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杜撰的故事,
而是一個個真實的曆史細節……
80多年前,
已經在上海灘電影圈初露頭角的
18歲漂亮女孩蘇菲
随着話劇團的演員們一起離開上海。
此時,他們都已經下定決心,
即便冒着烽煙炮火、曆經千辛萬苦、
也要奔赴心中的聖地
——延安!
抱着同樣信念的,
還有愛唱歌的17歲女孩孟于;
▼
與母親不辭而别,
放棄繼承家産的19歲
香港青年李煥之;
▼
才給自己改了名字的
16歲的愛笑女孩于藍……
▼
還有23歲青年漫畫家華君武;
立志要做革命者
而非“銀行家的兒子”的
15歲少年劉熾,
▼
15歲的劉熾 1937年拍攝于延安
來自朝鮮的革命青年
鄭律成……
他們大多家境殷實,
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
甚至不少是含着金勺出生的
大家閨秀、豪門公子、歸國華僑。
但他們紛紛背叛自己出生的階級、
背起簡單的行李,
輾轉香港、廣州、重慶、成都、西安,
冒着生命危險、穿越重重封鎖,
曆經千辛萬苦、行進大半個中國,
以“割掉我肉還有筋、
打斷骨頭還有心”的勇氣,
爬也爬到心中的延安城!
據任弼時1943年12月
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
抗戰後到延安的知識分子
總共4萬餘人。
他們中間,有一大批是
當時中國最優秀的文藝青年,
當命運和曆史使命
冥冥之中把他們聚集在寶塔山下時,
他們很快像一道道噴薄而出的岩漿,
不停地燃燒、翻滾,
在中國文藝發展曆史上,
創造了一部部數不清的經典,
留下了一段段道不盡的傳奇……
01
一曲“時代最強音”
橫空出世
與青年學子們殊途同歸的,
還有著名作家蕭軍、丁玲,
詩人艾青、光未然,
拍攝《風雲兒女》《馬路天使》
而名噪上海灘的大攝影師吳印鹹,
▲吳印鹹
歐陽予倩的兒子、
參演過《天涯歌女》的歐陽山尊;
從巴黎音樂學院學成歸來、
剛剛與未婚妻拍下訂婚照的
青年音樂家冼星海……
▲冼星海和妻子錢韻玲
1939年,正月十四的夜晚,
延安一窟窯洞裡,
一場歌詞朗誦會正在舉辦。
一群年輕人圍坐在一盞昏暗的油燈旁,
站在中央的是詩人
光未然。
▲光未然
當他一氣呵成朗誦完自己剛創作完成的
四百多行詩句時,
冼星海突然站起來,
激動地上前一把抓住光未然手中的稿件,
激動地說:
“我有把握寫好它!”
為尋找譜曲靈感
冼星海拉着光未然
讓他一遍遍講述黃河邊上的故事。
當聽到船夫呼喊着号子
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時,
冼星海的創作靈感瞬間被激發!
他手握拳頭一邊唱一邊寫,
帶着對日本侵略者無比的恨,
對民族和人民深沉的愛,
對音樂的無限想象和激情,
一串串音符像咆哮的黃河一樣爆發出來!
在抱病創作整整六天六夜之後,
中國西北寒冷的窯洞裡,
一部影響幾代中國人的偉大作品
《黃河大合唱》正式誕生!
那一年,光未然隻有25歲,
冼星海也才33歲!
1939年4月,
《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成功:
雖然隻是二三十人的合唱隊,
隻有三四把破舊的小提琴,
幾支二胡、三弦、笛子,
和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樂器,
但所表現出的黃河的洶湧澎湃,
排山倒海、奔騰豪邁
震撼了禮堂中所有的觀衆!
△冼星海(右一站立者)與魯藝男生合唱部
孟于來到延安的第一天,
就被通知參加500人的合唱排練。
如今,已經是100歲的孟于老人,
回想起80多年前
冼星海親自帶大家演出時的情景,
仍然激動不已、熱淚盈眶!
“那天晚上,
冼星海穿着灰布軍裝和草鞋、
打着綁腿走上舞台!”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歌聲震動着山谷,
震動着延安的夜空,
震撼着在場每一位觀衆的心!
△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
一曲《黃河大合唱》,
唱響了中華民族危亡時刻
中國人民心中的時代最強音!
02
最著名的“大合影”背後
還有這麼多的故事
《黃河大合唱》的成功
激發了延安文藝青年們的創作熱情,
很快,被稱為“天才作曲家”的
朝鮮籍青年鄭律成與詩人公木
共同創作完成了
《八路軍大合唱》。
鄭律成、公木
其中的《八路軍進行曲》
很多人聽了一遍就會唱了: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着祖國的大地……”
當時,一心要投入抗日革命中的
25歲的鄭律成和29歲的公木
都沒有想到,
他們在延安窯洞中創作的
這首如“鋼鐵洪流”般的歌曲
很快便傳唱大江南北,
鼓舞着戰場上的戰士們
一次次從勝利走向勝利!
