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十八拍》是魯迅文學獎得主、甘肅省作協主席葉舟繼入圍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敦煌本紀》之後,創作的以千裡河西為背景,以古涼州為原點,聚焦河西走廊文化、曆史、人物的又一部壯闊史詩般的長篇小說,也是葉舟長期行走勘探河西大地、悉心開展文化考察的最新成果;堪稱河西走廊的心靈史、貿易史和軍事史。
《涼州十八拍》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總計134萬字。故事整體時間跨越晚清、民國将近40年,出場人物達百餘人,将鸠摩羅什、薩迦班智達、銅奔馬、祁連山、綠洲,以及廣闊的民間社會熔為一爐,呈現出了一幅幅可信、可愛、可敬的風俗畫卷。小說技法娴熟,貫通中外古今;叙事過程草蛇灰線、重巒疊嶂;人物形象熱烈飽滿,場面描寫恢弘遼闊,可謂縱橫曆史、氣勢雄渾、蕩氣回腸、包羅萬象。
葉舟對河西走廊這片土地,始終懷有深切、熱忱的情感。他曾表示:“我作為一個寫作者,作為甘肅河西走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兒子,我對甘肅和河西走廊的所有熱愛、書寫、感情,這可能就是我的宿命,是寫作的宿命,也是人生的宿命。”
《涼州十八拍》(全三卷)
葉 舟 著
KEY-可以文化 | 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百萬言故事、百十位人物,為河西走廊立傳
《涼州十八拍》萃取了古代經典傳奇“趙氏孤兒”的小說内核,并以東漢蔡文姬的名作“胡笳十八拍”為章節架構,構建出懸念叠起又精彩紛呈的故事。
整部小說有三條主要脈絡: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是民國初年,彼時山河動蕩,民生凋敝。涼州城外突然出現一座百姓們捐建的城堡承平堡,那裡本來是五涼書院,卻被悄然易幟,成了貫通整個河西一線的貿易保價局,由創始人權愛棠的女婿顧山農經營。在軍閥和當地政權的雙重壓榨下,顧山農九死一生,表面上經營着保價局,事實上則勉力珍藏着西北腹地自漢代以來最大的秘密——将銅奔馬妥善保存,不被用心險惡的各方勢力所掠奪。這銅奔馬是涼州的魂魄所系,也是先輩們留下的河西信物,正所謂“銅馬出,天下定”。
第二條是權愛棠的義子徐驚白的成長線索。徐驚白本姓續,是北疆販馬集團續門的遺孤,他被輾轉寄于權家,被姐姐權達雲和姐夫顧山農悉心培養。他從一個調皮的涼州男孩,逐漸成長為一個堪當大任的勇毅少年,承擔起守護涼州的重任。作者曾提及“續”的涵義,指出這個姓氏意味着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徐驚白這樣的“兒子娃娃”在時代的洪流中,走上人間滄桑正道,從一個被保護的孤兒變成保護紅軍孤兒的人,這是他個人的蛻變,也是一代人的希望之聲。
第三條線索是河西走廊一帶重要的曆史人物和邊地傳說,葉舟用現代主義的方式将鸠摩羅什、羅什塔、薩班渠、左公柳等亦真亦幻地融入小說主線中,尤其是“不灰之舌”,鸠摩羅什圓寂後的舌舍利,成為了小說主人公顧山農忍辱負重、為大義而撒謊的一個象征。這種叙事設計不但為這部小說增添了文學趣味,更是将涼州的曆史縱深感完整地體現出來。正如葉舟所說,他要通過這部小說尋找中國的精神原鄉。
除主線情節之外,《涼州十八拍》仍然枝繁葉茂,許多支線故事也足以獨立成篇,出場的上百位人物也都個性鮮明,有血有肉。比如老一輩人中的朱繡,盡管有種種缺點,卻依舊是個可愛可敬的老人;面湯爺将民間的忠義善良展現得淋漓盡緻;保護驚白的北疆漢子們豪爽灑脫,舍生忘死……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不僅展現了河西走廊一帶人民的曆史悠久的精神風貌,更凸顯了中國昂揚不屈的民族意志。
揭開“鏽帶”河西走廊的曆史,追尋民族精神的根脈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在中國境内的絲綢之路上,尤以河西走廊底蘊深厚,波瀾壯闊,一次次地承載了中華民族最初的夢想和積極的作為。
