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可魯》一本講名叫小Q的導盲犬的傳記小說,2004年被日本拍為電影《導盲犬小Q》,時隔15年之後又被羅永昌拍成了《小Q》20日在國内各地上映。任達華、梁詠琪、楊采妮、胡明、郭晉安、羅仲謙、劉楚恬、袁澧林、陳雅麗、林文龍、袁姗姗、賈曉晨、餘佳哝演員名單不少熟面孔。
懷着對這隻叫小Q的狗狗的熱愛第一時間看了這部電影,不出意外的又被感動得眼淚汪汪,雖然電影裡放三首歌的煽情方法有點直接點火的感覺,但又怎麼可能不被這隻叫小Q的狗狗感動呢。
導盲犬的故事 故事是個簡單的時間順序來講述的導盲犬小Q一生的故事,這樣的電影主要看表演是否能有層次,人物是否能豐滿。日本的小Q的叙述完全按着小說來,平淡到真實感是它的追求。而香港的“小Q”則在故事傳達中把盲人這個群體有更深刻的表現出來。突出主角——一個半路失明的知名蛋糕師,怎麼樣因失明而無措暴躁厭世,又因為小Q慢慢接納了現狀,并開始适應這樣的現狀開始全新狀态的生活。
任達華對于盲人的诠釋和表演,非常到位。如果硬要說缺點,那就是情節裡想要自殺的一段有點突兀,人物的定位比較高級不夠平民。
不過雖然大小演員們都還表現不錯,但如果論演技任何人都比不過動物。小Q的表演才是最讓人無可挑剔,最為真情流露的。這一點當然全仗導演有愛的對小Q細節的捕捉和剪輯了。
原著裡的小Q終究是沒有等來他的主人再來接他得白血病走了,電影裡卻硬是讓任達華換了兩次心髒,讓主人終究能伴随小Q到最後,成全了它的狗生圓滿。可是真正的現實的導盲犬的生活呢?要殘酷許多!
導盲犬的犧牲 做一隻合格的導盲犬,它們會沒有自己的童年。在資質上被看中優選的導盲犬,在45天後就會從媽媽生邊帶走,進入寄養家庭适應人類社會。一年後與寄養家庭産生了感情的它們,又要被強迫集中飼養,接受嚴格枯燥的訓練。
他們沒有吃的快樂,因為他們的狗生要避免任何“刺激”“誘惑”。因為工作關系,10%的犬隻會有嚴重的近視,過于頻繁的步行又會造成下肢的病損。他們從小就要壓抑天性,為了工作要會學憋屎憋尿要面對喜歡的東西學會冷靜。他們雖然為人類而生而活,但人類社會對他們的接納并不高。他們終究還是少數的存在,走在路上還會被很多怕狗的人嫌棄。
最為凄慘的是它們的歸宿——老去不能勝任導盲工作的他們,有的會回到寄養家庭中渡過接下來的日子。但這就意味着離開親密伴随多年的主人,這對他們來說情感上是一種被你嫌棄的感受,往往抑郁而終。但真的留在主人家庭,這個時候往往主人要依賴新來的導盲犬出行,即使主人依然愛它,但因為不能伴随主人左右了,看着接任工作的同伴,它将在内心嫉妒和失落中死去。
導盲犬的成長 每一個可愛無邪忠誠聰明的“小Q”都是百裡挑一的天使。它要聰明能接受十多個指令,又不能太聰明,比如象智商排第一的邊境牧羊犬那樣,聰明到自我為中心。他還要有身高要求,在50~60厘米之間,這樣基本到人的膝蓋位置,遇到障礙物時“小Q’靠身體能控制住盲人。它還要長相乖巧親和,比如像德牧雖然前面的要求都能做到,但因為很多人容易對德牧産生恐懼感,所以在我們隻選拉布拉多和金毛這兩個品種。
一隻導盲犬從篩選到培訓到上崗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
和電影裡演的一樣,出生40-45天以後,會被送到愛心人士家裡寄養,讓它熟悉社會生活。一年以後再接回導盲犬培訓中心進行訓練,在這裡狗狗要學會所有指令,包括躲避障礙物和過馬路。頒發上崗證後,還需要盲人和導盲犬在培訓者的關注下生活出行,主要是教會盲人如何使用導盲犬,算是磨合期。
導盲犬的現實 導盲犬就如電影裡演的那樣,能切實幫助眼盲者出門,但在我國終究還是稀罕玩意兒。
在歐洲國家,導盲犬已比較普及,美國有1萬多隻導盲犬,英國有4000多隻,德國有1100多隻,日本有900多隻,法國有600多隻,澳大利亞有500多隻。
然而中國,有1700多萬名視力殘疾人士卻隻有200多隻導盲犬。在整體條件最好的北京,2018年底也僅有10多條登記注冊的導盲犬。落後一點的地方,比如人口4600萬的雲南省,隻有一隻導盲犬上崗。或者是因為導盲犬的門檻非常高,培訓精力大的緣故,一道道過程下來花費十幾萬元才培訓出一隻合格的導盲犬。
《小Q》的首映日票房雖然第一,但是2788.9萬元票房在我看來完全不夠高,與其他的電影相比宣傳也很平常。但我真的想能有更多的朋友能去看看這部電影,對盲人群體有更多的内心的了解,對導盲犬能有更多的愛護,這樣在路上如果遇到這樣比熊貓還少得多得多的家夥,能會心地笑笑,不撫摸、不投食、不圍觀。讓它們專心安心的工作,用行動給它和他的主人最真的愛。
最後想給考慮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去看的朋友們一個參考标準——你怕孩子糾纏着和你說要養一個小Q嗎?城市裡養狗,特别是大型犬是有很多條件框框的,愛他們就請不要輕易飼養他們。
我很喜歡狗狗們,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