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杭州絲綢
杭州絲綢為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産品名稱:金華火腿
産品産地:浙江金華
産品特性: 色、香、味、形“四絕
産品簡介:由于所用原料和加工季節以及腌制方法的不同,金華火腿又有許多不同的品種。如在隆冬季節腌制的,叫正冬腿;将腿修成月牙形的,叫月腿;用前腿加工,呈長方形的,稱風腿;挂在鍋竈間,經常受到竹葉煙熏烤的,稱熏腿;用白糖腌制的,叫糖腿;還有與狗腿一起腌制的,稱戌腿。
産品曆史:據傳南宋抗金名将宗澤(義烏人)是火腿業的祖師爺;有的傳說講他把家鄉豬肉經過腌制帶至皇宮,進獻給皇上,皇帝見到剖開的腿肉绯紅似火,即把它命名為“金華火腿”。
3、安吉白茶
産品産地:浙江省湖州安吉
産品特性:外形細秀,形如鳳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潤,内質香氣鮮爽馥郁,獨具甘草味,湯色鵝黃,清澈明亮,葉底自然張開,葉肉玉白,葉脈翠綠。
産品成分:白毫銀針菁華、兒茶素、白茶酮、天然植物複方精油等成份。
産品功效:降血脂、降血壓、抗疲勞、防衰老,潤腸通便,調理腸胃、去腹脹、醒酒、通氣的功效。
産品簡介:茶中之王——安吉白茶是茶中的珍稀茗品,全國獨一無二。白茶外形細秀,形如鳳羽,色如玉霜,光亮油潤,内質香氣鮮爽馥郁,獨具甘草味,湯色鵝黃,清澈明亮,葉底自然張開,葉肉玉白,葉脈翠綠。 白茶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茶一倍,富含人體所需的13種氨基酸。白茶文化傳播(杭州)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白茶文化的傳播工作,讓更多的人能享受白茶的無限魅力、獨特清香,讓安吉白茶傳遍全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産品曆史: 科技人員劉益民采集此白茶王單株,研究出扡插法,更使其成為“安吉白茶”得以繁衍的關健所在。`在海拔800多米、雲霧缭繞的北天目山脈安吉大溪山發現了瀕臨絕世的一棵珍稀茶樹--白茶,農林科技人員經過十多年精心繁育試驗,終于使這棵已逾百年樹齡的野生樹種煥發新的生機,培育出一代極品名茶--安吉白茶。1998年,安吉白茶被浙江省政府認定為“浙江省農業名牌産品”;1999年5月,安吉白茶獲浙江省名茶評比第一名;6月在第三屆“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會上被授予特等獎;7月在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獲金獎;9月在第四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産品;2000年10月和2001年7月再獲中國-國際茶葉 博覽會國際名茶金獎。
産品典故:白茶來曆:曆經千年的白茶王,潔守一身于白茶谷-九龍峽之巅。好呼吸高山濃霧之精氣,吸岩崖滲發之淨水,純一身玉,蘊含一身珍寶,奉獻于世人。其樹冠直徑已達2.8米以上。
相傳,當年白娘子為救夫性命,去南冊仙境盜仙草,卻在回途中不慎将其掉入白茶谷中,着地生成現在的“白茶王”。2001年4月由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省農業廳主辦,安吉縣人民政府承辦的“2001中國-安吉白茶節”在安吉隆重舉行,安吉縣被中國名特之鄉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白茶之鄉”。
4、龍泉青瓷
産品名稱:龍泉青瓷
産品産地:麗水
産品特性:清麗、造型優美
産品簡介:龍泉青瓷以其清麗的釉色、優美的造型而久負盛名。
産品曆史:龍泉窯曆史悠久、生産規模大、窯址分布廣,是享譽中外的名窯。根據文物普查和考古調查資料表明,龍泉古代窯址為350餘處。自宋代起就遠銷亞、非、歐三大洲和許多國家和地區,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龍泉也因此聞名中外。龍泉青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龍泉青瓷為中國的陶瓷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龍泉青瓷這一古老的祖國文化遺産中的一枝藝苑奇葩,将再度重放光彩,為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提高錦上添花。
龍泉是浙江省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與江西、福建兩省接壤,以出産青瓷著稱。文物普查發現,這裡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有五百多處,僅龍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處,這個龐大的瓷窯體系史稱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産品質量最高、生産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青瓷名窯。