《涼州十八拍》裡所寫的武威城是河西首郡,河西走廊所轄的武威(涼州)、張掖(甘州)、酒泉(肅州)、嘉峪關、敦煌(沙州),自古以來就是水草豐美、物産豐富的西北糧倉,同時又是重要的戰略要地和邊防要塞。民國時期,梁啟超、陳寅恪等學者對涼州文化傾注了極大的熱情,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書中,指出“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于涼州一隅”,也就是說,涼州大地保存着中華文明的根脈。然而近代以降,對涼州所處的河西走廊一帶的看法,逐漸凝聚在一個詞“鏽帶”之中。葉舟說:“在民國年間報章上的一篇專欄文章裡,我發現了‘鏽帶’這個詞。所謂鏽,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還指向了政治、文化和經濟,還包括人心和偏見。于是,我撒出了這一群少年,讓他們去清除這些鏽迹,不僅要把大地上的鏽迹擦掉,更重要的是去擦掉人們心中的鏽迹。”從《敦煌本紀》到《涼州十八拍》,葉舟塑造了一批充滿了陽光朝氣的少年,他們代表了新時代的涼州文化,也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正如評論家楊建仁所說:“如果說《敦煌本紀》是葉舟用文字開鑿的一座石窟,那麼《涼州十八拍》就是他用心燈供養的一尊大佛。”葉舟通過自己的寫作,重新發現這個國家的邊疆,去眺望我們這個民族的少年時代,去厘清這一偉大文明的來路,并獲取今天的力量與擔當。
河西鏽帶
第一拍:胡笳一節
變亂有根系:世道亂在了朝廷,人間亂在了會館、寺院與街市。
連續十餘載,河西走廊一帶的壞消息馬不停蹄,像一個人吃壞了肚子,開始卧病和呻吟。宣統二年(1910年),古曆五月,一種瘋狂生長的鬧草劈空而至,開疆斥土地蔓延開來,像失控的火勢,像飄失的野馬,突然間撲向了鎮番縣,逼近了涼州地界。是時,天折地陷,大廈将傾,紫禁城内亂象紛呈,遠挂于西陲邊地的這一片河西鏽帶,竟也無人問津,任由其生死活滅。開初,武威縣衙接獲了鬧草肆虐的報告後,還一連叠地緻電省城蘭州,央請朝廷撥付專款,用于刈除這一場幾十年不遇的重大災情。豈料,涼州心熱,蘭州性冷,眼瞅着目下的一切沒有了下文時,天台大人彭志研氣血攻心,跌了一大跤,在門檻上摔碎了胯骨。擇上一日黃昏,縣衙後門駛出了一輛呢子車轎,彭志研率着師爺和車把式,出城東向,夤夜趕往了古浪縣。據稱土門鎮上有一位藏人曼巴(大夫)手段淩厲,尤擅接骨之術,主仆們自此去而不返。這麼着,在災情一路呼号,摧城拔寨,即将圍困武威城的關節上,人們自然将目光投向了六郡老,哀懇這一幫神仙大人速速出面,救萬民于水火之中。
那時節,郡老們一個個已屆耄耋之年,平日裡深居簡行,咳咳嗽嗽的,連尿水也夾不住,鮮有人前去叨擾或問計。但是,六郡老的心一直亮着,耳朵也張聽着,向來就不是吃素飯的主子。位列郡老之首的穆赫穆大人,原本是武舉出身,一世飄零,早年間在雲貴一帶為官,緻仕之後,歸隐于武威城内的窮街陋巷,但鄉望素孚,深受擁戴。前一個清明節,穆赫突然被一個噩夢捉住了,于是玉山頹倒,纏綿于病榻,晝夜無明地亂說胡話。奇迹的是,當求請的鄉人們成團結夥,密密麻麻地跪在了院門外,哭訴已畢,開始點火焚表時,穆赫身上的那些邪祟一眨眼便凋落了,死滅了,人也一骨碌翻坐了起來,雙目如炬,清醒得就像一碗供佛的淨水。穆赫大人攜着其他的五位郡老,效法當年西征的左文襄公,擡棺北上,将抗災的帳幕,搭在了鎮番縣城以南的蘇武山上,又将四鄉八坊的子弟們遣散出去,撒豆成兵,迎向了扯天漫地的鬧草。很快,驿馬如流星,摘采來的第一捆新鮮鬧草被緊急送上了山頂。六郡老挑燈夜戰,辨識了足足一宿,這才一緻判定,這種開滿了粉紅色花朵的莖葉乃是歹毒植物,确鑿無誤。在四郡兩關一線,人們言辭簡練,話語明朗,将牲畜可以食用的莖葉稱之為有利植物,反之,一律歸為了歹毒植物。穆赫擺脫了衆人的幫扶,掙紮着捉住了一支毛筆,留下了幾顆驚恐萬丈的墨字:
封路。滅草。攬畜。
編輯:周怡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