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家燕受到所有人的歡迎,因為它們幾乎不會在積雪完全融化和溫和的天氣開始前出現,所以它們被看作是春天來臨的預兆。它們從來不會破壞人類的财産,因此每個人都喜歡它們,而且父母總是教育孩子們要愛護這種鳥類,這樣的觀念就世世代代傳了下來。在這一物種到來之後的一周左右,它們已經飛到了常去的栖息地,檢查了去年用的巢穴,或者選擇好了新的築巢地,接着它們要麼開始築巢,要麼就開始産卵了。
家燕的巢
家燕會将巢穴築在糧倉、棚屋或橋下的子一側,有時候甚至在口枯井裡,或者在肯塔基州荒地上常見的灰岩坑裡,也能見到它們的巢穴。隻要環境适宜而且有足夠的空間,你就會發現幾個巢穴擁擠在一起。一些鳥類學家發現過七八隻家燕的巢穴建在一起,巢穴與巢穴之間隻有幾厘米的距離;不僅如此,在一些大的谷倉中,會有四五十個家燕巢穴。雄鳥和雌鳥會一起飛到小溪流、河流、水塘或湖泊岸邊,它們在那裡攢起小泥丸或沙丘,用鳥喙銜到它們的築巢地放在木頭、牆壁或者岩石上。
它們将這些泥丸整齊地排列成一層,常常與下層大量又長又細的青草混合在一起,而幾厘米的草葉常常懸垂在巢穴之下。第一層短,向上漸長,巢穴整體結構就像一個倒立的球果,有20厘米長,而最長的直徑有15厘米。這樣的一個巢穴,平均重量超過0.9千克,但是巢穴的尺寸有較大的差異,一些穴較短,而且頂部也比較狹窄。巢穴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鳥兒擁有的築果時間。
擁有充分時間的鳥兒,築的巢穴往往是完美的,而後來的鳥兒所築的巢穴則完全沒有那種青草與泥土的混合結構。穴内部是十幾厘米厚的細草以及大片的柔軟羽毛。
家燕的繁殖
家燕的卵有4~6枚,很小,細長,半透明,為白色,整體稀疏地分布着紅棕色的斑點。孵卵期為13天,雌鳥和雄鳥都會坐窩,隻是雌鳥工作的時間更長一些。在這期間,雌鳥和雄鳥輪流喂食,在夜裡的時候,它們會并肩坐在窩裡起休息。 親鳥一直關愛地哺育着幼鳥,而在幼鳥慢慢長大時,親鳥就會栖息在離巢穴最近的便利之處。在南方以及中部各州,這一物種極少會養育2窩以上的幼鳥。
大部分鳥類學家認為這種鳥類每年隻會繁殖一次。幼鳥在羽翼豐滿後,會被它們的親鳥鼓勵着學習飛期。在幾次嘗試之後,親鳥就會帶着它們飛到田野兩側、道路或者溪流邊。在這些地方的低矮圍牆、籬笆樁和橫杆,或者某棵樹木的枯枝或樹幹上,它們會在距離彼此不遠的地方飛落下來。
親鳥通常還能在這些地方附近輕松地找到食物。在這些情況下,當親鳥和幼鳥相見的時候,它們都會傾斜着在空中飛起來,互相靠近,在食物被傳遞到幼鳥嘴中後就各自分開雀躍耍鬧去了。在傍晚的時候,親鳥就會和幼鳥們一起飛回繁殖地,而且在遷徙之前,它們會一直在這裡過夜。
家燕的長途遷徙
在8月中旬,成年家燕會和幼鳥大群聚集在一起,排成稀稀疏疏的隊伍飛來飛去。這個隊伍的規模一直在擴大,它們分成小群落在高大的樹木、教堂、政府院牆或谷倉上,在這些地方栖落幾個小時梳理着羽毛,清理掉羽毛間的寄生蟲。在這些時候,它們幾乎會一直叽叽喳地鳴叫,也會突然飛出去幾百米遠,接着又回到同一個地方。它們常常要用兩個星期的時間來集合和鍛煉,不過在9月10日之前通常會有大群的家燕出發向南方飛去,而這時候其他的鳥兒剛從北方飛來。這些鳥兒往往在一個晴朗的黎明出發,這是一場逆風并不能阻止它們啟程。
在遷徙過程中,燕子會在樹冠或小鎮上的低空中飛過,因為這些地方最有可能在夜晚為它們提供休息地,蘆葦叢和高大的植物間都是它們的藏身之處。當早上天氣晴朗時,這些家燕就盤旋着從蘆葦叢中升起來,飛到三四十米的空中,排好隊列,繼續它們的旅程。
家燕的飛行方式與具有相同特點的其他鳥兒的飛行方式一樣,甚至更為有趣。除了蜂鳥,家燕的飛行速度或許在整個鳥類家族中都是最快的。在平靜晴朗的天氣裡,它們會在相當高的天空中十分輕盈自在地巡回飛行。它們在河流、田野或者城市上空同樣優雅地飛舞嬉戲在春季和夏季的時候,你甚至會以為它們這樣做是為了在空氣中撒滿它們歡樂的唧啾鳴叫呢。當氣溫降下來後,它們會更加迅速地在草地上空和城鎮的街道中飛來飛去。
家燕的遷徙之路很漫長,它們在遷徙中時而靠近人行道,時而沿着建築的牆壁飛行,時不時動作敏捷地吞下一隻昆蟲,其靈敏的動作連我們的眼睛都難以追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