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供圖
在北京大學暑期班的心理學課堂上,楊眉老師介紹了埃裡克森心理社會發展階段中的“職業認同”,同學們表現得興趣濃厚、積極讨論與思考,課下則有同學回顧并總結了自己确立專業(職業)認同的過程。現選發幾篇,或許他們的親曆和探索對你有所啟發。
——————————
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形成各種身份認同的過程,對大學生而言,需要發展的一個最重要身份就是對某種專業(職業)身份的認同,術語稱之為職業認同。
專業認同與職業認同是一個連續譜,如果一個學生選擇了他喜歡的專業,那麼他離自己喜歡的工作就不遠了。所以,大學生需要在了解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基礎上确認自己“将往何處去”,在一個特定的專業(職業)身份上将自己的過去與現在整合起來。
所謂職業認同,是指一個人能結合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主觀如性格特點、興趣、能力;客觀如個人與家庭條件等——确立自己的職業目标,并據此制訂生活學習計劃和相關的學業、職業承諾與學業職業規劃。因此,職業認同反映了一種穩定的興趣、目标和承諾。雖然一個人從事他所喜歡的專業,也會遇到數不清的問題,但是比起做不喜歡的工作,所耗的能量就會少許多。
具有職業認同的人會擁有心流湧動的人生,也就是那種天人合一的高度和諧與幸福狀态。此外,當一個人從事他所喜愛的工作時,會有強大的動機與動力,心無旁骛并受到他所創造的小成功的激勵,這就是正強化。接下來他會千方百計地做到精益求精,到那時(通常隻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他會同時收獲物質與精神上的累累碩果。換言之,相應的名望、收益會成為樂業者的必然副産品。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世界發展太快,那種一生隻做一件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因此,大學生也沒有必要去确立什麼職業認同了。
可是,沒有興趣與目标又怎麼可能享受學業?更何況,确立職業認同還有一個重要的副産品:那就是在喜歡的事情上做過切實努力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轉型資本”,會在實力上具備成為斜杠青年的必要資源。因此,他們應對AI時代環境變化的能力會更強大。
職業認同對人生的影響如此重大,然而事實上,隻有少數幸運兒能在剛步入大學時就具備職業認同,大部分人是在大學甚至畢業後幾年才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所以才會有“渴望實現财務自由,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情況,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終生都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麼,由此導緻“老大徒傷悲”的人生。
目前的一種教育現實是:本來應該用于探索并确立“認同”的初、高中階段,學生被高考指揮棒所左右,除了功課什麼都顧不上。報考志願時,大多也都是由父母根據所謂“前途”與“錢途”為孩子确定專業方向。
結果,每年的大學興奮期之後的11月,心理咨詢室接待最多的就是有關專業(職業)認同的個案。來咨詢的大一新生很迷茫,他們不喜歡自己所學的專業,可又不知道将要以什麼樣的方式立身處世。來做這類咨詢的同學所占比例往往超過咨詢人數的1/3。這些學生因為缺乏職業認同而痛苦、迷惘和掙紮,不僅學習動力不足,嚴重的還會厭學或者陷入網瘾、“躺平”,發生心理問題的概率自然增加。
那麼,大學生究竟該如何确立自己的專業乃至于職業認同呢?
概括起來說,這需要經過自我探索和職業探索的曆程。自我探索包括對自身需要、興趣、能力、天賦以及性格特點的認識與了解,而職業探索則指利用各種機會了解自己所适合、匹配的職業方向。
從自我探索的角度看,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有耐心。因為,雖說大學期間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是确立職業認同,但也要知道,對大多數人而言,在今天這個各種新興專業與職業層出不窮的時代,職業認同已經演化為一個動态過程。與過去“子承父業”的時代風氣相比,今天的職業認同有可能會随着人的年齡、經曆、知識與技能掌握以及環境因素而發生變化。
所以,我們不必追求一蹴而就。如果實在找不出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至少要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也就是堅決不做自己眼下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
我在咨詢室見過這類個案,因為痛恨父母為自己所報的專業而“躺平”,結果以肄業方式黯然離校。如果我們把住底線,不在不喜歡的專業上耗費時間、精力和情緒,我們就可以節能成長,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思考并探索未來的人生。
其次,通過各種方式——認真聽課、與輔導員老師交流、聽學校組織的各類專家講座、參加社團、到圖書館讀書以及個人思考等,來了解自己的需要、興趣、能力、天賦、性格特點。如果個人探索的效率太低,那麼最科學有效的方式就是到學校的心理咨詢室,與老師共同探讨。
再者,是做一些專業和職業探索,如到其他系去旁聽課程,有目的地參加社會實踐,到網上查找相關資料以及與學校的生涯規劃老師進行探讨。盡最大可能去發現自己的長處所在——就是那種你感覺是“為它而生”的事情。然後就可以在大二時轉專業,從而理順自己的人生,實現節能成長。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轉專業的條件。在做自我探索和職業探索的過程中,我們要認真負責地對待大一時期的功課。高校大多都有幫助學生确立職業認同的政策,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專業,隻要你大一時的成績達到了學校設定的轉系标準,大二時,就可以轉去你所希望的專業。
如果大一時沒能發現自己的所長,或者由于外在條件限制我們無法換專業,那我們還可以利用輔修第二學位、考研、實習或找工作這些機會去實現自己的職業認同,或者,也可以在将來有一定經濟能力後,再作選擇。
有句英文:“If you love your job,you wi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我試譯為:“如果你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餘生中連一天都不再需要‘工作’”。
這是有關職業認同的最完美表述,也是一種理順了的人生,因為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以節能成長的方式做成最好的自己,可以讓我們擁有最多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同時也讓社會多一個樂業敬業的公民。
可是,如果我們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但由于各種條件限制而無法去做時,又該怎麼辦?比如我們想做油畫家,但卻是色盲。
如果我們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那就要去學習“喜歡自己所做的事”。要知道,“做自己喜歡的”或者“喜歡自己所做的”都是理順了的人生,最怕就是兩不靠,那樣的人生甚至可能成為終身的痛苦。更何況,接受現實并努力去喜歡自己所做的這個過程,會産生一個極為重要的副産品:讓我們具備認真負責、敬業自律這類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基本人格特質,成為我們非常重要的“轉型資本”,讓我們在瞬息萬變的人工智能時代,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主動。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心理學教授 楊眉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