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俠範兒【俠風文化】
他少年家貧,好學多才,還樂享“狂生”稱号;他是文學運動的“明後七子”之首,主盟文壇數十年;他為官時政績卓著,執政為民;他的詩學出彩,後世稱為三百年絕調;他的影響之下,濟南詩派萌生。這就是明代的濟南文學名家,滄溟先生李攀龍。
開篇小詩 明後七子為執鼎,狂生滄溟李攀龍;
白雪樓裡蘊詩派,文學複古稱主盟。
家貧好學 樂稱狂生 李攀龍,字于鱗,号滄溟,明代濟南府人,著名文學家。原是龍山鎮人,祖父遷“郡西門”,《天橋名人》中記為濟南西關人(今天橋區五龍潭一帶)。
滄溟先生,少時家裡極其貧窮。一是祖父李端性情不羁,經常出入賭場;二是其父李寶,雖在明德王府謀差,卻縱酒又廣結俠義,花費入不敷出,也從不管家裡的生計;這樣兩代下來,李攀龍少時家貧已是定局。九歲時父親去世,家裡都靠着母親紡織度日。
窮困成了李攀龍的成長磨刀石,好學又天資聰穎,“尤善古文,厭惡訓诂”;加之“祖傳”俠義之風,少時的李攀龍就有了“狂生”的稱号。他也樂得這個稱号,“吾而不狂,誰當狂者”;他經常故意提出各式各樣的古書中的質疑,來追問私塾老師,一問套着一問,而被問到生氣的老師,很多都因此辭職。
自負才學的李攀龍,性情疏散,卻在少年時就與同是才學知名的殷士儋、許邦才結為一輩子的知交好友。後世将其三人與邊貢,合稱“曆下四詩人”。
文學運動 主掌文壇 從十八歲入縣學,後山東鄉試第二名,又在嘉靖年間考取賜同進士出身。此後十年間,李攀龍為官多是官職閑散,京城、各地都有任遷,在此期間又高舉起“文主秦漢,詩規盛唐”的文學複古運動大旗,繼續沿承“明前七子”的主張,并與王世貞、謝榛、宗臣、吳國倫、梁有譽、徐中行等結成詩社,共同倡導文學革新,旨在徹底改變一統文學界的“台閣體”的局面;他們被後世稱為“明後七子”。
而李攀龍的詩詞主張觀點直抒胸臆,态度硬朗,成為其中文學複興的掌旗者,說其主掌該當時的文壇也不為過。
關心時政 拂衣辭官 李攀龍為官一方時,也是關心時政,愛護百姓,政績突出。後來在出任順德知府時,請求朝廷免除部分積存的百姓賦稅,減輕負擔專事于生産;又能适當放寬刑罰,審理冤情冤案;還多多增設驿站,減輕勞役等。三年任期中,李攀龍為官造福一方,廣受百姓和朝廷稱譽。
本有為國為民大展宏圖之志的李攀龍,卻在升遷為陝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即以母親年老要回家奉養為名,上書請求辭官。原因是不能容忍巡撫高高在上,倨傲的作風。這時的滄溟先生也是狂性大發,批準的旨意還未下,他就“拂衣辭官”挂印回家了。
建白雪樓 詩文大成 回到家鄉的李攀龍,迎來了文學創作的高峰。他先在鮑山建白雪樓,又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再建一座白雪樓。家鄉美景盡賞,湖光山色入詩。除三兩好友外,李攀龍閉門謝客,更不與權貴往來;這反倒使得樓前來客繁多,一是達官顯貴們來攀交,二是學人士子也上門求教,請其品評作品。
有一段逸聞轶事,因為樓在島上,有人來先要通報姓名,才知道自己,是否能被接見。而白雪樓閣上層住着李攀龍的愛妾蔡姬,人美還擅長制作“蔥香饅頭”;因為少有人見其真容,成為一道奇絕風景。據傳李攀龍死後家道衰落,而蔡姬則是人到七十多歲了,還要在西關靠賣胡餅度日。
文學領袖 影響斐然 當李攀龍雄心再起,又複出三年多為官;出任浙江按察司副使之時,受“戚家軍”事迹感召,為抗倭将士寫詩禮贊,愛國之情油然勃發。因母親病故,滄溟先生送葬歸故裡,由于哀痛過巨,他一病不起,竟再得暴疾而亡,時年才五十八歲。
滄溟先生一生,既有愛國為民的政績,更有高舉文學武器的“戰鬥”曆程;是明後期文學複古運動的執鼎者,被尊為“宗工巨匠”,可堪稱為一代文學宗師。其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最為出彩,後世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
李攀龍的成就與影響非常大,主盟明代文壇數十年,号稱當時的“文苑南面王”。其文學主張彰顯出的唐代詩境詩韻,讓一大批濟南的優秀詩人自發聚擾成“濟南詩派”;共同的詩風,風雅中有雄壯之氣,尊崇天性少拘束,人們評價“大東風雅”!
而今大明湖畔後世重修的白雪樓,也是一處知名景點,更讓人們追思滄溟先生的所在。
一家之言拒絕過度娛樂化!濟南名士多,且看下回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