1988年,中央軍委正式确定這首歌曲
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八路軍進行曲》 公木手稿
一回憶起那個遍地青春的火紅延安,
已經100歲的孟于老人
像是回到了過去:
盡管頓頓是吃不飽的小米飯、
鹽水煮土豆、白菜湯,
但我們一點兒都不覺得苦。
很快,《欽差大臣》《帶槍的人》《日出》等
一部部中外名劇
開始在延安的村莊裡上演!
然而,時間不長,
大家從老百姓的眼神和言語中
得到了不一樣的“聲音”……
餓着肚子全情投入表演的
于藍和蘇菲也都想不明白,
自己明明演的是蘇聯革命劇,
台下的老鄉們卻十分看不慣
男女青年在舞台上的擁抱。
苦惱的還有華君武,
到延安前自己已經在漫畫界小有名氣,
但延安的老鄉們看牆報時,
總是跳過他的漫畫。
魯藝師生在橋兒溝禮堂裡排戲,
老百姓在外面拍窗子說:
“戲劇系的裝瘋賣傻,
音樂系的哭爹喊娘,
美術系的不知畫啥……”
就在這個問題難倒當時很多人時,
1942年4月底的一天,
丁玲、歐陽山尊、劉白羽等很多人
都收到了一封粉紅色的邀請信。
這張用粉色“油光紙”印制的
當時延安最豪華的請柬上
落款是:毛澤東 凱豐(時任中宣部代部長),
邀請大家前往的就是
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
座談會開了三次,持續22天,
争論得很激烈、氛圍也很自由。
5月23日下午,第三次座談後,
趁着落日的餘晖,
攝影師吳印鹹提議拍一張合影,
當時,100多人随便坐、随便站,
毛澤東用他的湖南話招呼大家:
“對嘛,照相坐前一點!”
正當吳印鹹要按下快門時,
不知從何處跑來一隻狗闖入鏡頭,
毛澤東還站起來轟跑狗。
拍側面照時又出了“狀況”,
坐在第一排的劉白羽
馬紮“咔嚓”一聲被壓塌了,
這次,吳印鹹按動快門的手來不及停下,
就定格了這張所有人哄堂大笑的
“廢片”。
因為鏡頭比較小,
最終,吳印鹹從不同角度拍攝,
由三張底片拼接到一起的照片,
成為中國曆史上尤其值得紀念、
彌足珍貴的一張大合影!
晚飯後,由毛澤東作結論。
他手裡隻拿了一份薄薄的提綱,
用他那抑揚頓挫的湖南口音講到:
“這是一個為群衆和如何為群衆的問題”。
他更深刻地指出:
“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
必須到群衆中去,
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
工農兵群衆中去,
到火熱的鬥争中去。”
毛澤東的重要講話,
确立了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根本方針。
很快,解放區文學創作的面貌
就發生了重要變化!
03
不再是穿着農民的衣服演戲,
而是成為真正的人民!
1943年2月5日,
正是春節期間,
延安城裡南門外的廣場上,
人山人海、鼓樂喧天,
李波和王大化首次公開演出了
秧歌劇《兄妹開荒》。
那天,毛澤東等領導人
也在黃土飛揚的大風中觀看,
身上落了一層黃土也并不介意,
大家都興奮地哈哈大笑。
老百姓們這次豎起大拇指說:
這不是把咱們大開荒的事
編成戲了嗎?
在合影時摔出“洋相”的
作家劉白羽,
此時,竟顧不得身邊的人都在哈哈大笑,
自己卻難以自持地哭了。
回憶起當時的落淚,
劉白羽八十多歲接受采訪時
仍激動不已:
那一刻,我就突然感受到,
我們不再是穿着農民的衣服演戲,
我們是真正的人民了!
1945年的一個深夜,
作曲家張魯突然敲響了孟于的門。
他着急地說:
快借給我一些燈油,
我正寫得有靈感!
孟于拿起張魯剛寫的一段曲譜,
輕輕地唱起了紙上的旋律:
“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冥冥之中,也開啟了她與《白毛女》
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緣分。
23歲的孟于與林白、王昆一起,成為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
1945年4月28日,
由賀敬之、丁毅執筆,
馬可、張魯、劉熾等作曲家集體創作的
《白毛女》在延安大禮堂首演。
當時,正值中共七大召開期間,
毛主席、朱德、周恩來
和參會代表們都來看了。
那天,不光禮堂坐滿站滿了人,
連窗戶外面都被觀衆圍滿了。
陳赓就因為沒有搶到票,
一邊坐在窗戶上看,
一邊大罵黃世仁應該被槍斃!
