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級财務制度更加規範、監督更加有力,近年來年底“突擊花錢”的情況明顯減少。半月談記者近期走訪發現,受疫情影響,剛過去的2020年,各地各部門年底紮堆培訓開會,“突擊花錢”歪風有所擡頭。專家及一線基層幹部建議,一方面要狠刹歪風,一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完善經費管理辦法。
1.上半年忙疫情,下半年忙開會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各類線下活動大幅減少。臨近2020年年底,一些地方财政支出進度較慢,一些原本用于差旅、會務或培訓等線下活動的預算還趴在賬上。
半月談記者在中部某省采訪了解到,截至2020年11月底,全省隻有1/3左右的縣區财政支出達到時序進度要求。進度最慢的縣隻完成58.5%,這意味着如果要完成年度預算支出,這個縣需要在1個月内花掉全年四成的錢。
一般來說,每年10月份是地方舉辦各類會展、論壇的高峰期。但半月談記者在中部某省采訪發現,2020年這個省舉辦會展、論壇的高峰期竟然一直持續到了年底。
同樣,部分高校也存在年前以密集講座、各種會議等形式“突擊花錢”的情況。
北京某985高校一名受訪教授告訴半月談記者,随着2020年下半年疫情防控形勢好轉,2020年11月、12月各類會議特别集中,包括學術研讨會、交流會、講座、論壇等,主要以線下形式為主,線上也有。尤其是有頭銜、有職務、有身份的資深教授,例如掌握碩士點、博士點評判權的專家,各類學會會長、副會長等,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在趕場參會,“天上飛,地上跑,年底忙得不得了”。
“很多評選按年度來計算,一些工作和項目有論證環節,涉及評估、考核、專家評審及鑒定,還有各類評獎。其中不少會議都是臨時召開的,沒有提前計劃。”這名受訪教師說,這是導緻年底“突擊花錢”的重要原因,包括專家費、勞務費、交通費、食宿費等。
以各種會議、培訓形式進行的“突擊花錢”,讓基層幹部疲于應付。一位基層幹部吐槽,各級财政要求單位賬戶零餘額,年底為了“突擊花錢”,各部門開始瘋狂培訓,有的培訓前一個剛結束,下一個緊随其後。同樣的培訓班,省市縣都在辦,基層幹部隻能一遍遍重複學習。
一位基層幹部抱怨,年底工作本就繁忙,疊加各類培訓、會議、評比,忙得焦頭爛額,甚至對過去頗受歡迎的外出培訓等活動,大家都避之不及,相互推讓。
2.花錢變成“技術活”?突擊花錢危害多
“有錢不花,過期作廢”“今年花不完,明年就減少,還可能翻倍扣除”“不把核定的錢花完,說明今年工作沒幹好”……受訪人士指出,這些經費使用過程中的潛規則是各地各部門的“緊箍咒”。
“2020年參與的一個科研項目,原定邀請多名國外專家來學校作講座,但受疫情影響,隻有5名專家采取線上方式授課,一共花費6萬元。由于差旅費、餐補等費用都沒有了,經費實際執行度隻有20%,遠低于預算30萬元,剩下的錢我們也拿不到。雖然給上級部門寫了情況說明,但還是會擔心可能影響學院以後再申請此類項目,或被壓減經費。”一名高校教師說。
此外,多位受訪教師介紹,由于大部分科研經費、項目經費下發時間晚,有的甚至到下半年才發放給學院,這相當于把原本一年的時間壓縮在半年、甚至幾個月來完成。“上半年忙着墊錢,下半年忙着報錢”,一年到頭圍着錢轉,花錢變成了“技術活”。
據了解,為加快花錢進度,有的學校會采取多種變通方式。例如,學校會将講課費提前支付給專家,約定好在第二年春季學期來學校開講座;還有些會議淪為高校、院系之間的“人情往來”,雙方相互邀請,為彼此花錢找出路,但實際意義不大,造成學術資源浪費。
對高校而言,年底過于頻繁的培訓、會議擠占了教師相當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學生的課程可能因此不得不調整,或者讓其他老師或博士、碩士研究生來代課,給科研進度和教學質量造成影響。
有些人甚至年底專盯預算有結餘的企業、單位“找活兒”。一位省屬國企工作人員說,不久前他們承辦了一場大型行業會議。往年開幕式主要是領導講話和簽約、發布等儀式,2020年在主辦方的要求下,簽約儀式後特意增加了歌舞表演環節。不到1個小時的演出,就花出去300萬元。半月談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其實在簽約儀式結束後,不少人就陸續走出了會場。
3.把階段性考核變成日常“曬賬本”
中部地區一位副縣長表示,年底預算資金結餘下來的錢,大體可分為結轉資金和結餘資金。結轉資金可以轉到下一年度接着花,但結餘資金一律收回,還會影響到下年預算。他建議在2021年财政預算管理中,綜合考慮疫情影響因素,進一步保證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部分基層幹部建議,資金監管考核除了階段性的進度考核外,也需要重視對資金使用效率的考核,給予基層落實者更多寬容。他們希望能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對項目大項的考核,放松對具體小項的限制,讓資金使用更加靈活,加強運管資金占比,為項目建設和基層治理加上“潤滑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水雄建議,對于基建、維修、設備采購等有較長周期的經費,逐步推進3年預算滾動支持等舉措,實現年度經費之間的合理調配。
專家和業内人士認為,根除年底“突擊花錢”的關鍵在于優化預算執行管理制度和公開制度,提高經費開支的透明度,把階段性“突擊考核”變成為日常“曬賬本”,讓政府花錢行為置于群衆的監督之下。(記者 楊思琪 李偉 梁曉飛 熊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