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曉偉
蟹子灣座落在大連原523廠家屬區的東面。523廠的老居民都稱這片海灣為“東海頭”或“前山海邊”。蟹子灣海岸線約一公裡,北有龍頭山,南有海茂坨。
龍頭山是523人所皆知的地标,它的聞名不僅是山上留有清朝時期的炮台遺址,最令523人難以忘懷的是工廠創建不久,為了支援解放戰争,第一任廠長吳屏周與吳運铎就是在龍頭山腳下實驗炮彈對啞彈檢查時,炮彈突然爆炸,他把自己年僅32歲的鮮血和生命奉獻給了龍頭山下這片土地。
龍頭山的北方隔海相望是棉花島、大連灣和開發區。海茂坨的南面對岸是大連造船廠和市中心建築高樓。如今海茂坨已被石油七廠填海建廠失去了蹤影。
523座落在大連市區東北角,是三面環海,有山有水風景宜人的好地方。
如今這個地方的老式住宅和過時的街巷相對有點寒酸。當年523在大連有着響當當的名字,主要是源于523廠解放戰争時期是生産大炮彈的軍工廠,粟裕将軍說過“解放戰争的勝利離不開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說的就是523廠。解放後523廠直屬于中央二級部管轄後隸屬于中國核工業部,又為我們國家“兩彈一艇”和核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那些年523廠拉通勤工人的車隊就有20多輛車,上下班如車龍般浩浩蕩蕩的令其他廠礦職工羨慕。軍轉民後的523廠又以其卓越的軍工技術和設備開發了民用液化氣罐、液化氣槽車和工業鍋爐。
523廠區和家屬區是由東面的龍頭山,北面的高爐山、石闆山,西北面的望兒山,南面的水塔山環繞着的。當年在這裡生活的人忘不了廠俱樂部、廠職工醫院、廠招待所、大食堂(已拆)、523廠子弟小學(已拆)、523廠子弟中學(四合院)後改為523廠技校、海北飯店、大球場、燈光籃球場、523澡堂子、職工宿舍、第七服裝廠、水泵站、西門崗(現成為大重廠),正門崗,正門崗内兩側的紅大樓(已拆)、白大樓(已拆)、東門崗和火車頭(已拆)。這些與523人有着特殊感情的地方有的已被拆除,有的已破爛不堪雜草叢生,有的雖然還在卻已失去當年的光華,像一位曆經歲月磨難的老人滄桑孤獨無奈。
523家屬區分前山和西山,工人宿舍站就在前山,西山就是西山宿舍站,704公交車是後來改的線路,早年這條線路是老7路公交車。
當年最繁華的“商業區”是西山的海北合社和海北糧店,每年秋季為了囤冬菜,買菜的和賣菜的人都能忙活到半夜,人們排隊搶菜能擠破頭。
在523廠居住的居民即使見面不說話也都是熟悉的面孔,也能說出個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擡頭不見低頭見,所以有了好事壞事不隔夜就能家喻戶曉。居民居住的有樓房也有平房,至今很多居民仍住在5、60年代時期建造的老房子裡,那時每座樓都有樓号,每座樓裡都有一個或幾個有着不同外号的同學的名字替代了樓号,平房分1委(已拆),10委(已拆),11委,13委(已拆),19委,還有雞房子(以前是養雞房改造的住房)。
蟹子灣是甘井子一帶唯一的海濱浴場,70、80年代這片海灣以岸邊礁石多螃蟹多而聞名,住在這裡的人不會遊泳的不多。70年代初,523廠在這片海灣舉辦過聲勢浩大内容豐富的全場職工遊泳運動會。我記得工廠民兵還在海上真槍實彈射氣球。那時工廠有自己的捕撈漁船,旅順黃龍尾有自己的農場。
我是土生土長的523人,從出生到上小學中學高中畢業、工作,30多年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我家兄弟姊妹多,大姐大哥在我還沒有完全懂事的時候就離家去了外地桓仁,我模糊記得他們走時和很多大哥哥大姐姐們一樣穿着草綠色服裝背着行李,有很多和媽媽一樣的母親在為他們送行在哭……長大了我才知道他們是響應國家号召上山下鄉去了,後來我才知道了他們就是那個時代最牛掰的“老三屆”。
