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張聰
見到周錦堂時,他正在《都市茶座》節目辦公室裡與“戰友”們一起,籌劃即将于12月12日呈現給江城觀衆的“個人小品演出分享會”。
據說,這場演出的同一天,同樣由周錦堂策劃良久的“漢派小品集”也将重磅推出。屆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萌芽,到本世紀前十年終于形成規模并取得影響的“漢派小品”們,會首度集體出現在大衆眼前。
登上央視春晚的小品《五十塊錢》,左為周錦堂
跳着芭蕾舞進文工團
差一點成了電影大腕
即使一次也沒有進過劇院的人,隻要看過電視,大概不會不知道周錦堂的名字——2010年2月央視春晚上,周錦堂和尹北琛、李鐵一起表演的《五十塊錢》可謂紅透大江南北。在更早的2006年,武漢方言特色小品就在央視春晚驚豔露臉,那一年的《招聘》裡,用自造黑體大字“面試”各色人等的臭豆腐店老闆,正是周錦堂。
演小品,周錦堂其實是“半路出家”。
周際在話劇《步步驚心》中飾演“思密達”
周錦堂提到,直到高中他的文藝細胞才在一次惡作劇中被發現,“當時不是流行《地道戰》嗎?我們發現音樂老師張延林長得特别像那個湯司令,就老是背地裡學他,結果有一次我正在模仿,被他撞了個正着。”
被模仿的張延林,成為周錦堂藝術之路第一位引路人。在武漢六中宣傳隊,周錦堂學跳舞,吹小号,每天跟着樣闆戲的排練走,高中還沒畢業,他跳着芭蕾舞《白毛女》裡大春的片段應征入伍了。
部隊文工團六年時光,周錦堂接觸了各種藝術形式,唱歌跳舞、說快闆、說相聲、演話劇樣樣都來。複員前,看了北京人藝《茶館》和上海人藝《我的兒女們》,他迷上話劇,“明明是演戲,但演員就是能做到讓你哭讓你笑,我當時對表演藝術簡直是生了佩服之心,開始意識到,自己想要做一個專業的話劇演員。”
1978年,複員回漢的周錦堂報考武漢話劇院,一路綠燈順利通過。入院初他先是演了沙葉新寫的喜劇《約會》,全國大面積排演《于無聲處》時他成為男一号歐陽平,剛進劇院不久的年輕演員擔綱重頭戲男一号,這在武漢話劇院史上都少見。
此後他迅速成為武漢話劇舞台小生第一主力。1980年,周錦堂在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愛情與遺産》 中飾演男二号,迅速在電影圈嶄露頭角,《叛國者》《人生沒有單行道》《野山》《畢昇》等一系列電影向他抛來橄榄枝。
那是周錦堂人生的岔路口:往左,當“北漂”終有一天熬成影視圈大腕;往右,回歸話劇回歸武漢。周錦堂選擇了後者。
周際編劇和參演的話劇《這些年》
演小品不是退而求其次
演活武漢人最讓他驕傲
但話劇的路沒那麼好走。上世紀90年代,地方專業院團面臨極為艱難的處境——受電視崛起影響,劇場演出無人光顧,“送票請人家上門人家都不見得來。”而同時,小品作為語言藝術的一個門類,卻因為央視春晚、全國電視小品大賽及《曲苑雜壇》等節目推動,突然走紅。
1995年,周錦堂與朱乃文、馬啟厚一起成立武漢天意喜劇社,邀請夏雨田、肖慧芳任顧問,彙聚武漢乃至湖北省内編、導、演人才,探索将武漢民風民俗及“漢話”融入到小品創作中。一年後,他們在全國第二屆電視小品大賽上出盡風頭,《真假難辨》《整容》《永世不悔》等作品囊括12個獎項,作為一匹黑馬,“漢派小品”聲名大振。
從小品開始,再到創作小品劇。2003年,為武漢本地賀歲方言喜劇開先河的小品劇《搭白算數》正式上演,當年在漢連演120場,周錦堂記得正逢“非典”,《搭白算數》第一百場在沌口體育中心的演出票卻賣了個精光,“你想想那是搞演唱會的地方啊,1萬多人,那個感覺,就是‘今夜星光燦爛’。”
從《搭白算數》開始,到後來的《你嚇我》《信不信由你》《恭喜發财》,周錦堂與武漢方言賀歲戲劇相伴而行,再加上兩上春晚的《招聘》和《五十塊錢》,那些由他塑造的漢派小人物可謂深入人心。
從話劇舞台的落寞到方言賀歲劇的紅火,裡面隐藏的是一個老演員對觀衆需求的不懈探尋。采訪中周錦堂提到,現在看來,當年選擇演小品“不是退而求其次”,“我把它歸為我表演藝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事演出事業近50年,小品和方言喜劇讓他更加認清了一個好演員的精髓,那就是“真情實感”和“觀衆比天大”,“為什麼觀衆會覺得周擺平(《搭白算數》中的主角)把武漢人演活了?我覺得是因為我們對武漢太有感情了,生活在這座城市裡,浸潤在方言中,觀察人物、體會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把人塑造得鮮活。”
周錦堂一家三口
《這些年》像《寶島一村》
兒子能演能寫強過父親
“真情實感”和“觀衆比天大”,也是周錦堂對兒子周際的表演要求。1982年出生的周際是妥妥的子承父業,但在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專訪時他提到,跟渴望獨立的同齡人一樣,他也曾無比努力想要逃離父親的光環。
其實,這對父子有太多相似——比如周錦堂是到高中才偶然走上藝術路,周際則是初三時看到校園裡張貼的藝校招生簡章,才突然萌發學表演的心思。周錦堂還記得當年中考周際考了549分,“明明可以讀重點高中”。但在兒子的成長問題上他一向開明,“學表演又不是去學壞,随他吧。”
2006年,結束“北漂”的周際進入武漢人藝工作,他先是以演話劇為主,而後開始嘗試創作劇本,從《我愛瘋人院》《愛情遇到霧霾天》,到今年開年在中南劇場演出的《這些年》,創作能力越來越成熟。一向對兒子苛刻的周錦堂說,《這些年》他看了4遍,“就算是第四遍,我也能從頭專注看到尾,他在創作方面的能力是我沒有想到的。”
《這些年》恰恰是一部真情實感的作品,這部話劇通過京廣鐵路旁棚戶區3家人40年命運變遷,再現武漢40年成長與變化。周際說,創作之初他就想再現《龍須溝》和《寶島一村》的感覺,“說的是變化,裡面是一個人文的情感的故事。”最終,《這些年》 用票房和口碑肯定了他的創作。
周錦堂(右)在方言賀歲劇《信不信由你》中
采訪中周際提到,為了找準《那些年》需要的真實情感,編劇團隊光座談都花了大概十天時間,“每個年代的武漢是什麼樣的,人們會說什麼樣的話,那個年代最讓人牽挂的是什麼事兒,故事就是這樣豐富起來的。”
剛開始從事話劇表演和創作時,他不太理解父親的一些要求,“比如我們排一場戲,裡面會有一些意識流的、戲劇的情節,他會說看不懂,我就覺得是不是你年紀大了?”但後來他明白了,要想表演走入觀衆的心,還是要找到那些共通點,“畢竟做一個東西不是用來自我欣賞的,表演也好編劇也罷,有了觀衆的認可才算成功。”
如今,周際已經是武漢人藝漢派小品創作中心主任,不再懼怕父親的光環了,“現在有人說,‘周錦堂,你兒子比你強,他能寫啊!’我看我爸爸也挺開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