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再發力。日前,《廣州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實施,明确邁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創新型大學建設的新階段,學校将分三步走,到2025年綜合辦學實力進入國内高校前75—85名,到2035年進入國内高校前50名,到2050年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創新型大學。
近日,廣州大學黨委書記屈哨兵和校長魏明海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 記者專訪時透露,學校将搶抓新一輪高水平大學建設機遇,構建“1 2 5”重點工程,包括1個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與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2大創新樞紐、5個交叉創新平台,奮力迎頭趕上,實現“彎道超車”。
廣州大學校園景色。
70%招生專業進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持續建設的過程,廣州市委、市政府繼續支持學校推進高水平大學二期建設的部署,為學校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屈哨兵說,《方案》精準定位,聚焦高水平、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要求,并提出了大平台、大項目、大成果的發展目标。
圍繞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創新型大學,廣州大學提出“三步走”策略,并明确3個節點的具體任務。三者之間有何關系?“2025年前進一步夯實基礎,2035年形成基本框架,2050年實現目标。”魏明海介紹道。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方案》提出,學校将按照“理厚工精、文優教特、交叉融合、創新發展”的思路,持續推動專業結構調整,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為70—75個,70%的招生專業進入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建成20個左右國家一流本科專業,2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大學将打破專業壁壘,完善分類培養個性化發展的教育教學體系,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志向,自主選擇專業和學業發展路徑。
“2021年開始,全體本科新生實行分類培養,全面覆蓋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卓越應用人才培養計劃,暢通兩大人才培養通道。”魏明海介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強調基礎課程教學和學術訓練,突出創新創造能力培養,暢通本科—研究生培養通道;卓越應用人才培養,重點則是夯實專業理論與技能,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學生的核心競争力和适應行業産業發展的能力。
廣州大學校園景色。
擴大博士後數量,打造人才“蓄水池”
高水平大學建設,要有高水平人才。根據《方案》,廣州大學将以“高精尖缺”為導向,面向全球,精準引攬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團隊,新增國家級和省級人才40—50人。
如何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魏明海認為,引進人才的國内、國外渠道要暢通,讓優秀人才來了廣州大學能看到發展前景,學校也要做好配套服務,解決薪酬、住宿、子女教育以及工作條件等問題。“既要引,更要育。”魏明海補充道,要注重學校現有人才的培養,擴大博士後數量,打造人才“蓄水池”。
圍繞優化學科布局,廣州大學将打造一批國内一流和省一流學科,重點加強土木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優勢學科建設,力争形成國家“雙一流”學科實力。同時,強化數學、統計學、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省“沖一流”學科建設,培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材料科學與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推動其進入省級一流學科行列。
在調整優化院系設置方面,魏明海介紹,學校将按照學科門類或學科集群的口徑,實行學院分類發展、探索大學院(部)制建設,強化學科交叉融合。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天文台(SKAO)與廣州大學簽署SKA數據處理軟件開發框架合同。圖片來源:SKAO
推進“2 5”學科與科研創新平台工程建設
科研體現着一所高校的“硬實力”。《方案》提出,廣州大學将推進“2 5”學科與科研創新平台工程建設,包括2大創新樞紐、5個交叉創新平台。“‘2 5’明确了主攻的學科和科研領域,通過資源整合、交叉融合推動發展。”魏明海說。
具體而言,廣州大學将打造“重大基礎設施安全 智慧運維創新樞紐”和“網絡空間信息 智能應用技術創新樞紐”2大創新樞紐,力争在重大基礎設施減震抗風防災與安全理論與技術、城市軌道交通安全智慧運維研究、網絡安全對抗等領域取得突破,支撐戰略科技力量發展及一流學科建設。
同時,重點建設5個交叉創新平台,包括新材料新裝備新制造交叉創新平台、地理空間信息與智慧生态環境交叉創新平台、合成生物學與智能育種/精準醫療交叉創新平台、數字經濟與數字文化交叉創新平台、大數據/認知科學與智慧教育交叉創新平台,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載體平台。
魏明海介紹,為支撐“2 5”工程建設,廣州大學将構建2個“中央實驗室”以支撐2大創新樞紐建設,組建5個“交叉學科綜合實驗室”以支撐5個交叉創新平台發展,新增或改造一批“專業實驗室”以滿足學科專業(群)教學和科研需求。
圍繞産學研合作,廣州大學提出,在重大基礎設施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一批應用性技術和成果,新增國家級科研平台1-3個、專利授權3500-4000項,實現科研成果轉化100項以上。
廣州大學周福霖院士團隊擔綱港珠澳大橋全部橋梁部分的抗震、隔震與減震設計。
紮根灣區樹文化品牌
在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的發展中,文化是重要的紐帶。《方案》提出,聚焦嶺南文化藝術和廣州城市文化重要内核,以及廣州城市文化産業及綜合實力出新出彩的需求,為中國數字經濟和數字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貢獻“廣州方案”。
“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服務廣州曆史文化創新發展,這是廣州大學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文化使命。”屈哨兵介紹,廣州大學擁有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國家語言服務與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研究中心、嶺南文化藝術研究院等一批省市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聚集了一批專家,在嶺南文化藝術和廣州十三行曆史資源的挖掘整理、理論闡釋、活化傳承等方面形成了豐碩成果。
聚焦數字技術與嶺南文化藝術的融合發展,廣州大學将深化校地合作,打通人才培養、藝術研究與創作、藝術産業發展全鍊條,打造在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決策咨詢和應用成果轉化方面走在前列的文化品牌。
“我們還要依托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講好中國故事,提升開放辦學的文化影響力。”屈哨兵表示,由廣州大學發起成立的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成員大學現已增加至18所,在科研、人文、創新創業教育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期待更多的國際友城大學加入聯盟”。
2021廣州國際友城大學聯盟年會現場。
深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
《方案》透露,廣州大學将在穗深港澳創新帶上加快建設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黃埔校區),拓展與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産學研合作,以大學城校區為主體,桂花崗校區和黃埔校區為重要發展極,形成“一校多園”“多點聯動”辦學空間格局。
廣州大學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設規劃圖。
如何提升開放辦學交流合作水平,《方案》也有體現。作為合作舉辦方,廣州大學将深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設,在研究生聯合培養、“2 5”學科與科研創新平台建設等方面加強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的合作,擴大面向港澳台招生規模。
當前,不少高校都在進行高水平大學建設,廣州大學也是發展陣營中的一分子,如何在差異化、特色化發展過程中真正達到高水平?屈哨兵坦言,挑戰與機遇并存。他認為,國家發展要破解“卡脖子”難題,對大學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大學既要作出學術回應,更要作出社會應用響應。
“廣州大學以國家中心城市‘廣州’命名,理應擔負起推動所在城市和區域發展的辦學使命。”屈哨兵說,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穩紮穩打向前進,把心思花在學生身上,讓學生成為教育改革最大的受益者、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最可靠的接班人。
【記者】汪祥波
【作者】 汪祥波
廣東教育頭條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