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那波“互聯網 汽車”風潮之後,又一個新概念冒出來,那就是“新零售”。在新零售大旗感召下,阿裡巴巴推出了無人售車超市。一時間,4S店商業模式是否被颠覆又一次被提起來。
說實在話,這次對4S店從業者的心理沖擊遠沒有2014年那次來得強烈,歸納原因,并不是大家變得更有分析能力了,而是因為這次是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的實體店,離沖擊自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其實,就新零售定義本身而言,無人售車超市與所謂新零售真沒多大關系。
在筆者看來,新零售最主要核心内涵是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輔助以現代物流、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使運營更有效率,更符合消費者需求。
而無人售車超市強調的是智能化,吹噓的噱頭是杜絕了銷售過程中的“坑蒙拐騙”,捆綁銷售等問題,大有“衆人皆醉我獨醒,一顆紅心向太陽”的救世主心态。
面對新事物,我們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有積極開放的心态、冷靜分析的方法。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商業。筆者認為,決定汽車流通業的商業模式,最根本的決定要素是“人與當下這種形态的汽車”之間的關系,而決定這種關系的是當下汽車的技術形态。
當下的汽車:需要人駕駛、消耗汽油、偶爾故障,定期需要保養,聽得見發動機的轟鳴,追求推背感的駕駛樂趣……在這種技術形态下,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4S店無疑是上佳選擇。
這是一個典型的“一站式”服務思維:4S店的本質是努力達到“客戶隻接觸一個商家,就滿足其關于車的全部需求”,而且滿足客戶對專業性、便捷性、标準化的三重期待。除了華而不實的“上門”系列模式外,4S店的模式無疑是有巨大優勢的。
然而,如何解釋那些方興未艾的炒車檔,小修理廠,車險經紀等生意呢?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價格。就拿炒車檔來說,其存在的原因隻有兩個:在4S店難以覆蓋的區域;或者,車賣得比4S店便宜,再無其他。這樣的特征,使它隻能成為4S店模式有益的補充,而不是颠覆的對手。
因此,筆者認為,在當下的汽車産品樣式下,4S店這種商業模式實在是沒什麼好颠覆的。真正颠覆4S店商業模式的,不會是象互聯網,或者無人售車超市這種外在的技術,而是來自于汽車産品本身的進化。當無人駕駛引領的共享汽車大行其道,當純電汽車由于技術原因必須集中處置,當物聯網技術使汽車不再是一個獨立的産品而僅僅是一個終端時,4S店就不再被需要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4S店終有壽終正寝的一天,但應該不是被無人銷售超市而颠覆,而是被未來的汽車所颠覆。而且筆者認為,作為一個創新模式,馬雲爸爸的無人汽車超市裡不應該擺放的是當下的汽車,而應該是未來的汽車,那這個創新嘗試才有現實意義。
面向未來,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4S店向新零售所要求的方向小步快跑,用集小勝為大勝的方式不斷進化。從價值鍊的角度看,4S店作為流通的唯一一級,已經無可優化。那優化方向可能是如下幾點:
第一,汽車定制生産:這個事情,在豪華品牌已有所體現,但仍然處于服務表層,雖然其不是客戶關注重點,但可以借此優化供需關系,提升生産及物流效率。
第二,廠家主導的集客平台:官網集客甚至交易,4S店交車。這個事情,由于廠家的後知後覺,其功能被汽車之家等互聯網平台部分實現,但目前明顯變味兒。未來,在新零售概念指引下,廠家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第三,利用人臉識别、語音轉化等技術,提升進店客戶大數據分析能力,提升4S店集客轉化等能力,通過加強對潛客的整體把控,強化廠家對市場的分析預估能力。
第四,借助IT技術,提升4S店内部管理能力,提升4S店的運營效率及服務質量。
與其他行業相比,4S店已經是非常先進的銷售模式,其與所謂新零售的核心概念比較,僅僅需要再通過一些新技術手段武裝,就可以實現新零售倡導的主要特征,而無需象其他行業那樣進行颠覆式的渠道創新。大家所處的處境不同,不能簡單人雲亦雲。
當下,4S店的主要任務,還不是創新,而是要解決内部管理的重大問題。沒有管理基礎,任何新技術手段進了4S店,都會成為擺設。
本文來自汽車商業評論,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内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