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張截圖,當前正在熱映的電影,在豆瓣和貓眼電影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評分。
比如《流浪地球》的貓眼評分高達 9.3,豆瓣為 7.9 分;《瘋狂的外星人》,貓眼評分 8.4 分,豆瓣為 6.5 分,差異最大的是《熊出沒·原始時代》,在貓眼上 9.2 分的高分電影,豆瓣評分僅為 6.6。
▲《流浪地球》的豆瓣評分還掀起過軒然大波
豆瓣和貓眼的評分愈發分裂為兩個世界。
普遍認為,豆瓣更接近文藝青年社區,豆瓣電影的評分也更符合這群人的口味;而貓眼電影作為觀衆觀影的「第一入口」,附帶的評分也更接近大衆口味。一個最直觀的不同是,貓眼的評分普遍要比豆瓣評分高一些。
絕大多數時間裡,這兩個世界并無交集。但是,如果把這兩個平台的評分進行橫向比較,會發現「文藝青年」和「大衆口味」之間諸多有趣的不同,甚至,我們可以據此換算出兩個平台的評分間的換算率。
豆瓣電影 Top 250 vs 貓眼電影 Top 100
豆瓣創始人阿北介紹過豆瓣電影的評分機制:把豆瓣用戶的打分(一到五星換算為零到十分)加起來,再除以打分人數。每過幾分鐘,程序會自動重跑一遍,以便把最新的分數加進來。
簡單得可怕。
▲ 豆瓣創始人楊勃(阿北)
但這個「一人一票」的打分機制至今都在完美運行,豆瓣電影依然是最有價值的觀影參考平台。這主要得益于豆瓣用戶群的穩步擴大,以及豆瓣對水軍的「非正常打分」的零容忍政策。
最能體現豆瓣用戶觀影趣味的是「豆瓣電影 Top 250」,這個榜單類似 IMDb(互聯網電影數據庫)的 Top 250,目标是從所有電影中選出「最好的 250 部」。
豆瓣工程師解釋過豆瓣 250 的算法,它比單部電影的評分機制要複雜很多。概括來說,除了評分,這個機制的關鍵指标有兩個:
1、入選的電影應該具備人群的廣泛适應性。
2、入選的電影還需要具備持續關注度,不能昙花一現。
因此,《肖申克的救贖》比動漫作品《EVA》更值得進入榜單,1957 年的《十二怒漢》依然能高居榜單的第 32 名。
▲《十二怒漢》劇照
貓眼 Top 100 榜是和豆瓣 250 對應的榜單,它是貓眼的觀衆認為的最好的 100 部電影。
如果将豆瓣 250 和貓眼 Top 100 做一下對比可以發現:
豆瓣 250 前100 名的電影的平均分為 9.037,貓眼電影 top 100 的平均分為 9.034。豆瓣 250 前 100 名和貓眼 Top 100 有 64 部電影重合,重合率為 64%。如果将範圍擴大,豆瓣 250 和 貓眼 Top 100 有 95 部電影重合,貓眼的榜單中,隻有《速度與激情5》、《遷徙的鳥》、《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愛·回家》和《夜訪吸血鬼》未入選豆瓣 250。 僅從這兩個榜單來看,豆瓣和貓眼隻有極其細微的差别。這似乎和我們的印象截然不同。
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的玄機,貓眼沒有公布過 Top 100 榜的算法,在對榜單的介紹中,貓眼對入選的電影加了一個定語「貓眼電影庫中的經典影片」,這和豆瓣以全部電影為對象是不同的。
貓眼 Top 100 榜的第一名是《霸王别姬》,評分 9.5 分,但評分人數隻有 5900 多人。榜單中的前 10 名,從《肖申克的救贖》到《新喜劇之王》,評分人數從 500 到 5000 不等,這和新電影動辄數萬甚至過百萬的評分人數形成鮮明的對比。
▲《霸王别姬》劇照
作為對比,豆瓣 250 榜單中的前 10 名的評分人數在 50 萬至 130 萬之間。
所以,貓眼是先圈定了一部分經典電影,然後在這個範圍内根據評分和評分人數選出排名最高的前 100 名。它類似貓眼電影的「專業評分」,代表的并不是貓眼觀衆的趣味。
真正反映豆瓣和貓眼區别的是熱映的院線電影的評分。
1 豆瓣分 = x 貓眼分?