我在家男生排行老四,二哥三哥上小學,由于上不起幼兒園,爸爸媽媽上班前就把我和弟弟鎖在家裡。時間久了,我和弟弟耐不住寂寞,不是翻箱倒櫃找東西玩,就是在家裡搞破壞,有一次扭電燈泡被電了,才知道被電咬的滋味。經受不住鄰居小朋友在外面玩耍的叫喊聲,我和弟弟開始大膽跳窗逃出來玩。後來父母無奈給我們解放了,我和鄰居小朋友們每個人脖子上都挂一把鑰匙,推着鐵轱辘圈玩遍了523每一個街巷,每座山、每一個角落……
當我和小朋友第一次來到蟹子灣海邊,瞬間被廣闊的大海迷住,被奇形怪狀的礁石吸引,被礁石上各樣的海鮮貝殼和石頭下的小螃蟹誘惑。從那天起,蟹子灣是我們玩耍最多的場所,夏季我和小朋友們光着屁股個個像黑水鴨子在大海裡嬉戲,任憑風吹浪打,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學會了遊泳,學會了紮猛,學會了趕海,我們從高高的礁石上跳下“紮猛子”,我們攀邊了海邊每塊礁石,在礁石堆裡“趴老媽”(捉迷藏),我們掌握了漲潮落潮的規律,我們知道海裡哪裡螃蟹多,哪裡蚬子多,哪裡海紅多…… 我們能在海裡泡上一天,中午餓了,我們會從口袋裡拿出準備好的“窩窩頭”和大蔥,用石頭砸碎礁石上的海蛎殼就着海蛎子吃。我們會在不到一米深的礁石底下揪出大片串串海紅,在海灘上用石塊支起爐竈,鋪上鐵皮,把海紅放在鐵皮上,用在海灘上拾到的木塊兒闆條點燃燒烤,随着木材噼裡啪啦的燃燒,鐵皮上的海紅慢慢張開緊閉的黑殼,露出蛋黃色嫩嫩鮮肉,吃着鮮美原汁原味的燒烤海紅,至今想起來還流口水……
記得有一次,我們幾個小朋友,在退潮時,礁石旁發現隐藏一小片沙灘,蚬子特多,大家挖了一小鐵桶,在岸邊攏火烤着吃,血受。大家約定,不準告訴任何人,留着下次挖,永遠有好吃的。不承想有個小朋友告訴了家長,他父親帶着工具和麻袋,把蚬子全部偷走了。我們再次挖,一個也不剩。後來我們查出了這個“叛徒”,不幹他玩了,即使是現在同學聚會,我們還都拿這件事“挖苦”他。
上學後到高中畢業,每年暑假,我和同學們都是在海邊度過的,不同的是我們懂得“碰海”了,每次從海邊回來,都會給家裡帶着不重樣“碰來”的海鮮,在那個時代住在523的老居民們誰沒吃過蟹子灣裡的“花蓋”和“石甲紅”螃蟹。
1985年,我大學畢業分配在523廠黨委宣傳部,負責廠内外新聞宣傳報道工作,由于工作的便利,我對523廠和這片土地的輝煌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抒寫了好多龍頭山下海邊軍工廠的好人好事文章,其中有100多篇文章被中央廣播電台、中國軍工報、中國核工業報、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大連工人報、大連廣播電台采用報道。
1993年,我離開了523廠。時光如煙,眨眼間已27年過去。 這期間我的父母也相繼離開人世。
20多年來隻要回到了523,我幾乎每次都要來到蟹子灣,來到海邊,來到這塊熟悉的礁石上靜靜的看海回想着過去的往事,浮想聯翩。
2020年春節前,也是我離開523廠27年的日子,我又一次來到蟹子灣,坐在我曾經坐過的礁石上,看着眼前碧藍的海水,聽着海浪拍打沙灘如同音樂的聲響,前赴後繼層層疊疊的海濤沖擊礁石飛濺的浪花,碎沫飄在我的臉上,像久别的朋友在向我述說曾經的過去……面對新的一年到來,這一次我仿佛有了前所未有的感慨,
我去過國内外很多名聲遐迩的海灣……但我覺得在我内心真正有名的還是陪伴我長大的蟹子灣。蟹子灣雖然沒有其他海灣的長度和寬度,沒有它們的廣闊和雄偉,沒有它們那麼漂亮和靓麗……但是她以自己特有的自然和樸實,以少有的挺拔伫立在海岸上形态各異的礁石,經受挺住了不同時代的狂風暴雨的侵襲,不屈不撓,仍然張開她寬闊的胸懷迎接擁抱着我們,這不正是象征着523人艱苦樸素,遇到困難不低頭,敢打硬仗,開拓争先的精神嗎?
蟹子灣像一部史書,見證了我的成長,記錄了這片土地上每家每戶的經曆,苦辣酸甜,記載了523廠的創建、發展、輝煌和衰敗……
我堅信,污染市區和海灣的石油七廠總有一天搬遷,不久的将來,蟹子灣一定會像蟹子灣公園建設一樣,這片土地會變成鱗次栉比的高樓大廈,會變成高檔的商業住宅區。
站在礁石上,我張開雙臂,面向大海,呼吸着大海散發的新鮮空氣,第一次發自内心的高呼:我愛你,蟹子灣!我愛你,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