龍泉窯始于西晉,北宋時已初具規模,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制瓷技藝登峰造極,梅子青、粉青釉達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傳統龍泉窯中的哥窯與官、汝、定、鈞等窯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龍泉窯的青瓷技藝推動了各地瓷窯的發展,從南宋至明代,福建、廣東沿海和江西一帶的瓷窯紛紛燒造出類似龍泉青瓷的産品。
龍泉窯青瓷在國外也有重大影響,宋元時期就大量出口,陳橋驿在《龍泉縣地名志序》中說:“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海,……無處沒有龍泉青瓷的蹤迹。”龍泉青瓷在宋元時達到高峰,明代生産規模不減,但質量下降,至清代逐漸衰落,晚清後曾一度停燒,僅有少數窯口從事仿古生産。
龍泉青瓷的曆史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後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
三國兩晉時期,當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和瓯窯的制瓷技術與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窯業規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俯首稱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計其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龐大的生産數量緻使越州窯場無力承擔,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窯便以擔負這樣一個“和平”的貢器使命換來了它本身發展的契機。當時,龍泉窯業初具規模,燒制青瓷技術已有相當水平。加上越窯最先進的生産技術傳入,一批優秀的瓷匠陸續在龍泉安家落戶,龍泉窯産品的質量得以迅速提高。
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器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質地堅實、細密。龍泉窯的制瓷作坊大多數建造在河流或溪溝兩旁的山麓上。窯匠們在山的緩坡上建龍窯,窯旁小塊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窯和作坊連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樹木,附近有瓷石礦,生産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與河流,既可為作坊提供工業用水,又可通過船筏等水上運輸工具将産品運往銷售地。從五代到北宋中期,龍泉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那些被無數人所吟詠贊歎的“秘色瓷”,也正是龍泉青瓷演繹它美侖美奂傳奇的開始。
2、北宋後期到南宋
南宋可謂龍泉窯的黃金時期,青瓷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北宋覆滅後,北方人大量南遷,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窯、定窯等名窯又被戰争所破壞,瓯窯和越窯也相繼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術的傳入,龍泉窯結合南藝北技,創造了我國青瓷史上的頂峰。
這一時期,龍泉窯出現了一種碧玉般的厚釉瓷,這種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兩類。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财政困難,鼓勵對外貿易,于是龍泉青瓷就藉海上貿易興起之利,從海路大量出口,行銷世界各國,成為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把這條運輸瓷器的海上航路譽為“陶瓷之路”。對外貿易産生的大量需求帶動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湧現,産品燒制技術質量不斷提高。
南宋末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燒制成功,巧奪天工,在我國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粉青、梅子青是公認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僅意味着龍泉窯制瓷技術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豐富的審美意蘊。南宋龍泉窯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傳承古代青銅器演變而來的,如尊式瓶、鼎式爐等。人們在審視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龍泉窯青瓷時不免要發出驚歎,它們身上帶着太多官窯器的影子。官窯作為一種壟斷,絕對不允許民間仿制,龍泉青瓷與官窯器的相似恰好說明了它受到了官窯器的影響。雖然尚未找到南宋龍泉設立官窯的明确記載,但種種迹象表明,當時的宮廷很可能派遣了技術人員和官僚在龍泉等地監制“貢器”。
