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平
“水庫中心那個島就是村子的中心。”
“看這樹叢裡,原來有口古井。”老人平靜的說,“面貌都大變了”。
碧波蕩漾的永豐水庫在青青楊山的映襯下甯靜而祥和,寬闊的水面波光粼粼。不仔細聆聽,誰知道她曆經了如此的滄桑?
巢湖北岸的居民有着鮮明的移民特點,環西黃山四周民間有“九疃、十八戶唐、二十四羅”之說。翻開康熙《巢縣志》有疃一目:“張家疃、劉家疃、洪家疃、王家疃、黃家疃、唐疃、郭疃、管家疃,以上諸疃,俱在西鄉”的記載。明确的是“八疃”,如果是“九疃”是否包括長臨河得羅家疃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其它幾疃均在。疃一般解釋為:“村莊的名字”。有的資料說,“疃者,田、童也,先有田,留童于田也。”也就是說典型的移民色彩。在巢湖北岸帶有“疃”的村子都是大村子,而今天在永豐水庫北側的郭家疃僅98戶、366人了。按照老人的說法,今天的郭家疃已經非昔日之郭家疃了,老郭家疃消失了!
據老人回憶,1936編篡修訂的郭氏家譜記載:明朝初年,郭家疃的祖先為逃避戰亂,從蘇州阊門外的“郭家墩”逃亡至此地落戶。郭姓有八個兒子,老夫人李氏,郭姓和姻親李姓一起流亡。因此,在老郭疃也有“郭家公、李家婆”一說;又因郭姓曾經過繼第八子給李姓一支,故又有“郭氏七份,李氏一份”的說法,所以老郭家疃的郭、李兩姓不開親。老郭疃在楊山北麓開枝散葉,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村子。鼎盛時期,老郭家疃村民達一千二百多人,村邊有三口大塘,村内有油坊、碾房、澡堂、戲台、學校……設施一應齊全。目前郭家疃郭姓傳至二十一代,字輩為:“天長地久,人壽年豐,大同華國,立正舉中……”
老郭家疃的衰落是兩次曆史大變革造成的。一次是國民黨潰退台灣,一次是楊山北面永豐水庫的修建。特别是第二次,讓老郭家疃徹底走向衰微,甚至可以說是消失。
1949年初,淮海戰役結束。潰退的國民黨軍迅速南逃同時,到處抓壯丁補充兵源。老郭家疃處于合巢交界的交通要道上,這個大村子遭到國民黨軍的連夜橫掃,一夜抓走四五十名青壯年為丁!四五十名年輕力壯的男丁對于這樣一千多人的村子也不是個小數目。
随着解放戰争結束,郭家疃又恢複了往日的甯靜。“大躍進”期間,根據“興修水利”的最高指示,1959年秋至1960年冬天烔炀鄉在楊山北修建永豐水庫,永豐水庫面積450畝,灌溉面積達3370畝。這時正值當地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時期,老郭家疃在永豐水庫庫區的正中間。糧食短缺,故土難離,庫區很快面臨蓄水。老郭家疃人能投親投親,能靠友的靠友,剩下的按照房、份搬至上周、朝陽庵、朝陽大隊示範隊駐點處(今示範場村)等高地人字棚暫住……
從1962年開始,不屈的郭家疃人開始紛紛在水庫四周,圍繞老郭家疃擇地重建家園。一部分在朝陽大隊示範隊生根,即今天的示範場村;一部分在朝陽大隊專業隊落戶,即今郭分隊村,據說這支什麼都丢失了,最苦、最窮;一支搬到許家崗、許家沖(許氏此時已遷走,今天水庫東北角一口古井即許氏所用)住家,即今天水庫埂村所在地;較大一部分在朝陽大隊婦女種棉基地的灘塗重建,即今天的郭疃,當地人稱“三八灘”。
為了節省建築材料,在省農業廳的宗親郭大貴幫助下,村民自籌資金,統一規劃,一棟房子兩三家完全連在一起——兩家就可以省一堵牆,整齊劃一。這就是今天我們到這幾個村子都能見到有的老房子有明顯的規劃痕迹的原因。當然,水庫埂下面,新崗村(又叫白路崗)路南幾戶均姓郭,和郭家疃一宗,卻非此時搬遷。至此,老郭家疃徹底一分為四,但四村加起來人口也從此沒超過老郭家疃了!
聰明、勤奮老郭家疃人文教昌盛,人才輩出。近代的著名教授、歌唱家、教師、商人……比比皆是。往前可以叙到的是遠近聞名的郭俊,字逸才,晚清秀才教書為業,性耿直。據老人回憶、結合《烔炀區志》可知,1905年,巢湖地區大旱,糧價飛漲。郭俊邀請武林高手蔣正榮——當地人稱蔣小猴子,做保镖去巢縣勒令縣谷倉負責人開倉放糧,無果,又強行賣糧三日!後被官府定罪,關押安慶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釋放;1934年大旱,郭大先生怒鬥大地主丁浩之,一直告到安徽省府,……結果失敗。回家後編題為《醒後世》的“土豪三字經”。其事迹在烔炀、黃麓二地區廣為流傳。
在多次走訪郭家疃往事過程中發現:老郭家疃文化遺失嚴重,老人傳承較少;老郭家疃在郭俊主持下1936年曾修譜,已知殘存于幾家,可惜因種種原因未能得見;在含山縣有一支老郭家疃的血脈,有全套老譜存在,也未能得見。
曆史讓這個巢湖北岸的“八疃”之一的老郭家疃失去了光環。在農村逐漸走向衰落的今天,如何讓老郭家疃延續昔日輝煌,是老郭家疃的子孫後代們都關心的問題。
最憶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