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衡漳為古水名,最早見于先秦諸子所著《尚書·禹貢》中對于“大禹治水”的記載,其中有“覃懷底績,至于衡漳。”據考,古大河(黃河)自南而北流經今河北南部邯鄲境内,漳水自西而來東流注入黃河,故稱衡漳(“衡”古同“橫”)。據《史記》《漢書》以及《水經注》等古代文獻可考,禹貢時期的衡漳行經路線在今磁縣嶽城往東經講武城南、安陽北豐村西門豹祠北,在古邺城西轉向北流,經磁縣城東,再東北經成安縣吳村、黃龍村、商城鎮、二祖村,往東橫流進入肥鄉,經廣平縣北部在曲周、邱縣一帶流入古黃河。而流經邯鄲東部平原的一段漳河,基本呈東西走向,史稱衡漳載于諸典。自大禹治水至于衡漳,直至南北朝時,流經此地的漳河基本沒有發生大的改道,因而在衡漳故道兩側形成許多城邑和村莊。隋唐以來,古老的漳水逐步南徙,曾經的衡漳故道逐漸湮廢。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時至今日,邯鄲境内的衡漳故道淪為平疇沃野,衡漳禹迹早已缈不可尋,因漳水而興起的城邑、村莊有的甚至消失無蹤。今拟《邯鄲轄境衡漳故道遺迹考》,就邯鄲境内衡漳故道上古城、古村逐一考證。這隻是我的淺顯之見,希望以此與大家共同探讨與研究衡漳文化。因本人專業水平不足,掌握資料有限,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邯鄲轄境衡漳故道位置圖
臨漳縣章裡集黃龍廟
章裡集,隸屬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該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形成村落。宋代地理志書《相台志》記載,臨漳縣東方(今南東坊鎮)管統張裡村。後演變成漳(章)裡村,因地處漳河故道而得名。這裡後來發展成為集市,自清朝乾隆年間始稱章裡集。村中心古有黃龍廟一座,廟前立有旗杆,故該村俗稱“旗杆章”。1945年,章裡集作為“邯鄲戰役”主戰場之一,最終在“旗杆章殲滅戰”中,晉冀魯豫軍區部隊生俘國黨軍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四十軍軍長馬法五。1950年,章裡集為臨漳縣第三區駐地。1958年,章裡集為臨漳縣衛星人民公社駐地。1961年,改稱章裡集公社。1984年,改為章裡集鄉。2018年3月1日,章裡集鄉改為章裡集鎮。
1970年章裡集、後章衛星地圖
2020年章裡集、後章衛星圖
章裡集位于古邺城東北,臨漳縣城西北,漳河故道從村西穿過。而居于村中心的黃龍廟,更是見證着村莊久遠的曆史。關于“黃龍廟”的來曆,在當地有這樣的傳說:相傳黃龍廟建于唐朝初年,廟中央供奉着九天聖母座,黃龍駱得政、蒼龍窦建德陪伴左右。隋末唐初,駱得政、窦建德立下奇功,唐王敕封其為兩駕龍。黃龍駱得政、蒼龍窦建德救民衆于水火之中,在民間廣為流傳。章裡集的鄉親們為紀念駱得政、窦建德的功績始建黃龍廟。
從以上傳說故事可知,章裡集黃龍廟裡供奉的黃龍爺是隋唐時期駱得政的化身。然而,遍查曆史資料,隋唐時期無有“駱得政”此人,各版本《臨漳縣志》中也沒有關于章裡集黃龍廟的任何記載,“黃龍駱得政”之說頗有疑問。
在章裡集村西,橫亘着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大沙丘,為漳河故道遺迹。據《史記》《漢書》以及《水經注》等古代文獻可考,禹貢時期的衡漳行經路線從古邺城西轉向北流,經磁縣東玉曹村西、章裡集村東,再東北經成安縣吳村、黃龍村、商城鎮、二祖村,往東橫流進入肥鄉,經廣平縣北部在曲周、邱縣一帶流入古黃河。
臨漳、成安交界衡漳故道衛星圖
據此可考,章裡集一帶不僅僅在清朝康熙年間漳河從這裡流過,而且,這裡還是四千多年前的衡漳故道,“大禹治水至于衡漳”,就是從這裡開始治理的。因為由此往上,地勢較高,漳水堤岸固定,不易發生洪水。而從此以下地段,一馬平川,奔騰的漳水流速驟減,直到肥鄉以東注入黃河的這段漳河,是最容易發生水患的地段。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來到衡漳,帶領民衆在這段漳河修築了一段牢固的堤壩,此後的漳河上千年沒有發生大的改道。古黃河東遷後,漳河沿黃河故道北流注入大陸澤,再向東北流注入渤海。
衡漳故道古村落章裡集黃龍廟、黃龍村黃龍廟位置
曆史上衡漳故道流經磁縣、臨漳兩縣交界處,再往東北流經今成安吳村、黃龍。在這段衡漳故道兩側,一南一北有兩個與黃龍有關的村莊。南有臨漳縣章裡集黃龍廟黃龍神,北有成安縣黃龍村黃龍廟黃龍爺。章裡集黃龍廟的黃龍,為唐朝駱得政的化身救民災難;而黃龍村黃龍廟的黃龍,以海龍王稱作黃龍行雲布雨。距離如此之近的兩處黃龍廟由來,竟然各執一詞,相差甚遠。那麼,這裡的黃龍到底是何方神聖呢?