南宋時期,龍泉青瓷的制作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釉色追求一種青碧玉般的情調和效果。後來這種青瓷傳入朝鮮,影響到高麗青瓷。日本人稱之為砧青瓷,并大量仿造成。在歐注入龍泉青瓷叫做“雪拉同”(Seladon)。這個名字有着一段富浪漫色彩的傳說。十七世紀初,法國作家雨費寫了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是當時法國最愛歡迎的讀物之一。後來這個小說被改為戲劇,搬上舞台,上演後轟動一時。演出時,劇中的牧童雪拉同穿着一件像海水樣碧綠,像青天一樣美麗的青色外衣,逗人喜愛。而來自遙遠東方充滿神秘感的中國龍泉青瓷在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的藝術品,許多貴族對它的喜愛幾乎達到着迷的程度,人們很想給它起個最能表達那種狂熱感情的名稱。恰好龍泉青瓷的色調和牧童所穿的衣裳相似,因而人們就把“雪拉同”贈給龍泉青瓷,直到現在,歐洲人還是把龍泉青瓷叫成“雪拉同”。
3、元明
或許元代統治者欣賞不了那種精緻細膩的藝術,但瓷器仍然是貴族生活不可或缺的點綴。元代的龍泉窯依然為宮廷和貴族燒制瓷器,龍泉窯出現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個力證。元代的龍泉窯瓷器在風格上更是煥然一新。其實元代的蒙古統治者不是單方面地被漢文化所同化,蒙古鐵騎在征服一個王朝的同時也帶來了草原的大氣與粗犷。加上元代統治者繼續奉行對外貿易政策,使龍泉青瓷生産規模在元代繼續擴大,窯址和産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産品品種增多,遠銷國外。
1975-1977年在韓國西南部的新安海底發現一艘元代沉船,打撈出1萬多件瓷器,其中龍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見龍泉青瓷在元代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後期,随着階級矛盾和-的加劇,嚴重影響着青瓷的生産。此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後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而明代龍泉窯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殘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
到了公元1403-1435年(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青瓷生産。此後,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龍泉窯窯口紛紛倒閉,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緻。但是,明代龍泉窯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認的。對照同時期的景德鎮官窯器不禁豁然開朗,兩者在造型紋飾上的不謀而合正昭示着這類龍泉窯青瓷器的正統身份。
到了公元1636年~1911年(清朝),龍泉窯窯場所剩無幾,産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燦爛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處州龍泉官窯,這個被曆史遺忘湮沒了很久的奇迹終究在種種機緣巧合之下,被撥開塵土,重見天日。
5、青田石
據夏法起《青田石》介紹,青田石主要産于浙江山口、方山一帶的封門、旦洪、堯士等地。衆多的品名又依外觀顔色分為10大類,如青色的燈光凍、魚凍、封門青,黃色的黃金耀、秋葵,棕色的醬油凍等等。在100多個品類的青田石中,也有類似田黃的東西,隻是叫了别的名稱。當然也有叫朱砂青田的“雞血石”。
青田石,産于浙江省青田縣,我國傳統的“四大印章石之一”。在中國一并與巴林石、壽山石和雞血石被成為中國“[1]四大名石”。色彩豐富,花紋奇特。以“葉蠟石”為主,顯蠟狀,油脂、玻璃光澤,無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質地堅密細緻,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據青田石研究專家夏法起先生科學地統計共分有10大類108種。青田石以“封門”為上品,微透明而談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另外,晶瑩如玉,照之璨如燈輝,半透明者稱燈光凍。色如幽蘭,明潤純淨,通靈微透者稱蘭花青。這三“青”與田黃,雞血石并稱為三大佳石,其價值也越來越高。由于封門青的礦脈細,且扭盤曲折,遊延于岩石之中,量之奇少,色之高雅,質之溫潤,性之“中庸”,是所有印石中最宜受刀之石,大為篆刻家所青睐。其色彩天然,絕無人工或他石能仿造,容易辨認。雞血、田青以色濃質豔見長,象征富貴;封門青則以清新見長,象征隐逸淡泊,因此,前者可說是“物”(物質)的,而後者則是“靈”(精神)的,專家稱封門青為“石中之君子”,十分貼切。 青田石除燈光凍、蘭花青、封門青外,還有黃金耀、竹葉青、金玉凍、白果青田、紅青田(美人紅)、紫檀、藍花釘、封門三彩(三色)、水藻花、煨冰紋、皮蛋凍、醬油凍等,均于實物名稱相類,易辨。近出龍蛋石,系暗紅雜石包裹體,内往往有圓或橢圓上品封門青獨石,極為珍稀;形成類似田黃,價值亦愈益昂貴。
