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定格在溫馨、惬意的畫面,母慈子孝、歡聲笑語,如此皆大歡喜的結局斷然不會淚眼朦胧的走出影片。
可惜,冰冷的雨水穿過皮膚,滴在我心上的刺痛打破了我的幻想,也清醒了我平滑的大腦。
85歲的媽媽蔣玉芝和65歲的女兒馮濟真,高知分子的母女相依為伴,有花草的小院,書香的室内和整潔的布局。當然,還有這麼多年形成的不需多言語的默契。
壓抑到難捱是本片的主基調,以上歲月靜好的背景鋪墊隻是便于我們進入劇情。
公交車上,鏡頭下的女兒呈現認知障礙,眼前熟悉的一切突然有了模糊的感覺。
果不其然,确診了阿爾茨海默病。無法治愈的疾病,緩慢起病,症狀加重:記憶力減退、判斷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失語、失用、失認等。
之前,飯桌前“女兒”蔣玉芝調皮搗蛋和“媽媽”馮濟真滿臉寵膩逗樂的情形還沒消散。确診的這個晴天霹靂打了個措手不及。
女兒開始瞞着媽媽與疾病賽跑,想在還有自我意識的時候為媽媽把一切安排妥當:教媽媽使用電器,加固門窗,以及滿屋的便利貼,送媽媽去養老院以便全心全意做最後的準備。
知女莫若母,你隻管盡力表演,媽媽先不拆穿。在你以為搞定一切的松懈,一招回馬槍。再極力隐藏也無所遁行了。
女子本柔,為母則剛。
媽媽知曉一切後,身份角色又回到了正常:媽媽蔣玉芝和女兒馮濟真。85歲的高齡一夜之前年輕了不止30歲,開始按部就班的健身,有條不紊的料理家務,無聲的言語向女兒述說着:“不要怕,媽媽在。”
女兒的病症一天天的加重,一次次的出現幻想:
父女共舞,媽媽陪伴,其樂融融的甜蜜氛圍。
一家三口獨有的表達方式:“我愛你”。
女兒一直未婚未育在那個年代算罕見了吧?現在揭曉了:四十年前的一晚沒有開門,父親投湖自盡,女兒把父親的死歸咎于自己,一直活在愧疚中,心裡的負擔讓她害怕再去擔起别的責任,對組建家庭的逃避,心病伴随了一生。
說出來就沒事了,阿爾茨海默病是好還是不好呢?不好呢?肉眼可見的成了拖累,好呢?因為阿爾茨海默病,女兒會“釋懷”了深根的心病。
周夏,夏,是生命力旺盛的季節。她的再次出現告訴了我們更替的使然,也是青春碩果的回憶。巅峰的輝煌重現,有着一種走馬燈般的登場,暗示着落葉歸根……
海天一色,我們身在其中,如蜉蝣,似扁舟,我們渺小的活着,我們偉大的離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