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策劃:劉一荻 拍攝:張佳琪 剪輯:張佳琪
央廣網鄭州1月16日消息(記者劉一荻)鄭州,中國中部重要城市。從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城市到現如今中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繁忙一直是這座城市的常态。如今,随着“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大量的進口商品源源不斷地在鄭州“落腳”,同時,大批的中國制造通過方便快捷的交通湧向全球各地。堅守在通關、查驗一線的海關工作人員也和這座城市一樣,愈加忙碌。
從2009年加入鄭州海關至今,鄭州海關駐鐵路東站辦事處(以下簡稱:東站辦事處)通關科主任科員馬晨露從一名初出茅廬的懵懂學生,成為了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關員”,她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第一線,和中歐班列(鄭州)的火車鳴笛聲朝夕相伴。
鄭州海關駐鐵路東站辦事處通關科主任科員馬晨露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攝)
這身衣服,很漂亮
馬晨露生于1988年,是一名年輕漂亮的“85後”,也是一名從業10年的“老關員”。藏藍色制服、金光閃閃的肩章,“看上去很帥氣”,這是馬晨露小時候對于“海關”的第一印象。“當初隻知道海關把守國家的經濟大門,但具體怎樣把守,小的時候不了解,覺得非常神秘。”
高中畢業後,馬晨露進入上海海關學院海關管理專業學習。2009年畢業後進入鄭州海關負責現場通關工作,揭開了這份職業的神秘“面紗”。
“剛上班時,對通關業務僅僅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初入職場,馬晨露抓緊學習,絲毫不敢松懈。她感慨,書本上隻寥寥幾頁的内容落實到工作中卻需要不停的積累和學習。
馬晨露正在處理一批新的單證。(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攝)
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對外貿易飛速前進,中國海關也随着時代和社會的走向而不斷發展。從簡化業務流程、推行通關一體化改革、到壓縮整體通關時間,各類文件、業務系統在不斷地更新。“最簡單的在現場通關,最難的也在現場通關。”規範進出口貨物申報内容,甄别貨物申報價格、歸類、原産地,确保稅款應收盡收,每一項職責都考驗着通關現場的海關關員。
作為一線海關關員,馬晨露必須要研究透與自己業務相關的每一個文件,“比如說反傾銷相關的文件,一直在調整更新,需要不斷學習。”馬晨露笑着說,“不然根本跟不上海關改革的步伐。”
穿着自己“一見鐘情”的制服、一絲不苟地盤起頭發、專注地處理着每一票單證,挑出其中潛藏的“貓膩”……從初出校門的青澀,到如今工作幹練,馬晨露對于這份工作的理解也越來越豐富,在她看來:“海關關員首先是把關人,要把好國家的經濟大門。雖然每一個崗位的工作具體職責都不一樣,但從方方面面來講都是在把好國門,每一個崗位都很重要。”
這趟火車,不一樣
“火車拉來的城市”,這是鄭州最顯眼的“标簽”之一: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兩大鐵路幹線在鄭州十字交彙;京廣、鄭西、鄭徐、鄭渝、鄭合、鄭濟、鄭太等高鐵線路在這裡形成了“米字形”交彙,彰顯着這座城市全國交通樞紐的地位。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同年7月18日,“陸上絲綢之路”——中歐班列(鄭州)正式開通,開行當日,長長的車闆滿載集裝箱,從鄭州的圃田集裝箱中心站開往德國漢堡。馬晨露和同事們前往現場參加了班列開通儀式:“班列的火車頭上挂着大紅花,拉着長長的鳴笛。第一趟班列緩緩地駛出,在場的每個人都非常的激動。”看着自己經手處理的貨物出口到了歐洲大陸,馬晨露在激動中藏着一絲小“驕傲”。
2013年7月18日,第一趟中歐班列(鄭州)正式開行。(鄭州國際陸港公司供圖)