簡介
青田石是一種變質的中酸性火山岩,叫流紋岩質凝灰岩,主要礦物成分為葉蠟石,還有石英、絹雲母、矽線石、綠簾石和一水硬鋁石等。顔色很雜,紅、黃、藍、白、黑都有,岩石的色彩與岩石的化學萬分有關,當三氧化鐵含量高時,呈紅色,會計師低時呈黃色,更低時為青白色。岩石硬度中等,玉石含葉蠟石、絹雲母、硬鋁石等礦物,所以岩石有滑膩感。主要出産于浙江省青田縣山口鎮,故稱之為“青田石”,屬于葉臘石的一種。
6、五芳齋粽子
産品産地:浙江省嘉興
産品特性: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鹹甜适中
産品成分: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
産品功效:養胃、補血、生津、美容養顔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産品簡介:号稱“江南粽子大王",以糯而不爛、肥而不膩、肉嫩味美、鹹甜适中而著稱。五芳齋粽子按傳統工藝配方精制而成,選料十分講究,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後腿瘦肉、徽州伏箬,甜粽則用上等赤豆“大紅袍",通過配料、調味、包紮、蒸煮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嘉興五芳齋粽子有肉粽、豆沙、蛋黃等幾十個花色品種。如今,嘉興五芳齋粽子因其滋味鮮美、攜帶方便、食用方便備受廣大旅遊者厚愛,有“東方快餐"之稱。産品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并獲得了首屆國貨精品獎。
産品曆史: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傳說而已,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于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曆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于唐韋巨源《食譜》。特點是隻用糯米,無餡,煮熟後晾涼,吃時用絲線勒成薄片,澆以蜂蜜與黃桂醬――白糖腌桂花醬。
7、龍井茶
龍井茶為地理标志證明商标。
色澤淺綠,香郁如蘭,味醇甘甜,形似雀舌,位居中國名茶之首。全市各大百貨商店或遍布全市的龍井茶葉專賣店裡有賣,貨真價實。
8、餘姚楊梅
餘姚楊梅為地理标志證明商标。
餘姚楊梅冠天下,浙江餘姚是中央農業部命名的全國楊梅之鄉,種植楊梅曆史悠久,據境内河姆渡遺址考證,早在7000年前就已有楊梅原種存在,人工栽培曆史亦有2000餘年。現有栽培面積8.1萬畝,目前常年産量1.3萬噸左右,今後随着幼令樹增長,産量逐年增加。楊梅已銷往北京、上海、廣東、東北等全國各地,部份産品已進入香港國際市場。
全市楊梅重點分布在姚江流域兩岸低山緩坡地帶,基本形成了以姚東三七市鎮、丈亭鎮、河姆渡鎮、餘姚鎮為主的荸荠種主産區,以姚西馬渚鎮、牟山鎮為主的粉紅種(西山白楊梅)主産區的生産格局。并在生産上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栽培面積全國最大、産量位居前列,成為全國最大的孛荠種産區;第二、栽培日趨标準化,省級地方标準《餘姚楊梅系列标準》已在産區推廣實施:第三、果品質量好,全市主栽品種荸荠種是國内專家首推鮮食兼加工良種,質量上乘,果均重10克,色豔多汁酸甜适口,富含各類礦質和維生素,擁有“鶴頂牌”餘姚楊梅等省優質農産品品牌。
9、甯波湯團
亦稱甯波豬油湯團。浙江傳統名點。主要作料為糯米、黑芝麻、豬油、白糖、桂花等。采用吊漿技法,将糯米制成不幹不粘的水磨粉;再将黑芝麻熟研末,加入豬闆油丁、白糖等拌成餡心;以水磨粉為皮坯,包入餡心搓圓,置沸水鍋内煮熟後,撒上少量白糖、桂花和紅綠絲即成。特點是,色白發光,糯而不粘,皮滑餡潤,滋味香甜。90年代以來,還新創“麻蓉湯團”、“速凍湯團”等新品種,遠銷日本和港澳地區,深受歡迎。
10.太湖銀魚
太湖銀魚為地理标志保護産品。
銀魚是太湖著名特産。因此,銀魚亦稱脍殘魚或王餘魚。清康熙年間,與梅鲚魚白蝦并稱為太湖三寶。銀魚形似玉簪,細嫩透明,柔若無骨,色澤似銀,春秋時期太湖已盛産銀魚。品種有大銀魚、雷氏銀魚、太湖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等。銀魚肉質肥嫩鮮美,營養豐富。銀魚炒蛋、銀魚丸子、芙蓉銀魚和銀魚馄饨等是太湖名菜名點。
亦稱冰魚(icefish)或玻璃魚(glassfish)。
