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魏徵傳》中李世民有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衣冠,那是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東西,它除了作為禦寒遮羞之外,在古代衣冠還具備不同的象征意義,可以是代表階層,也可以是代表年齡,同樣也可以代表身份。
衣冠,在古人身上那可從不單一。對于古代的服飾我們了解的也不少,不管是從電視劇亦或是文章,衣服對于我們而言還是熟悉的。但古人的冠你又了解多少?
簡單從字詞意義入手,所謂冠,可組冠帽一詞,在古代多指男子所戴發冠,又稱“頭衣”。再具體釋義:“冠”念guān時指“首飾”“帽子”;念 guàn時,做動詞,表示“束冠”“加(戴)冠”之類 , 即手拿布帛之類的制品加在人的頭上。而冠也并不是人人都有資格佩戴,唯有貴族才有資格戴冠。古人的冠最古老的便是“頭衣”,一般包括了帽子、䧤(pu) 、巾、頭、冠、冕、牟。
冠帽
一、封建禮制與男子的二十而冠冠禮制度由古代禮制衍生而來,若追根溯源與最早周朝宗法制演化有關,而宗法制最大的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制。不管是皇室皇位的繼承,還是世家大族,千百年來都是依照此制度将讓家族得以世代延續發展。但并非每一次權力的交接都盡如人意,諸如出現皇帝早逝,太子登基時尚年幼的類似情況,這時就需要一個時間節點劃分新帝親自主持朝政的時間。而二十這一節點,及冠加禮便顯得尤為重要。因其帶有權力劃分與獲得這一重要因素在其中,發展到後來,冠禮便具有了莊嚴性與重要性。
古代男子二十及冠,到了這一天,成年男子會舉行一場加冠禮,其禮從布置宴席祭告先祖,挑選吉日到主人邀請及冠禮上的來賓、禮馔於西塾、徹筮席、布加冠席、厥明告天、厥明告祖、東榮盥洗、陳獻禮器到最後司禮就位于台階,整整十道禮序完成後成人禮才算成功。
如此隆重的一場冠禮,自然離不開當時封建禮制的影響。舉行冠禮的目的總結起來有兩方面:一、及冠成年後,成年男子應收斂心性,以督促自己要更加注重修德自律;二、《墨子·節用篇》曰:“古之聖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無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無敢不事人。”及冠意味着正式成人,足以肩負起社會與家庭責任,如《墨子》中所言,唯有男子年過二十得到社會認可方可結婚生子,所以另一方面給予了及冠者必要的社會權利與義務。
冠禮
二、冠的發展古代服裝紋飾多融入花鳥魚蟲、天地星辰等寓意吉祥的圖案作為裝飾,這一點在冠帽上也不例外。古人參考自然界中鳥獸的頭部造型進行造塑加以模仿,而後又改制成冠戴在頭上,又将鳥獸的胡須變化成纓等,将笄貫插在發上使之穩定。除此之外,在冠帽的外形上其實也是大有講究。
以皇帝發冠為例,冠帽主要由長方形的冕闆以及由珊瑚或白玉珠制成的冕旒(liú)組成,前後各垂六串,共十二串,稱為通天冠。且冕旒的數量并非固定,還要根據不同時期社會與帝王要求決定。
若以官員去劃分,冠帽又被劃分為文官和武官兩種樣式。文官,士人出身為主,他們所戴的冠帽被稱為小冠,小巧精緻的外觀極符合文人優雅且富有内涵的特性,束于頭頂發髻上,再以簪子固定發髻和小冠,端莊不失風雅。武官的冠帽也是極具特色,冠帽之上一根鳥鶡(hé)的羽毛,彰顯着武人的勇敢好鬥善鬥精神,同時又象征武官的英勇無畏。
不同的朝代,冠式也是大不相同。再以朝代分類,在冠帽進化史上,漢代及清代的冠帽種類尤為繁多。
明朝皇帝發冠
先說漢冠,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需要佩戴的冠帽是不同的。諸如冕冠為皇帝公卿的祭服配飾之一。又如與通天冠相似的還有遠遊冠,這是為諸王所戴,此冠與五時服備為常用。進賢冠,儒生所佩戴冠帽,此冠特别在于它以梁的多少進行等級區分,三梁最為貴。再有宮殿門吏、仆射等人則使用鵲尾冠……
以上列舉的不過是其中冰山一角,典籍中漢代所記載的冠式高達十六種以上。
再談清代冠帽。在影視劇中,清代官員冠式多為圓形,從外形上看無異,但帽尖的裝飾物卻是劃分等級的關鍵。按清代禮儀,一品官員的頂珠一般以寶石為主,往下一等級的二品官員頂珠則為珊瑚樣式,到了三品階層的官員,頂珠又被更換為藍寶石,四品則是青金石,五品水晶、七品素金,到了八品的官員冠帽頂珠已是陰文镂花金。
由此可見,清代官員等級的區分不似以往其他朝代,若說前朝改變的是整體,那麼清代冠帽僅僅隻是以細節區分,也可以算是化繁為簡。以頂珠區分官員品級,那麼清代獨有的花翎冠帽其作用可不單單隻有區分等級這一項。
安插于頂珠之下,花翎的翎管制成質地或是白玉或是翡翠,翎枝部份又分藍翎和花翎兩種,前者為鹖羽所作,後者則是孔雀羽所作。凡身有軍功者,會獎勵花翎以表彰其功勳。
清朝花翎冠帽
三、冠帽與現代社會發展至今日,冠的樣貌早已與從前大不相同,時代的更替會賦予事物更多不同的意義。今日的我們依舊會戴着古人所說的冠帽,隻是我們将它們稱之為“帽子”,而冠帽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帶着階級身份區分色彩,更多的是起美化裝飾作用。
盡管如此,我們依舊不能忽略冠帽這千百年來的演變,它或許不起眼,但卻是與人的生活、人類文明息息相關,它始終貫穿着千百年來社會的經濟與文化。加之各族的風土人情,冠帽早已從與政權挂鈎的事物演化成為帶有地域民族文化色彩的物件。
結語:
古人對于冠亦是十分重視,如《左傳·哀公十五年》中記載 :“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孔子的學生子路至死捍衛死不免冠的尊嚴,力求衣冠齊整,由此可見冠對于古人而言意義非凡。
女子及笄(jī),男子加冠,兩者的背後的意義其實相似,它們都是封建禮教制度所衍生出來的産物,都代表着一個人從少年長大成人的一個象征。隻是男子的加冠更多的是代表着一個人的地位與身份,也代表從這一刻起,你可以背負起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原來當年的翩翩少年郎早已初成大人模樣。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冠類首服的造型分類與文化内涵》
·《古代冠帽演變與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