我選取了 2 月 27 日廣州地區正在院線上映的電影,除去評分人數過少及尚在點映期的電影,共有 18 部,在這些電影的評分上,豆瓣和貓眼截然不同。
這 18 部電影中,貓眼的評分全部高于豆瓣評分,豆瓣的平均平均為 6.5 分,貓眼為 8.5 分,平均分差1.9 分。
差距最大的電影是《神探蒲松齡》,貓眼 7.8 分,豆瓣 4.1 分,差距 3.7 分;差距最小的電影是《四個春天》,評分相差 0.1 分。
因此,最近熱映的電影中,1 豆瓣分 ≈ 1.3 貓眼分。
不過,這個數據量過小,如果以這個結論套用在其他電影上,很容易産生諸如機器學習中的過拟合現象,泛化性極差。
所以,我選用了「一起拍電影」評出的 2018 年度評分最高的 100 部院線電影,并按照票房做了排序,比較了兩個平台不同的評分。
100 部電影,貓眼的平均分是 8.1 分,豆瓣的平均分是 5.7 分,比值約為 1.4。
如果根據票房對這 100 部電影進行分層,每個區間也有明顯的差别。
當電影的票房小于 100 萬或大于 10 億時,兩個平台的分歧最小,貓眼平均分和豆瓣平均分的比值約為1.2;當票房在 1 億 – 5 億之間時,兩個平台的評分差距最大,比值約為 1.6。
整體來看,一個比較公允的換算率為:
1 豆瓣分 ≈ 1.4 貓眼分
所以,當你在貓眼看到一部高分電影時,大緻可以打 7 折換算為豆瓣評分;如果這部電影是 10 億票房的超級大片或排期很少的冷門片,可以放寬為 8 折;而如果一部電影引發了一些熱度但還不能成為大片,它很正在貓眼和豆瓣上經曆截然不同的評分。
電影評分的意義
豆瓣和貓眼其實在 2016 年底共同經曆過一段至暗時刻。
《中國電影報》一篇《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産業》的文章,把兩個平台推到了風口浪尖,當時上映的三部國産賀歲電影《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被認為普遍評分過低。
▲《擺渡人》口碑曾引發巨大争議,王家衛的一句「我喜歡」引發了半個娛樂圈轉發,但也有人喊出了「我不喜歡」
這個文章引發了很多聯想和猜測,甚至有媒體報道說,豆瓣和貓眼都因為「評分過低」而被電影局約談。
但這些猜測最終都被确認為烏龍,電影局出面辟謠,并沒有約談過這兩個平台。人民日報随後的評論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 「一星」的肚量》,也作為了此事的最終回應。
這件事還是引起了一些變化:貓眼取消了由影評人、媒體人和電影學者組成評審團打分的「專業評分」,隻保留了觀衆評分,這也是兩個世界分裂的開始。
但評分對于電影的意義一直沒有改變。
複旦經濟學院研究員陳沁 2015 年在上海電影節的報告顯示,評分可以直接影響票房:周末上映的電影,豆瓣平均評分每高一分,一家電影院就多賺 35 萬的票房。
雖然電影的上映時間、宣發,甚至水軍會對票房造成很大影響,但長期來看,評分影響票房的機制會驅動電影制作者專注于提高電影質量。
▲ 電影《後來的我們》收獲了 13 億票房,但它被曝出「退票門」的鬧劇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2018 年票房前 10 的電影,其貓眼平均評分和豆瓣平均評分的比值為 1.2。而在 2017 年,這個數字為 1.32,如果去除引進片的影響,2017 年這個比值更大,為 1.4。
票房前 10 的電影一般都有接近或超過百萬的評分人數,這些看上去差距不大的數字,其實表明了兩個世界對國産賣座電影的分歧,正在明顯縮小。
今年春節檔,沈騰、黃渤這樣的演員成了觀衆、資本、票房共同青睐的對象,流量明星們已經很少出現在大銀幕上。
所以,摒棄偏見,更公正地給電影評分,也是想看好電影的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