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宣傳:講藍田故事,品慢城生活↑歡迎關注
美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
是一座城市的記憶
它呈現的方式雖是物質的
但傳遞出的卻是一種文化
任何曆史上的輝煌,都離不開人民群衆的奮鬥和創造,這自然包括創造了藍田美食的藍田人民,湧現出無數傑出的廚藝人才。
唐朝已見端倪
早在盛唐時期,藍田以烹饪為職業的“行廚”“僧廚”已見端倪。
《國史補》載,唐長安“兩市日有禮席,舉铛釜而取之”。這“禮席”的“行廚”多是京畿白鹿原(藍田)人。
《紫桃軒雜綴》載:“唐有靜尼,出奇懇以盤釘,簇成山水,每器占辋川圖中一景,人多愛玩,不忍食”。
按《清異錄》作者陶谷所說,這個将王維《辋川圖二十景》再現于大型組裝花色拼盤的“靜尼”,就是唐代後期藍田水陸庵“香積廚比丘尼梵正”。
由此看來,唐時藍田已出“行廚”和“僧廚”,當是不争的事實,隻不過沒有形成群體而已。
宋朝擴向四方
到了宋代,由于受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兄弟,曾經分别于京都汴京、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四川等地做官,“有家鄉庖廚随任役使”(《中國曆史人物辭典》)的影響,藍田人出外從事官府家廚的人有所增多。
明朝入得朝堂
明末,原在朱由儉王府任廚師的王承恩(湯峪鎮人),因為人沉穩忠厚,廚藝高超,被後來當了崇祯皇帝的朱由檢封為明朝廷司禮秉筆太監,名傾一時。受其影響,家鄉人競相送子弟學習烹饪,自此藍田廚師走向天南地北。
晚清得慈禧認可
晚清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兩宮倉皇逃至西安,藍田名廚李松山(三裡鎮人,後改名李芹溪)、侯智榮(普華人)于西安“行宮”執廚。由于分别烹制的“湯四喜”“金邊白菜”和“五鳳捧壽”“八仙過海”等菜肴,技壓群芳,“京師廚人不及也”,令慈禧太後贊不絕口而先後得到觐見。李松山被賜号“綢子李”(觐見時李身着綢衫與綢褲),并親筆題勉“富貴平安”中堂一幅。侯智榮被賜朝珠一串,花褂一件。
自此遍布全國
從此,藍田廚師名聲再震,各地官吏和富豪人家紛紛争聘藍田廚師執廚。在此情況之下,藍田外出謀生的窮苦人大多學習廚藝。長此以往,一帶十,十帶百,百帶千,連姻結故,相互提攜,藍田縣事廚者滾雪球似地越來越多,逐漸發展成藍田廚師小群體。
當時社會上流傳着一些諺語:“要找藍田鄉黨,大小衙門廚房”、“凡是冒煙的地方(指廚房),都有藍田鄉黨”。可見,藍田廚師之多之普遍。
興盛于民國
民國初期,藍田人口猛增,許多家庭子弟出外“熬相公,學廚師”,不僅成為家中生活的重要經濟來源,也成為藍田人培養子弟自立自強的“終南捷徑”。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藍田縣境内凡三十戶左右的村莊中,總有二、三十人在外從事廚師之職,故有“十人九廚”之說。民國三十七年西安餐館業同業會對有店堂、有字号名稱的飲食業作過一次調查統計,藍田籍老闆占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一,這些飯館從經理到廚師幾乎全是藍田人,而外縣和外省人開設的大、中型飯店和酒樓,都有藍田人主廚。
當時還有一個奇特現象,人稱藍田廚師為“勺勺客”,“一把炒勺走天下”。這主要是指一些藍田名廚高手,沿唐代“禮席行廚”的做法,不在固定單位工作,專門包辦政府、團體舉辦的臨時性會議以及有錢人家的婚、喪、壽、慶之類宴會。
那時西北各省,乃至首都南京、陪都重慶等地,都留下了藍田廚師的足迹。
輝煌于現代
新中國成立後,藍田廚師與國同榮,藝布九州,享譽華夏。僅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藍田縣就先後向各地輸出廚師和廚工千餘名之多,後來這些人大多成為各地的名廚高手。
改革開放以來,藍田廚師與時俱進,再創輝煌。1983年全國首屆烹饪技術表演鑒定會上,陝西代表團團長龐學德(西寨人)就是藍田籍特級廚師。十六位全國評委中的張鴻儒也是藍田籍特級廚師。在後來的第二、三、四、五屆全國烹饪技術大賽中,屆屆都有藍田人當評委,并有許多金牌、銀牌花落藍田廚師之手。從藍田走出來的王彬恩、董小寶、李新生、李輝、鄭更民、宣文英、方越明、李養元、朱濤、王西讓、賀剛虎、賈琳、薛西紅、王西亮、李大虎等高級廚師,在全省和全國烹饪大賽中,多次獲得過金獎。
藍田更于2004年獲得“陝西藍田——中國廚師之鄉”的稱号,名聲日隆。
源自 | 藍田在線
往期精彩回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