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着‘永久’牌接新娘,幸福生活長長久久。”42年前,陳光勳花三個月工資買了一台娶親用的自行車。車身被擦得锃亮,車座罩着紅布,陳光勳身後載着美麗的新娘,留下一路“叮鈴鈴”的脆鈴聲,引來一片豔羨的目光。
時光流轉,從“三轉一響”到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和收錄機,再到有房有車,“三大件”的内容不斷發生着叠代。40年來,結婚時置辦的“三大件”婚嫁用品,不僅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和情感,也蘊含着深刻而豐富的意義,是佛山經濟飛速發展的縮影的寫照。
“三轉一響”是主流 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和收音機少不了
1978年,在國營工廠工作的陳光勳幸運地拿到了購買自行車的分配指标。即将和心儀的姑娘結婚,陳光勳想着可以騎自行車接新娘,心裡抑制不住地喜悅,“當時自行車是緊俏的家庭用品,誰家能買到,左鄰右舍都會來一飽眼福。”
70年代末,改革開放春風剛剛吹起,憑票購物的時代開始遠去,但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等高檔家庭用品還未完全放開,“三轉一響”成了當時最搶手的婚嫁用品。
一台26寸的“永久”牌自行車和一台縫紉機,這是陳光勳湊了幾個月工資為結婚而置辦的大件,雖然湊不齊當時流行的“三大件”,但陳光勳仍然盡全力給愛人一個幸福溫馨的家。
“手表用‘上海’牌,自行車是‘永久’牌,縫紉機要用‘蝴蝶牌’,收音機是佛山無線電廠本土生産。”回憶起當時的婚嫁用品,老佛山伍旭強一一細數了當時結婚首選的大件牌子,笑着說,“以前戴手表喜歡卷起袖子,将手腕擡高看表,生怕别人看不到。”
彼時,電視機還極為罕見,收音機是了解外界最重要的家用電器,也是“三轉一響”中唯一的家用電器。“如果把這四大件湊齊了,在當時來說也算是樁很富足的婚姻了。”
1988年,梁彩鳳結婚時,不少鄰居家門口停着自行車,“三大件”定義更加寬泛。(受訪者供圖)
1988年,梁彩鳳結婚當天和愛人乘坐皇冠轎車走過佛山傳統嫁娶線路。(受訪者供圖)
1988年,梁彩鳳結婚時身着粉紅色婚紗。(受訪者供圖)
“三大件”定義更寬泛 市民消費能力水漲船高
“走上快子路,寓意‘早生貴子’;經過福祿路,代表‘福祿綿延’;來到錦華路,榮華又富貴。”1988年,梁彩鳳穿上粉紅色的婚紗走出家門後,在愛人的陪伴下,乘坐小轎車慢悠悠地走過了佛山人傳統的娶親路線——福延路、福祿路、錦華路、快子路再到祖廟路。
80年代末,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化,佛山市民收入明顯增加,手表、縫紉機和自行車這些讓一代人倍感驕傲的“老三件”變得不稀奇。結婚“三大件”逐漸變成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娶親工具也從自行車升級到轎車。
“當時祖廟有一間華僑商店,就在如今興華商場對面,很多街坊嫁女娶媳婦都在那購置大件商品。”伍旭強說。
歲月變遷,來到90年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色電視機代替了黑白電視機,音響也逐漸受到市民熱捧。彼時的佛山街頭,不少店鋪門口擺放着一台星河音響,新聞播報聲和歌曲聲響徹整條街。
“佛山無線八廠出産的音響,五廠出産的的彩電是供不應求,甚至錄像機、空調、電腦都是婚嫁購置清單裡的大件,三大件逐漸變成了四大件、五大件。”伍旭強說,随着佛山市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提高,“三大件“說法逐漸被淡化,越來越多的高級家電被列入到婚嫁用品清單中。
進入21世紀,“有房有車“似乎成為了婚姻的标配。“我結婚時沒有三大件的說法,父母送了我一輛車做嫁妝,男方則準備了婚房,兩個人共同添置了必備的家電。”90後的黃璐覺得,新世紀長大的年輕人消費觀更個性化,市場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獨特印記。“五十年代一張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三轉一響’,八、九十年代高級家電,21世紀有車有房。”改革開放以來,婚嫁用品的變遷見證了老百姓物質、文化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折射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