2019年,是中歐班列(鄭州)常态化運行的第6年,也是馬晨露“結緣”中歐班列(鄭州)的第6年。這些年,她見證了班列開行時間從18天縮短至現在的12天;班次從每周一班增加至每周“八進九出”的高頻次對開、滿載進出;班列輻射範圍從鄭州擴散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甚至東北老工業基地;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類型和規模越來越豐富;進出口商品種類更是全方位涵蓋了國人的衣食住行……截止2018年底,中歐班列(鄭州)已經形成遍布歐盟和俄羅斯及中亞地區24個國家126個城市的線路網絡,境内合作夥伴達到2300多家,境外合作夥伴達到780多家,總貨值達29.13億美元、貨運量30.15萬噸。
這份工作,在發展
萬事開頭難。不知不覺中時間流逝,馬晨露還記得這條班列曾經“青澀”的模樣。
2013年6月,負責中歐班列(鄭州)運營的鄭州國際陸港開發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陸港公司)成立,同年7月,中歐班列(鄭州)正式運行。然而,對外貿易量的爆發式增長、多部門之間的配合都需要時間,加班從“偶發”變成了“習慣”:“班列剛剛開始運行的時候,加班比較頻繁,一直在摸索中。所以第一趟、第二趟班列(開行)的時候,查驗關員經常加班到淩晨兩三點。”
從2014年開始,東站辦事處指導陸港公司進行流程優化,并與市口岸辦、鐵路等相關部門做好溝通、打好配合,同時随着海關科技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中歐班列(鄭州)不斷提質增效,業務更加順暢。
馬晨露正在和企業就單證問題進行溝通。(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攝)
東站辦事處直接面向進出口企業,事多、人多、貨物種類多,既要實現進出口貨物快速通關,又要保證單證審核無誤,這是海關人的職責所在。
10年海關人生,其中6年都與“一帶一路”打交道。中歐班列(鄭州)越跑越遠、班次越開越多,河南省國際貿易企業的爆發式增長,讓馬晨露感觸頗多。在她看來,海關既是守好祖國經濟大門的“把關人”,更是對外貿易的服務者:“我們要幫助企業,讓他們更多地了解國家對外貿易新政策,使企業能夠充分利用政策,不斷做強做大。”
這座城市,在改變
中歐班列鄭州線的不斷發展和壯大成為了“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縮影,也讓古都鄭州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切,馬晨露“盡收眼底”。
“6年來,我經手的報關單量連年增長,申報的貨物大到航展飛機、汽車、機械,小到服裝、食品、廚房用具。”在她看來,這一張張報關單,就是這座中原城市不斷開放發展的縮影。
從中大門保稅直購體驗中心,到中歐班列進口商品展示中心,再到鄭州市内的各大超市和商場,随處可見俄羅斯的糖果、比利時的巧克力、意大利的餅幹、波蘭的鮮榨果汁、日韓的化妝品、南美洲的新鮮水果,一些車輛銷售門店中甚至出現了歐洲整裝進口的汽車……曾經難得一見的進口商品如今在鄭州已經比比皆是,馬晨露感到驕傲,因為這背後有每一位海關人的努力和付出。
鄭州市中大門保稅直購體驗中心内景,進口商品随處可見。(央廣網記者 張佳琪攝)
馬晨露制服肩章上閃閃發亮的海關關徽格外引人注目:一把金鑰匙、一柄商神杖,寓意着中國海關依法實施進出境監督管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并促進對外貿易發展,這也是她認為的“既要守好國門,又要做好服務”。
成立至今,東站辦事處已查獲固體廢物935.7噸、外來有害生物40批次、問題地圖1.4萬餘張……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早已有人将潛在危險隔絕在國門之外。如今,每天早上,馬晨露還會和往常一樣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認真審核每一票報關單,對前來辦理業務的人員露出熱情的微笑。不像邊防戰士一樣手握鋼槍,但和馬晨露一樣的海關關員卻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守衛着祖國對外經濟的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