《白毛女》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很快,《白毛女》就走出延安,
在全國掀起狂瀾!
首演成功5個月之後,
一場在張家口的演出,
讓另一位“喜兒”,
一個16歲的小女孩走上了曆史舞台!
這個女孩就是當時的晉劇名角
郭蘭英!
1945年8月23日,
華北聯大文工團
正在張家口演出《白毛女》。
當演到楊白勞喝下鹵水自殺的那一幕,
坐在台下的郭蘭英嚎啕大哭,
幾乎昏倒在劇場裡……
回去後,郭蘭英輾轉難眠。
想到“舊社會使人變成鬼!”這句話,
當時隻有16歲、
一個大字不識的她
憤然脫下了滿身的绫羅綢緞,
下定了追随文工團投身革命、
也要演“喜兒”的決心!
然而,第一次登台演喜兒,
郭蘭英卻險些演砸,
因為越演越覺得自己就是喜兒,
演到痛苦之處她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趴在地上足足哭了幾分鐘……
舒強導演在一旁着急地沖她喊:
蘭英,孩子啊,
這是演戲,這是演戲!
下了舞台,舒強含淚抱着她說,
孩子啊,你演得好啊,
為什麼你哭得唱不下去,
台上的喜兒就是你啊!
從那之後,郭蘭英的名字
和“喜兒”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白毛女》郭蘭英 飾演 喜兒
而從延安走出的
一批批文藝青年們,
也都正像一顆顆燎原的火種,
陸續奔赴華北、東北等地,
在更廣闊的革命天地裡,
創造更多的奇迹!
04
聚是一團火
散是滿天星
1946年,回到上海的歐陽山尊
在上海辣斐大戲院
演出了秧歌劇《兄妹開荒》,
這部從延安漫天黃土中來的劇目
很快席卷了十裡洋場。
1947年,
曾在延安創作了《南泥灣》的
音樂家馬可來到了剛解放的佳木斯,
在一座工廠裡義務勞動時,
工人們熱火朝天加油幹的情緒
深深感染了他。
很快,一首富有時代感的工人歌曲
《咱們工人有力量》
在東北各個工廠裡傳唱開來!
1948年,在冀中和東北農村,
火熱的鬥争生活促使
丁玲和周立波
分别在河北正定和松花江畔
創作完成了反映土改運動、
直到今天仍被是為文學經典的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
《暴風驟雨》!
丁玲、周立波
1950年國慶節前夕,
曾在延安跟随冼星海學習音樂的
32歲青年王莘來到北京,
走進到處紅旗飄揚的天安門廣場,
看到排練遊行隊列中的
神采飛揚的群衆隊伍,
一股強烈的要創作的欲望湧上心頭。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勝利歌聲多麼響亮……”
歌詞和旋律同時在王莘的腦海升騰,
很快,《歌唱祖國》詞曲創作完成,
速度傳遍了神州大地,
成為久唱不衰的音樂經典。
同樣進入創作爆發期的
還有同為冼星海學生、
15歲就到了延安的音樂家劉熾!
1956年,他的延安同學,
導演沙蒙找到他,
希望他能為電影《上甘嶺》創作主題曲,
同時,這個老同學
竟還向劉熾提了一個過分的要求:
我希望這支歌傳遍全國,
過了若幹年,這電影不演了,
隻要唱起這支歌,
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
志願軍英雄們!
▲劉熾和沙蒙(右)
劉熾心裡沒有底,
但當他看到喬羽先生創作的歌詞
《我的祖國》時,
眼前展開的一幅幅祖國畫卷,
讓他頓時淚流滿面。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号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
電影中,隻有27歲的郭蘭英
演唱了《我的祖國》這首歌。
60多年過去了,
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
我們都會情不自禁跟着唱起來,
腦海裡浮現出的是
那一群信念堅定、手握鋼槍的最可愛的人
在坑道裡傳遞着一個蘋果,
在歌聲中想念祖國、
想念家鄉的那一條大河……
《上甘嶺》之後,
另一部抗美援朝電影《英雄兒女》
感動了億萬中國人。
而這部電影的主創團隊,
同樣是當年延安的文藝青年。
導演武兆堤出生于美國,
1939年,19歲的他秘密奔赴延安。
1956年,剛成功執導了
《平原遊擊隊》的武兆堤
再一次與當年奔赴延安的青年們聚集在
電影《英雄兒女》中!
電影中王芳的父親,
王政委的扮演者田方,
就是當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中
毛主席左邊的年輕人。
電影中的主題曲《英雄贊歌》,
就是由公木作詞、劉熾作曲!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
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
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直至今天,
從《黃河大合唱》到《白毛女》,
從《歌唱祖國》到《英雄贊歌》
……
每當一首首熟悉的旋律響起,
我們仿佛又看到了80多年前,
那四萬名青年人,
甯可“割肉斷骨”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渾身衣衫褴褛、挂滿黃土,
卻意氣風發、英勇無畏的模樣。
05
那一個個分外耀眼
分外璀璨的青春
1998年春節,
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
由《春節序曲》拉開序幕!
