多葛學派的這個轉折,徹底地改變了我們思考情緒的模式——從相對溫和的看法,變成了絕對的負面,不可容忍,該被譴責。
再到巴洛克時期的道德家,指責“我們太過虛榮,所以我們嫉妒”,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隐藏嫉妒,使其成為一種“無可言說”。
之後,作者在書裡又提及了燦若繁星一般的人們,那些出現在定義“嫉妒”這個情緒的曆史圖表裡的人們,比如:
法國古典主義戲劇奠基人的皮埃爾·高乃依
創立機械唯物主義的完整體系的托馬斯·霍布斯
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的讓-雅克·盧梭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
德國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康德
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西蒙娜·波伏娃
……
光是羅列名單,我已經手酸。
但,這就是此書給人的第一印象——孜孜不倦地文化尋根之旅。
仿佛嫉妒化身成一個小石塊,投入湖心,激蕩起一層又一層的漣漪。
而作者茱莉娅·西薩在書裡,就是在湖邊努力伸頭觀察湖心的人兒,想要研究出,這個石塊究竟激蕩出幾層漣漪,漣漪之間的關聯又是如何,是在哪裡有分支互聯,又或是在哪裡分叉,背道而馳。
最後,再回到開頭,聊聊為何想推薦這類書給當演員的人。
因為讀通、讀順這類書,能夠幫助演員更好地理解“情緒”。因為情緒是戲劇中,人物所說的、所做的重要動機。把情緒理解透了,人物就能演活了,觀衆自然容易入戲。
看《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這類書,首先要領悟到的是,對情緒的精準分析。
這種精準分析,包含兩個層次。一層是指同一種情緒,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差異。另一層是指不同情緒之間的差異,以及邏輯關系。
如以下書裡這兩句陳述句,以下加粗文字是邏輯連詞。
“憤怒是這樣一種情緒:它是人被侮辱時的感受,自尊心因侮辱受到傷害,産生複仇的欲望。”
“那些單單因為怒氣上頭就發洩情緒,而不是深思熟慮之後再動怒的人,他們其實是好鬥、暴躁的,并不是真的有勇氣。”
其次,除了書的内容之外,從閱讀這類書籍的過程中,更是鍛煉了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從而間接加強鏡頭前的表演能力。
這是一個輸入到輸出的過程。
閱讀的時候,是輸入文字,去體會這本書中的文字如何運作,也就是為了講清一個概念,不停地定義再定義一些概念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是内化的過程。閱讀書籍而不斷提升的理解能力,會幫助演員提升對劇本的理解力。
那表演就是輸出的過程。讀進去的文字,内化後的知識,在鏡頭面前表演出來。演員全身心投入進去,整個人都是表演的手段,用情緒、聲音、動作把劇本上的文字信息傳遞給觀衆。
能否有效傳遞,就看演員的“内功”是否深厚。
“内功”如何提升?閱讀是最有性價比的方法,而諸如《嫉妒:一樁不可告人的心事》這樣一本不算好讀的書,能幫助演員們狠狠提升“内功”。
哦,對了,前提是真想當演員,而不是想賺容易的名和利。
感謝你閱讀到這裡。我是@疏影書影,一手育兒,一手閱讀,混沌清醒之間發現書中驚喜。
說明:本文中圖片為作者原創,轉載請先聯系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