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息的地方邳州,自古以來先後稱邳國、下邳、邳縣。《元和郡縣志》記載:“下邳縣,本夏時邳國,後屬薛。《左傳》薛之祖奚仲遷于邳是也。春秋并于宋,戰國時屬楚,後屬齊,至秦曰下邳縣。漢屬東海郡,《魏志》:‘曹公征呂布于下邳,生擒布,令東中郎将鎮下邳。’宋改為下邳縣,屬東徐州。周改東徐為邳州,隋省邳州,以縣屬泗州。”這裡的宋指的是南朝劉宋,而非以後的宋朝,周為北朝的北周。
《竹書紀年》夏帝仲康七年載:“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所謂邳侯就是邳國之侯,可以認為,夏代是确有邳這個諸侯國的。這段史料證明,邳國是個諸侯的侯國,是夏王朝的同姓之侯。當時夏帝太康昏亂,其國遭後羿、寒浞等先後侵奪,于是仲康之子帝相逃出夏廷,前往他相信的同姓的諸侯邳侯處避難。此正符合當時的社會規則。
邳國開國國君是誰?根據史料:應該是奚仲。也就是說奚仲是古邳國的第一代國君。奚仲是黃帝後裔任姓族人,因輔助夏禹治水有功,封于薛地,後遷邳,建立邳國。奚仲是軒轅黃帝的六世孫,任姓。關于這位發明家的身世,《山海經.海内經》和《路史》均有記載:“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根據甲骨文和帛書記載帝俊就是黃帝之子。因此奚仲的始祖就是彪炳千秋的黃帝。春秋時薛宰在追憶自己的祖先時說:“薛之始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 正。奚仲遷于邳,仲虺居薛,以為湯左相。”奚仲生活于夏朝仲康之時,因為有功被夏天子封于薛(即今棗莊西南部“薛國故城”一帶),為夏禹掌車服大夫。奚仲的故鄉,就在今天的山東省棗莊市。邳國的先祖奚仲擔任夏朝的車正之官,後來向南遷徙于邳,國的名稱就稱邳國。而稱原來的薛為上邳,邳州就稱為下邳了。邳國沂泗交流,宜稼宜穑,使邳國得到迅速發展。
“邳”,甲骨文、金文中作“不”(“不”即“丕”),“丕”旁加“邑”即後來的“邳”字,表示邳國當時有城邑。商朝時,邳是商王朝的敵對國家,曾經反叛和抗拒商王朝的統治,後來被彭國打敗。邳國的曆史很長,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楚人的壓迫,邳人又重新北遷至薛。邳國遷回故地後,仍稱邳。邳國是一個大諸侯國,中心位置在今邳州北部戴莊、岔河一帶。邳北以及棗莊一帶出土大量古代邳國文物就是證明,而其他地方至今尚無古代邳國文物出土,正說明邳國的中心位置。正确的說法應該是邳國為今睢甯古邳到山東鄒城一帶的大國,反複徒遷後,鄒城、棗莊一帶為上邳,邳州(包括睢甯古邳)一帶則為下邳。邳國先後存在l500多年.對徐州東部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奚仲是邳國的締造者,也是邳國第一位統治者,他與古代邳國先民共同創造了邳國的繁榮,為邳國的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是邳國文明史的開拓者。從奚仲開始,邳國進入了文明社會。
奚仲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古代科學家、政治家,車的發明者,是夏代的車正(掌管車的官)。《說文解字》:“車,輿輪之總名,夏後時奚仲所造 ”《世本.作篇》亦雲:“奚仲作車。”可見奚仲是人類造車的鼻祖,奚仲發明的車由于時代久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蔔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别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别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為奴隸主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馬車在當時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征,奴隸主貴族死後,往往用車馬随葬。奚仲發明的單轅式馬車,當時還沒有青銅配件,構成馬車的各種部件均應是木制品。史料記載:“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鈎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管子.形勢解》)。這是講對車的部件質量檢驗,“機旋相得”是指達到轉動配合的精度标準要求,結構更為合理,因而堅固耐用,駕駛起來十分方便。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大大解放了生産力,提高了交通效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區間的聯系和信息交往,擴大了各地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同時馬車的發明,也促進了道路的發展。随着馬車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速度和承載力較高的馬拉戰車逐漸在此後的戰争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夏代的造車業亦為殷商時期造車業的進步創造了條件。