據史料記載,大禹治水成功,遠古十二神獸可謂功不可沒,即:辟邪、天鹿、龍馬、巨象、獬豸、神牛、石虎、黃熊、三足鼈、九尾狐、野豬和應龍。傳說這十二遠古神獸都曾幫助過大禹治水,故在浙江紹興大禹陵前神道兩側,依次排列着十二對石像牲,就是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十二神獸。在這十二神獸中,應龍全稱是應時之龍、應德之龍,亦稱黃龍、 飛龍。在古代神話中應龍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并列為五星天官,有導水之能,也是古代神話中的一種有翼的創世龍神,是中國傳統中的真龍、祖龍,四大神龍之一。
浙江紹興大禹陵前神道石像牲——應龍
據先秦《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應龍是黃帝身邊的大将,參與了軒轅黃帝與蚩尤之間的曠世“涿鹿之戰”,并且消滅了蚩尤和誇父。魏晉《拾遺記》載:“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後。”這裡的黃龍也就是應龍。遠古時期,黃龍曾助黃帝平亂,殺蚩尤與誇父。大禹治水時,黃龍以尾畫地,開溝導川,以為前驅。可謂是治水功臣。
章裡集為衡漳故道古村落,自大禹治理漳河數千年來,這裡的人們依然不斷與漳河展開較量,并托付于黃龍神鎮守漳河,以祈平息水患,保佑一方平安。追根溯源,這裡的黃龍廟應當源自協助大禹治水的黃龍,他因治水有功于民,曆代建廟祭祀不斷。隻因年代久遠,協助大禹治水的黃龍爺,其化身曆經代代口傳而發生改變,也在情理之中。
章裡集重建黃龍廟碑記
而關于章裡集黃龍廟“旗杆”的傳說,也與周邊其它廟宇的傳說大體相同。其版本大緻為明朝有南方舉子上京趕考,途經該廟,或有病或盤纏用盡,廟中許願,果然金榜題名,遂回到廟上報答,或重修廟宇,或豎立旗杆。這或許是華北平原一帶許多廟宇的通用版本。
章裡集黃龍廟原有一木質旗杆,不知豎立于何年,因長年累月風雨侵蝕,曾多次倒掉,但遇上龍年人們便會進行修複。20世紀40年代末,旗杆倒掉後就再也無人問津。
章裡集黃龍廟正門
1945年10月,邯鄲戰役在漳河以北、邯鄲以南滏陽河套以及漳河故道大沙丘兩側展開。晉冀魯豫軍區在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展開了頑強反擊。曆經十餘天的沉重打擊,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40軍軍長馬法五倉皇南逃至章裡集,并在黃龍廟内設立指揮部。劉、鄧首長組織發起“旗杆章殲滅戰”,激戰兩晝夜,攻克黃龍廟,生俘馬法五,取得了邯鄲戰役的最終勝利。
章裡集黃龍廟大殿
1985年,為紀念平漢戰役勝利40周年,在黃龍廟的建築基礎上設立紀念館。1988年為農曆龍年,章裡集黃龍廟前又重新建起新旗杆。新旗杆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底座直徑4米,通高34米,頂端直徑80公分。地面有小門,門内有旋梯,直通頂端。旗杆中部為邊長4米的旗杆鬥,登臨可供觀景。原在旗杆鬥下方,周環鑲嵌4條吉祥龍。旗杆南面上方,懸挂着一塊高3米的大匾,匾上寫着“旗杆漳”三個大字。每當夜幕降臨,彩燈齊明,絢麗多彩,蔚為壯觀,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章裡集黃龍廟前旗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