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月,是先民們遺留給我們的文化饋贈。無論是嫦娥奔月,還是吳剛伐桂,都是我們對月亮的美好想象。世界各地在漫長的曆史時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但都不約而同地對月神進行崇拜,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各地對月神的想象竟千差萬别。
一、原始人類對日、月形象的理解
對月亮的關注最早追溯到人類社會的部落聯盟時期。當時的人類正從地球上最寒冷的冰期中走出,沿着河流、湖泊或森林的方向往世界各處遷徙。遠古時代沒有照明工具,人類與自然界的互動需要依靠自然光的照耀,太陽、月亮和繁星于是成了為人類提供熱能和光亮的明燈。
對月亮的崇拜不同于太陽,太陽在人類的生活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莊稼要依靠太陽獲取能量,人類也要依賴日光享受溫暖。尤為重要的是,在任何地方生活的人,都要遵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規律。人類對太陽的了解,顯然要比對月亮的了解更清晰,太陽的形象也多是陽剛、健康和向上的。
遵循自然規則的原始人類
月亮對人類而言則是另一個話題。每當月色降臨,原始人類就要躲避進山洞或岩屋中去。月亮伴随着夜色而來,而黑漆漆的夜不便于人類活動。因此,人們對月亮的想象則添加了多種多樣的可能。在進入文明社會之後,人們繼承了源自部落時代的文化遺産,更多地将對月亮的想象文字化、形象化起來。于是,世界各地對月亮形象風格迥異的記載便流傳到了今天。
二、中國:美麗瘦削的朦胧女子 我國的中秋節習俗,據說最早溯源于我國古代的天象崇拜,是敬月習俗的原始遺痕。我國對于月神的最早記載,見于《山海經》“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一文。帝俊是商代蔔辭中出現的高祖,是我國古代東方部落傳說中共言之上帝。上帝造月,為族人帶來了夜晚的光亮。按照這則神話的思路,月既由胎生,也應當具有人形。這說明早在商周時期開始,我國的先民就将月亮視為神子,并且是具有獨立個性和樣貌的新神。
卡通形象:帝俊與羲和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民間對月神形象的塑造也逐漸出現了“物形”。《子虛賦》中對月的描寫是“纖阿為禦”。“纖阿”是古時的山名,月亮與纖阿山還有一段凄美的傳說。話說古代有一女子登上纖阿山,在山頭向上天禱告,而後一躍而入月。月亮便從象征圓滿的圓形變作“禦”形。這個“禦”,是古代的一種形扁的戰車。這段神話聽起來像是某種“自我獻祭”的儀式,參與儀式和完成儀式者就是一位女子。
月既需要有陰柔之美的女性作為祭品,其本身的“物形”也更顯嬌柔。從圓潤而轉入陰柔,這是古人對月的知識産生積累的後果。月不僅象征着圓滿,而且還可以代表某種凄美的“缺憾”,而有“缺憾”并不代表美的缺失,月亮反而因為“陰晴圓缺”的月相變化而增添了動态的美感,古人對月的審美遂告完整。
絕美的廣寒宮仙子
三、古瑪雅:暴躁易怒的老妪 與國人對月的感情相似,古瑪雅文化同樣認為月亮是天神(至高神)的親眷。天神伊察姆納是瑪雅人崇拜的最高神靈,他的力量很大,能夠控制自然節氣的變化和日月星辰的交替。他的妻子是月神伊希切爾,是一位能夠控制大地潮汐和植物生長的女人。瑪雅人認為,宇宙一共有13重天象和9層伏地。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别有一棵包圍世界的“宇宙樹”,每一棵宇宙樹上分别住着掌管“大水罐”的神靈“恰客”。
瑪雅人
