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斧砂宮”地質公園
銀灘濕地公園
九洲台生态景區
銀灘大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張旭永文/圖
題詞蘭州“黃河之濱也很美”,金城美景由此紅遍全國,從中山橋上溯十餘裡,如蘭之州北岸,安甯美景引來客。由市委宣傳部主辦,蘭州日報社承辦的黃河蘭州段十大景緻大型評選活動帶領您走進安甯,且不論金牛街的燈火,植物園的秋葉,單說“仁者壽”山上的這尊“壽星”,每周就能迎來成千上萬市民的膜拜與頂禮。秋日,走一走安甯,天朗氣清,落英缤紛,總是讓人眼界格外開闊。
1、仁壽山景區
仁壽山生态文化旅遊景區始建于2009年,規劃範圍東至大沙溝,西至鹹水溝,南臨北濱河路,北含仁壽山,占地面積約8.03平方公裡,山下規劃占地面積約586畝。2018年11月8日獲批國家4A級景區。
公園内綠樹成蔭,主要生長樹種有側柏、雲杉、國槐、桃樹、棗樹等,風景秀麗;山上亭台樓閣,掩映于綠樹紅花之間,主要建築有自明弘治年間記載以來的淩雲閣、天尊廟、祖師廟、三清殿、财神廟、朱家祠堂、壽仙台、仁壽廳等多處人文建築,民俗宗教文化深厚,曆史悠久。景區還擁有人文氣息濃厚的仁壽山、全國四大鮮桃原産地之一、溫泉資源及氣勢雄偉的丹霞地貌——“天斧砂宮”等生态及地質旅遊資源。
據介紹,仁壽山景區從安甯堡自然形成的農家樂改造提升入手,依托仁壽山豐富的生态文化資源,按照“以林養園、以園養林、林中有園、園中有林”的總體構思,确立“14353”的總體思路,堅持一個保護,綠地保護,遵循四個原則,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高位建設、群衆受益,探索三種模式,合作共建的雙赢模式、土地入股的分紅模式和公益設施政府投資的模式,構建五大功能,遊客服務、文化旅遊、休閑度假、溫泉養生、果林生态,實現三大效益,生态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赢”。
該景區依托現有資源優勢,目前與讀者集團、省公航旅、省一建對接,共同打造以文化康養,溫泉康養、運動康養多功能生态康養小鎮。項目主要目的是改善仁壽山北部荒山生态環境,打造仁壽山景區北山景觀,結合各種适宜的健康、綠色、環保業态,同時可以為蘭州及周邊青少年戶外教育及研學教育提供一個高标準的教育基地,也為市民親近大自然、健康遊玩、運動康養、溫泉養生等提供優質的服務。
2、天斧砂宮地質公園
天斧砂宮地質公園景區,是全國離省會城市最近,具有陡峻奇特的各種地面造型的景區,以距今二千五百萬年的紅色砂礫岩經風化水蝕而形成的丹霞地貌為主要特色,一、二級保護區核心旅遊區占地約11.51平方公裡。
該公園東臨蘭州市植物園,西接仁壽山風景旅遊區,距北濱河路約3公裡,距蘭州市區約15公裡,交通十分便利。據介紹,天斧砂宮地質公園于2013年3月25日經甘肅省國土資源廳批準成立省級地質公園。主景區丹霞地貌主要發育于古今系紅色砂礫岩,在氣候和岩組的雙重作用下,形成了宏偉、壯觀、形态各異的丹霞地貌地質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溝谷兩側直立,受斷裂和節理的控制,發育有石柱、長崖等微地貌,集中連片分布,岩壁上發育有風蝕穴、風蝕洞等風成地貌景觀。
天斧砂宮地質公園景觀品位高,地質旅遊資源類型多樣、觀賞性強,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天斧砂宮按地理位置和建築色調,可分為兩大部分,即宮廷建築和禦園建築。建築群内有形态高大的落仙塔、飛燕塔、三色塔和一個個站立在猶如出征的壯士山頭;有風景優美的龍鳳峽、金鳳湖、禦園、長廊、有金蟾、河馬和白蛇,他們分别呈現出望海、出河、探路之狀;一座座富麗堂皇、巍峨高大的議事廳、交易廳、迎賓廳;另外也有酷似使人毛骨悚然的鐵牢。遊人通過對整個建築群的遊覽,将會得出“奇、險、美”三個字的贊美和“此景隻應天上有,何時誤造在人間”的感歎。
3、銀灘濕地公園
銀灘濕地公園,面積約40.97萬平方米,約615畝,為我市首座城市濕地公園。這一景點,是市、區兩級興建的一項民生工程,于2005年11月開工建設,2007年4月建成并向廣大市民免費開放。
銀灘濕地公園景觀以“一水一道”為主線,約3000米的水網和4000米的木棧道相互交錯,将各個灘塗連接起來。園内植物品種豐富多樣,多達近百種;園内布置各種拱橋、平橋30座,各類草亭、木亭14個。水禽、鳥類、魚類等野生動物在濕地内滋生繁衍,一隻隻水禽遊過水面,在水中嬉戲,銀浪卷過,微波蕩漾,遊人順着小橋一路輕踏而過,腳下長長的棧道在連片的蘆葦叢中蜿蜒伸開,微風拂過,蘆葦搖曳生姿,遊客從水、草、路、橋等不同角度去感受黃河濕地之魅力,清新暢意。
銀灘濕地公園屬于河流濕地,公園建設以保護環境、恢複生态、展現黃河風貌為理念,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在極大程度保護河流濕地,滿足行洪要求的前提下,安甯區逐年對公園進行設施的完善、水道的清理、景觀的提升,為城市留住綠色,累計投資4000餘萬元。
該公園建成運行10餘年,發揮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會效益,并帶動周邊地區經濟效益的發展,堪稱黃河安甯段的一顆明珠。據介紹,銀灘濕地公園依照《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中“全面保護、生态優先、合理利用、良性發展”的原則,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樂園,保障公園遊覽與洪水期行洪兩大功能,以生态恢複與人工造景相結合,改善植物的生長環境,吸引各類動物栖居,營造低成本維護的城市濕地公園,讓市民了解濕地、接近綠色、親近自然。
4、九洲台生态景區
九洲台,位于北濱河路中段,東起馬槽溝,西至關山溝,海拔2067米,峰頂似台,平坦如砥,略呈長形。
九洲台以大禹分封天下九洲而得名,古詩雲:“黃河九州通佳氣,西域咽喉在此間”,山下古道處于“絲綢之路”黃金段。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理念,加快建設“九洲台森林文化公園”,先後落成的“蘭州文廟”與“四庫全書文溯閣藏書館”,為九洲台增添了新的人文曆史氣息,大力實施的九洲台區域綠化景觀提升工程、羅九公路沿線景觀提升完善工程、“十裡桃花”再造工程、九洲台登山健身步道建設等項目,為九洲台打造了一個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态景區。
據介紹,目前,九洲台區域内有17家綠化承包單位及2個林業管理站,林權管護面積8500餘畝,種植側柏、山毛桃、碧桃、楊樹、山杏、刺槐、雲杉、檸條等苗木200餘萬株,林草覆蓋率達到85%左右。
秋日的九洲台峁林蒼翠,山腰草花輝映,山底黃河相伴,居民登高望遠,集健身、休閑、娛樂于一體,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