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9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隻能上圖:
(qìn字)
這個字讀q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覆也。”很簡單,它的本義就是覆蓋。它的小篆寫法如圖:
(qìn的小篆寫法)
2、茵。讀yīn。現代漢語常用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車重席……司馬相如說茵從革。”《詩經.秦風.小戎》裡有:“文茵暢毂,駕我骐馵。”《毛傳》解釋說:“文茵,虎皮也。”孔穎達作疏說:“茵者,車上之褥,用皮為之。言文茵則皮有文采,故知虎皮也。”也就是說,所以茵的本義是指車上的墊褥。墊褥的材料不管是虎皮還是其他材料,都是墊褥。
(綠草如茵)
本義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指墊褥的通稱。這是個引申義,由車上的墊褥引申通指一切墊褥。比如:綠草如茵,即指草褥。如李賀的《蘇小小墓》:“草如茵,松如蓋”,寫蘇小小鬼魂的穿着的服飾和使用的物品:芊芊綠草,像是她的墊褥;亭亭青松,像是她的傘蓋。明白了這個含義,用綠草如茵時,就不會誤寫為“蔭”了。(2)又再引申,引申為嫩草。比如段成式的《和徐商賀盧員外賜绯》裡有:“莫辭倒載吟歸去,看欲東山又吐茵。”這裡的茵,指的是嫩草,不是指的墊褥。(3)重疊。因為墊子是可以累層疊加的,所以又有重疊的意思。比如趙南星的《王靈官贊》:“軵者、築者、弊者相茵。”
茵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茵字的小篆寫法)
3、芻。是“刍”的繁體。讀作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刈草也。象包束艸之形。”羅振玉在《增訂殷墟書契考釋》:“從又,擋斷草,是芻也”我們來看一下甲骨文和金文芻的寫法:
(甲骨文和金文的寫法)
看,就是一個人伸出手或者揮動鐮刀割草或抱着斷草的樣子。顯然這個字當然與草相關,所以在《說文》歸在草部,現代漢語,芻字已經不在艸部,而是歸在“勹”部。
芻的本義就是割草。如《左傳.昭公六年》:“禁芻牧采樵,不入田,不樵樹,不采蓺。”
本義之外,它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牲口吃的草。《玉篇.艸部》有:“芻,茭草”(茭字下面會講)。(2)谷類植物的莖杆。《小爾雅.廣物》裡載:“稾謂之稈,稈謂之芻。”稈同稈。(3)從本義引申為割草的人,又再引申,引申為草野之人。《詩經.大雅.闆》有:“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毛傳》:“芻蕘,薪采者。”薪采者,就是割草的人。《舊唐書.李绛傳》:“陛下不廢芻言,則端士賢者必當自效。”芻言指草野之人的言論與建議。
(割草的人)
(4)由牲口吃的草又引申出吃草的牲口。另外,芻還是姓《廣韻.虞韻》:“芻,姓。出《何氏姓苑》。
芻的小篆寫法如圖:
(芻的小篆寫法)
4、茭。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隻标了一個讀音jiāo。給的解釋是:“幹芻”徐锴的《說文系傳》:“刈取以用曰芻,故曰:'生芻一束’。乾之曰茭。”這裡的生刍一束,來自《詩·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原意是指新割的青草一捆。後用來表示薄薄的一點兒禮物,寓意極其深厚。也指用一捆青草作為吊喪的禮物。青草幹了叫“茭”。所以茭的本義是指幹飼料。《齊民要術》裡有:“種大豆一頃雜谷,并草留之,不須鋤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這是原始種植飼料的方法。
本義之外,還有其他幾個意思:(1)馬芹。又叫野茴香、牛芹。傘形科。草本,嫩的時候可以吃,種子可以入藥,也叫馬蕲。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一·馬蕲》:“凡物大者皆以馬名,此草似芹而大故也。俗稱野茴香,以其氣味子形微似也……馬蕲與芹同類而異種,處處卑濕地有之。”它的樣子如圖:
(馬芹)
(2)草索;竹、葦編的纜索。《史記.河渠書》裡說“搴長茭兮沈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裴駰集解說:“竹葦絙謂之茭”,其實就是草繩。樣子如圖:
(草繩)
(3)菰的别名。就是我們前面講“蔣”時提到的“茭白”(可回看75課“蔣”)。樣子如圖:
(茭白)
(4)通“交”。指交接,特指弓隈與弓箫角接之處。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裡說:“茭,假借為交。”在《周禮.考工記.弓人》裡詳細說:“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挍。”賈公彥作疏說:“言‘茭解中’,謂弓隈與弓箫角接之處。“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xiào。讀這個音時,有兩個意思:(1)草根。《廣雅.巧韻》有:“䕧,草根,或作茭。”(2)竹筍。《廣雅.巧韻》中也有:“䕧,竹筍,或作茭。”這兩個意思,從一個字的解釋出來。
茭的小篆寫法如圖:
(茭的小篆寫法)
5、荹。讀作b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亂草”《玉篇.艸部》給了補充:“荹,牛馬艸,亂藁也。”因此,它不是普通的亂草,而是指喂牛馬的幹草。樣子如圖:
(牛馬吃的幹草)
荹的小篆寫法如圖:
(荹的小篆寫法)
6、茹。讀r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飲馬也”《玉篇.艸部》有補充:“茹,飯牛也。”那麼,茹的本義就是喂牛喂馬。
(喂牛)
本義之外,又有以下幾個意思:(1)吃;呑咽。《方言》卷七裡有:“茹,食也。吳越之間,凡貪飲食者謂之茹。”郭璞作注說:“今俗呼能麤食者為茹。”《詩經.大雅.蒸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柔茹剛吐現在已演化為成語,意思是軟的吃下去,硬的吐出來。揭露了當時社會欺軟怕硬的世風。見到軟弱的人就欺侮,遇到強暴的人就退讓,典故就出自這首詩。
(2)貪;恣。《廣雅.釋诂二》:“茹,貪也。”《廣韻.魚韻》:“茹,恣也。”(3)包含;受。比如成語含辛茹苦。(4)雜揉。《廣韻.語韻》:“茹,雜揉也。”(5)柔軟。比如《離騷》裡有:“攬茹蕙以掩涕兮,霑餘襟之浪浪。”拾起柔軟的蕙草想擦拭濡濕的雙目,卻不想淚珠點點,沾濕了前襟。王逸作注說:“茹,柔耎也”,耎,軟。
(6)腐臭。《呂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高誘作注說:“茹,臭也。”(7)蔬菜的總稱。《漢書.食貨志上》:“菜茹有畦。”顔師古作注說:“茹,所食之菜也。”(8)猜度;估計。《爾雅.釋言》裡說:“茹,度也。”(9)相牽引貌。《玉篇.艸部》:“茹,相牽引貌。”(10)包;圍裹。(11)此外,茹還是一個姓。
茹的小篆寫法如圖:
(茹的小篆寫法)
現行的部首檢字法主要是201部部首,相比《說文解字》的540部首,部首數量減少,歸部原則更為合理。古今漢字在歸部時,各有規律。限于篇幅,我們會再專篇讨論。
(【說文解字】之99,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