奚仲造車是古代魯南、蘇北包括邳國人對人類的巨大貢獻。古代這個地方另一巨大貢獻是把鳥馴化成雞,應該是早于奚仲的東夷族人的貢獻。雞的始祖起源何時,《周易》中說:雞是鳥變來的,起初叫鹄天雞,又叫彩雞。周成王時,西蜀人獻來中原,也叫蜀雞。漢代孔晁解釋說:成王統一全國,大會諸侯及四夷,因此蜀人獻雞給成王是可能的,所以稱蜀雞。此說一出,後世人遂以為雞出自西蜀。近代更有學者認為雞來源于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這是3000年來一大訛誤。
那麼,雞的起源、雞的産地,究竟在何時何處呢?随着考古學的發展,地下遺存不斷出土,雞的始祖終于發現了,它就在6000年前的邳州。走進邳州博物館,上千件文物中,一隻陶雞引人注目,這隻陶雞正蹲在窩裡下蛋。雞窩模型是長寬約30厘米、深6厘米左右的方形筐,雞的形體大小與今雞相似,蹲伏形态也與今雞生蛋時形态一緻。它出土于邳州大墩子古文化遺址最下層。陶雞是件藝術品,它是經過作者對雞長期觀察、飼養體驗後精心制作的,雞的出現必在模型之前,可肯定地說,是距今6000年前黃帝時代以前的東夷族邳州先民早在奚仲之前就馴鳥成雞的。東夷族團中,鳥夷是一個重要的支族,分布在北方燕山山脈至易水一帶。後來南遷到淮河流域。這裡古代是燕、雁等鳥類栖居和遷徙過往的地方。鳥夷人以鳥為食,用鳥羽做衣服。估計那個時候,獵食鳥的東夷族人,有時他們獵獲的鳥類過多,一時吃不了,就喂養一段時間再食用。但很快發現它們有報曉司晨作用,在沒有計時器的年代,簡直是劃時代的發現。繼而發現産卵、繁殖,于是就開始馴鳥為雞,發展養雞了。
奚仲遷邳後,他的族人與東夷鳥族(主要是居在郯城一帶的徐夷族)雜處通婚,學習鳥族人捕鳥、馴鳥,習鳥語、穿鳥衣,熟悉鳥族人生活習慣,向東夷族學會馴鳥成為家禽——雞,把發展養雞推向新的制高點,作為漁獵社會向農耕社會轉變過程中的重要食物來源。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人們不會叫這種家禽為雞的,那時人們稱雞為啥?無可考究。夏朝以後,文字出現了,人們就在衆多的野鳥中尋找像這種家禽的鳥,終于發現了名字叫“隹”的這種鳥形狀像這種家禽。甲骨文中沒有“雞”字,隻有“隹”字,“隹”是短尾鳥,就是後來的雞。《爾雅》書裡說:隹鳥,又叫鳺鴀。它的讀音是(ㄝㄨㄆㄧ即fupi),也就是邳地的鳥或者凫(在鄒城内)的禽。因它生活在邳地而得名。1954年山東棗莊出土周朝的“邳伯罍”上刻着“不白”,“不白“實際就是“邳伯”。“鴀”是“不”的鳥,當然是邳的鳥了。漢代鄭玄詳細解釋《爾雅》道:名為鳺鴀的隹鳥,形狀像鹁鴿,性情謹慎而溫順,易于馴養。後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斷造字時,就是根據奚仲治理下的邳國人大規模馴養的“鳺鴀”來造這個“雞”字的。奚仲的“奚”字加上短尾鳥的“隹”字,組成了繁體字的“雞”字。有的幹脆把奚仲的“奚”和“鳥”加在一起為“鷄”字。 可見邳地是由“不”—— “丕”——“邳”演化而來,雞也由“隹”——“ 鳺鴀”—— “雞”一路走來。近年一些刊物及傳播媒體如百度知道、雅虎知識堂等把介紹“雞”的“隹”字錯認為“佳”這樣就曲解了“雞”字,“佳”字是好的意思,“隹”字是短尾鳥的總稱。而“雞”隻能是奚仲的“奚”字加上短尾鳥的“隹”字。
如今在邳州地下發現了雞的始祖原型,解開了3000年來雞的起源懸案。同時根據古代“雞”字的造型,也證實奚仲遷邳的史實。魯南蘇北包括邳州先民對人類的兩大貢獻造車和養雞,如今依然遍布寰宇、造福人類,是人類生活時刻不可失缺的部分。人類正是在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了現代化的各種速度和型号功能的陸地車,水中的車(各種船、潛艇以及航空母艦)、天空的車(飛機)、乃至飛向太空的車(宇宙飛船)等。我國車的發明和其它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推動人類大步邁向文明。雞的馴養成功,極大地豐富了遠古時代人們獲取食物的來源,攝取營養的質量,增強了人們的身體素質,推動了民族的健康發展。它的意義像希臘神話先覺者普羅米修斯偷來聖火照耀人間一樣偉大。直到現在雞仍是世界各民族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他與鑽木取火、發展農耕一樣是人類進化的新的裡程碑。奚仲遷邳,炎黃族團和東夷族團的融合,車的發明和雞的馴養成功,無疑是人類走向文明又一束新的曙光,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新的起點。這兩項古代偉大的成果就是産生在我們當代偉大的邳州。
【作者:崔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