銀魚科(Salangidae)銀魚屬(Salanx)多種半透明魚類的統稱。見於東亞鹹水和淡水中,在中國被譽為美味。體細長,似鲑,無鱗或具細鱗,很少長於15公分(6吋)。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魚。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産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曆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産銀魚。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産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
異名
王餘(《爾雅》郭璞注),蛤殘魚(《爾雅翼》),銀條魚(《日用本草》),面條魚(《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大銀魚(《魚類分類學》)。
來源
為鲑形目胡瓜魚亞目銀魚科動物銀魚的全體。
動物形态
銀魚,體細長,近圓簡形,後段略側扁,體長約12厘米。頭部極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長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長;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頒骨和口蓋上都生有一排細齒,下颌骨前部具犬齒1對。下颌前端沒有聯合前骨,但具一肉質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體後3/4處。胸鳍8~9,肌肉基不顯着。臀鳍Ⅲ23~28,與背鳍相對;雄魚臀鳍基部兩側各有一行大鱗,一般為18~21個。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體柔軟無鱗,全身透明,死後體呈乳白色。體側各有一排黑點,腹面自胸部起經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點,沿臀鳍基左右分開,後端合而為一,直達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條上也散布小黑點。
生存環境與分布
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魚,具有海洋至江河洄遊的習性。分布山東至浙江沿海地區,尤以鄱陽湖,長江口崇明等地為多。我國的太湖盛産銀魚。少數種類分布到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庫頁島地區。
化學成分
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9克,蛋白質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物1.4克,灰分1.0克;鈣258毫克,磷102毫克,鐵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黃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
性味
《日用本草》:"味甘,平,無毒。"
歸經
功用主治
補虛,健胃,益肺,利水。
①《日用本草》:"寬中健胃,合生姜作羹佳。"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利水,潤肺,止咳。"
③《醫林纂要》:"補肺清金,滋陰,補虛勞。"
④《随息居飲食譜》:"養胃陰,和經脈。"
相關傳說
從前,水晶宮龍王身邊有一對童男童女,男的叫銀果,女的叫銀花。一日,龍王派他們倆到人間查看生物生長情況。在人間,他們看到人們過着美滿幸福的生活,十分羨慕。以後,它倆的感情日益深厚,于是結為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相敬相愛的自由生活,再也不願回水晶宮了。後來,龍王知道了着這件事,認為銀果、銀花違犯令條,罪不能容,便派水兵水将,将他們捉拿回宮問罪,并傳旨将銀果、銀花打出水晶宮,永為全身透明的小魚。從此,銀果,銀花隻能在淺水處遊動。他們感情深厚,銀花在人間有身孕了,肚子日漸大起來,遊動也很緩慢。銀果随着銀花總不遠遊,并為銀花尋找食物。不料這又被龍王知道了,龍王頓時大怒,即刻傳旨,不許出生。銀果、銀花一聽,悲痛萬分,相互流淚不止。銀果說:“這不是讓我們斷子絕孫嗎?”銀花接着說:“我們已是夫妻,怎能沒有兒女,我決意破肚而死。這樣能保全後代繁衍下去。”說罷,銀花便遊向碎石,破腹産卵而死。銀果一見銀花死去,他安置好卵子,也很快死去了。這是一段神話故事,不足為信。但銀魚的生命隻有一年,确為事實。漁民們捕獲的銀魚,不論大小,都是當年的魚。
銀魚營養分析
銀魚屬一種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對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醫上認為其味甘性平,善補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嗽、虛勞諸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