月神伊希切爾是一位善妒的女神,她也代表了瑪雅人對月的認識。天神伊察母納對月神疼愛有加,并把掌管海洋和土地的權柄賜給了她。傳說中,這對眷侶還擁有一模一樣的長相和同樣強大的能力,他們的職責就是保護并維持整個宇宙的秩序。可伊希切爾卻沒有擔負起這個責任。
無論天神是憤怒或是開懷,無論世界是狂風驟雨還是豔陽高照,月神從未根據這樣或那樣的變動将地面上的環境調和成适宜生存的狀态。久而久之,地上就出現了洪水、暴雨、旱災和饑馑。終于有一天,支撐着“大水罐”的四位恰客苦不堪言,他們禀報天神,要求他懲戒月神,并及時為宇宙樹提供适宜的生長環境。
瑪雅神話中的神祇
可是,沉浸于自我世界的月神伊希切爾反倒遷怒于恰客。為了表示憤怒,她反手将其中一座水罐打碎。滔天洪水頓時沿着殘破的罐體奔流而下,眼看就要将整個世界淹沒。憤怒的天神連忙施展法力,在危急關頭拯救了世界。而月神伊希切爾也因此喪失了統治大地的權力。她最終被貶為掌控月亮的神靈,也失去了使她迷失不已的年輕與美貌,成了一個暴躁的大媽,并被限制終身不得踏出神界。
四、古印度:醜陋小矮人 印度神話中的月神是一位男性,并且也是一名“負罪者”。由此可見,世界各族都将月亮看作是某種“缺憾”和“遺憾”的代表,這很可能是因為月亮與太陽的光輝形象形成強烈的反差有關。
月神蘇摩的名稱來源于早期婆羅門教儀式中的一種緻幻飲料。蘇摩酒釀制于一種至今未明的植物或真菌的汁液,其主要作用是引起飲用者的幻覺和激情,通常由一些負責舞蹈和歌唱的祭司享用。在同為雅利安人文明的伊朗拜火教中,也出現過一種類似功能的飲料“豪麻”。在神話傳說裡,衆神最愛聚衆豪飲蘇摩汁,以期增強他們的神力。
在《梨俱吠陀》中,蘇摩的形象變得拟人化。其中有大量的詩句和頌歌是寫詩人單獨獻給蘇摩神的,其數量僅次于因陀羅和阿耆尼。印度人相信,是梵天大神使月神蘇摩成了星月、祭祀、植物和誓約的主宰者。蘇摩的能力上達天庭,下至人間,其權力非一般神祇所能比拟。全能的蘇摩在神界飽享盛譽,而他自己卻因此變得驕傲起來。
印度人心中,在黑夜中閃耀的月光代表着魅惑
蘇摩在衆神的贊美下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德行,他開始搶占他人的妻子,刻意抵觸神界的規條。蘇摩曾鬥膽搶走了祭主美麗的妻子陀羅,他們的孩子今後将成為水星的主宰。他還強娶了達刹27位美麗的女兒,她們分别代表了月空中27個星座的主神。就這樣,任性的蘇摩得罪了以因陀羅為首的一部分神祇。他也在嬉戲玩樂中荒廢了自己的職責,并引起神界諸王的強烈不滿。
達刹形象
蘇摩由于受到了達刹的詛咒,變得越來越矮小消瘦,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大地和動物也随着他的日漸萎縮而變得憔悴不堪。高傲的蘇摩在痛苦中沉思悔過,他哀求得到達刹的原諒,在聖河薩羅斯法底中清洗了自己的一部分罪孽,重新獲得恢複容顔的機會。但詛咒的能力實在太強,蘇摩每月隻剩下一半的時間“逐漸豐滿”,而在另一半時間中仍然會恢複瘦小和虛弱。
月神形象
文史君說 無論西東,人們對月的印象總是帶有些凄美婉轉的色彩。對月的認識是勞動人民從大自然的規律中總結、提煉出的寶貴經驗,這說明古人已經察覺到月亮的圓缺是一種客觀變化。和燦爛耀眼的太陽不同,月亮出現在黑夜之中,隐沒在日出之時,月的到來宣告了黑暗,而太陽的将升則昭示了黎明。其實,我國古人并沒有将月亮視為太陽的對立面,而是客觀辯證地将月的存在視為正常。正所謂陰陽相合、以化乾坤,我國古人的智慧就在于能夠不偏不倚地看待問題,而不是把一些自然現象過分極端化。這種超群絕倫的視野,恐怕是世所罕見的。
參考文獻 熊飛:《中國古代的月崇拜及相關節俗文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李柽楊:《同神異性與象義背逆:對東西方月神性别的文化思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