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熊貓,在我們的印象中,它們都是黑白兩色的,因此,人們也戲稱大熊貓無法拍攝“彩色照片”,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我國秦嶺地區,卻生活着一種和我們印象中不同的大熊貓,它們的毛發,竟然是棕色和白色相間的。
秦嶺已發現10次棕色大熊貓 根據全國第四次野生大熊貓數據調查,結果發現,在我國秦嶺地區,野生大熊貓的數量是最多的,而且種群密度也非常大。
當然,除了這些令人驚喜的發現之外,最為重要的是,在這裡,竟然還生活着其它地方看不到的棕色大熊貓,因為棕色大熊貓要比正常的大熊貓更為稀有,因此,棕色大熊貓也被稱作“國寶中的國寶”,是極為特别又非常罕見的存在。
而且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科研人員已經在秦嶺地區,多達10次發現過野生棕色大熊貓的蹤迹,而且時間跨度為幾十年,這也意味着,棕色大熊貓在秦嶺地區,已經形成了極為穩定的種群結構,它們目前來看,并沒有滅絕的風險。
那麼,為何棕色大熊貓隻分布在秦嶺地區,它們會是獨立物種嗎? 目前,對于棕色大熊貓的身份判斷,一種研究認為,棕色大熊貓極有可能是正常的黑白大熊貓基因突變出現的,是屬于極為罕見的熊貓變異個體。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棕色大熊貓是一個完全獨立的種群,是我國特有大熊貓的亞種之一,和分布在四川、甘肅一帶的四川大熊貓,是完全不同的種群,而且是獨立演化的,因為目前的研究來看,棕色大熊貓僅分布在我國的秦嶺地區。
從外形來看,棕色大熊貓和我們熟悉的黑白大熊貓,形态上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棕色大熊貓的頭部要更加圓潤,而且牙齒的個頭也要更大,當然,兩個亞種之間,最明顯的區别,就是毛發上的區别,畢竟一個是棕色一個是黑色,還是非常容易辨認的。
在過去,研究者們曾經認為,棕色大熊貓的出現,可能與秦嶺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有關。
我們都知道,秦嶺事實上也是我國南北方地區的分水嶺,秦嶺以南和秦嶺以北的氣候、溫度、地形、濕潤度等等,都存在着極為明顯的區别。
因此,一些研究者認為,或許正是這樣特别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環境,才導緻生活在“分界線”地帶的棕色大熊貓,進化出了極為不同的形态特征。
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通過對秦嶺地區的水源、土壤等檢測分析,發現秦嶺地區的微量元素含量是非常特别的,因此,極有可能因為微量元素攝入的問題,從而導緻生活在秦嶺地區的大熊貓毛發顔色,無法合成正常的黑色素,所以,才會導緻棕色大熊貓——這種毛發變淺的情況出現。
不過,這個觀點卻站不住腳,因為如果是因為微量元素含量的差異導緻的,那麼,秦嶺地區的大熊貓毛發顔色,應該是存在黑色到棕色之間的過渡類型,但是,多年來的研究卻可以明顯看出,棕色大熊貓就是完全不同的,和基因變異或者是微量元素缺少無關。
那麼,棕色大熊貓會不會是原始大熊貓呢? 一個有趣的觀點是,有研究者認為,棕色大熊貓就有可能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大熊貓類型,畢竟早在800多萬年前,大熊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我們通過化石,是無法得知它們在數百萬年前,究竟毛發是什麼顔色的,因此,極有可能棕色大熊貓才是最早的大熊貓類型。
所以,一些支持這個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或許秦嶺地區的棕色大熊貓,就是最原始的大熊貓一路演化下來的獨立種群,或者是生活在秦嶺地區的大熊貓,由于基本上處于與世隔絕的環境,所以,它們出現了返祖的現象,才會毛發變淺。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人在秦嶺地區看到過棕色大熊貓,此後,還看到過棕色大熊貓的成年體和幼仔,可以說,這些都表明,棕色大熊貓一直都存在的,而且并不是黑色大熊貓基因突變後的個體産物。
此外,也有觀點認為,或許本身大熊貓就是既可以是黑白的,又可以是棕色的,但是,棕白相間的顔色,是一種隐性基因,隻有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這種隐性基因變成了顯性基因,所以才會出現棕色大熊貓,那麼,在你看來,答案會是什麼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