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兄弟五人,除曾國藩文才武略,對于近代中國的影響深遠外,四弟曾國荃的功名要高于其他三人,不僅對清朝功不可沒,對曾國藩的幫助也最大。曾國荃小曾國藩13歲,生于道光四年(1824年),1847年曾國荃以府試第一入縣學,不久舉優貢。1853年在家協助其兄曾國潢辦理團練。
1856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江西慘敗後,被太平軍圍困在南昌周圍狹小地區,處境十分險惡。曾國荃為了救援乃兄,與吉安知府黃冕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連陷安福等地,進圍吉安。太平軍憑險死守,等待援兵,攻城非常困難。曾國荃等采取挖壕築壘的戰略,實行長圍久困之策。此後攻安慶,陷天京,曾國荃都以挖壕圍城取勝,因此得了個“曾鐵桶”的外号。
後來,曾國荃把周鳳山部湘軍統一調度,共有湘軍六七千人,圍攻吉安,擊潰石達開援軍,于1858年9月21日破吉安城。曾國荃初次試師大功告成,甚為得意,認為這是個好兆頭,加上攻下的城池又名吉安,是個吉利的字眼,所以便把自己所率的湘軍稱為“吉字營”。
據曾國藩的女兒曾紀芬講,曾國荃每次攻克一個城市,或者打了勝仗,總要請假回家一次,置田蓋房,大約也是衣錦還鄉,炫耀武功的意思。乃兄曾國藩在軍中十幾年,權傾朝野,卻從來沒有為自己營建過屋宅。這可以說是兄弟二人的不同之處。
攻下吉安半年後,曾國荃當然是回老家買田建宅去了。大約過了半年多,曾國荃再次出山,準備參加對于湘軍和太平軍都具有決定意義的安慶戰役。安慶的軍事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在湘軍準備攻取安慶時,該城已被太平軍占領達九年之久。
1860年6月,安慶攻堅戰拉開序幕,曾國荃率湘軍8000人進逼安慶。在城西、城北開挖長壕兩道,造成包圍之勢,斷其軍糧。城内太平軍屢次出城作戰,湘軍堅守壕壘,不輕易越壕出戰,屢屢挫傷太平軍的銳氣。太平軍陳玉成部前來救援,也始終無法突破湘軍的陣地。雙方對峙一年三個月,最後湘軍于1861年9月5日淩晨,轟塌安慶城北門城牆,沖進城内,安慶陷落。
在安慶之戰中,曾國荃為湘軍立了大功。清廷以曾國荃“智勇兼施”賞加布政使銜,并賞穿黃馬褂。1862年春,曾國藩開始部署進攻天京。他又把主攻的任務交給弟弟曾國荃。
1862年4月,曾國荃率軍直趨天京,在天京城外,擊退了号稱20萬的太平軍援部。應該說,圍攻天京曾國荃是下了血本了,幾年奪下天京城外所有的戰略據點,都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的。到了1864年2月,曾部已将天京合圍,最終于7月19日攻陷天京。
湘軍入城後,在曾國荃的縱容下,獸性大發,肆意踐踏婦女,屠殺無辜百姓,到處挖掘窖藏,掠奪财寶。湘軍所為,令人發指。曾國荃所得金銀細軟、稀世珍寶難計其數,其貪名于是遍聞天下。
天京戰役對于曾國荃來講,應該說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一頁。可是攻下天京後,曾國荃并沒有青雲直上,反倒受到清廷的追究。曾國藩當然要比弟弟深思熟慮得多,也更深谙為臣之道,他急忙以曾國荃病重為由,請求将其開缺回籍。此舉不僅保護了曾國荃,也為他後來出山做了鋪墊。
曾國荃開缺回籍後,心緒不佳得了一場大病,直到1866年才奉上谕,起任湖北巡撫、陝西巡撫、山西巡撫。在任山西巡撫期間,正逢久旱無雨,赤地千裡。曾國荃多方籌措,辦理救災竭盡全力。當地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曾專門修建生祠,以紀念他。
1890年,曾國荃病逝于南京,時年67歲,谥“忠襄”。曾國荃生有二子三女,長子紀瑞、次子紀官都死在他的前面。曾國荃中年喪子,悲痛不已。曾國荃去世後,清廷特準他的長孫曾廣漢承襲一等伯爵,曾廣江賞給舉人,準予參加會試,監生曾廣河賞給員外郎,分部學習行走。他的曾孫曾兆龍、曾兆祥、曾蔭春也一并得到引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