這首每年春節
都要傳遍全中國千家萬戶的歡快節奏,
首次登上世界音樂殿堂!
然而,可能我們都不敢相信,
這首熱烈歡騰,充滿民族情調的曲子,
是當年與家人不辭而别,
毅然奔赴延安、
曾譜曲《東方紅》的香港青年李煥之,
以陝北秧歌調為基礎
在上世紀50年代創作完成的。
“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國家
像我們中華民族的音樂這樣五彩缤紛,
民族音樂一定要跟
西洋交響樂平起平坐”。
新中國成立後,
作為中央民族樂團的第一任團長,
李煥之向全世界發出了
振聾發聩的聲音!
2008年春節,嫦娥一号衛星
還從月球傳回了《春節序曲》,
在月球給大家拜年。
《春節序曲》不僅走向了世界,
甚至走向星辰大海!
2015年,中國歌劇舞劇院
郭蘭英現場指導年輕演員
表演歌劇《白毛女》。
排練中,當時已經是86歲的
郭老突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
在場所有人都被驚到了!
當時,郭蘭英是在示範楊白勞自殺、
喜兒悲痛“哭爹”的一幕,
86歲的她完全沉浸在角色中,
幾乎是将身體毫不保留地
狠狠“摔”在了地闆上……
這短短十幾秒的表演,
隻是給年輕演員做的一個示範,
而郭蘭英仍是拼盡了她的所有。
從16歲到今天已經93歲,
郭蘭英幾乎在用自己的全部生命,
完成對“喜兒”這個角色的塑造!
“我要把最後的精力拿出來,
獻給畢生熱愛的新歌劇……
我願做一顆鋪路的石子,
讓新一輩的人踏着它
一步步走下去。”
拉着年輕演員的手,
這位93歲的老人說出
她最大的心願。
2016年,一則視頻曾刷爆朋友圈,
視頻中,台灣女學者龍應台
在香港演講時向聽衆提問:
你們的啟蒙歌是哪一首呢?
一位中年聽衆,操着廣普答道:
是大學師兄們教的
《我的祖國》
▼
開始,歌聲還有點單薄
但越往後現場加入的人越多
到最後一句時,
已經變成了全場大合唱
越唱越響亮!
▼
《我的祖國》唱完,
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不管是唱歌的人,
還是看過這段視頻的人,
都會禁不住熱淚盈眶!
對于不了解中國的人來說,
可能不敢相信。
為什麼今天的年輕人,
竟都會唱這一首60多年前的歌曲。
沙蒙和劉熾
1994年,《我的祖國》導演沙蒙去世,
四年後,他的延安老同學
作曲家劉熾也離開了。
如果他們能看到這一幕,
一定也會熱淚盈眶……
是啊,這“一條大河”
可能是延安的延河,
可能是黃河、長江,
可能就是家鄉一條沒有名字的小河,
但在每一個炎黃子孫心中,
這條河卻有屬于她的
特别的位置!
心願達成的還有星海先生。
1940年,冼星海
從延安出發前往莫斯科,
卻因為遭遇蘇德戰争爆發
不得不滞留蘇聯。
1945年,因為積勞成疾,
年僅40歲的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臨終前,他在日記裡寫下最大的遺憾:
“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作曲家
至今沒有看到
我的交響曲公演過…… ”
當時沒有被真正的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
在冼星海逝世後
被無數的交響樂團一次次
在中國奏響、
在全世界奏響!
5月23日晚,
是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80年的日子,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台
《從延安出發》節目中
中國交響樂團重新奏響《保衛黃河》
這場首次與冼星海“隔空”同台的演出
彌補了其一生未見的遺憾!
▼
,時長04:56
還有已經100歲的
孟于奶奶。
這個當年隻有17歲的女孩,
不顧自己愈發年邁的身體,
一次次走進演播間,
一次次坐在鏡頭前,
一次次唱着那時的歌曲,
為我們講述着她和他們的故事……
每每說到動情處,
老人的眼睛裡分明閃爍着星星。
孟奶奶,謝謝您!
謝謝您帶着我們一起,
回到延河兩岸、寶塔山下,
聽到了那一首首至今傳唱的經典,
看到了那一段段值得銘記的歲月,
和那一個個分外耀眼、
分外璀璨的青春……
參考文獻:
1.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台 《從延安出發》系列節目
2.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幾個細節 延安大學文學院院長 梁向陽
3.這組大數據告訴你,延安當年有多紅 新華社
4.魯藝精神閃耀東北 光明日報 翟永明
5.回歸“人民文脈”:延安魯藝七年片段 南方周末 張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