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差異很大,所謂十裡不同俗。我從小就是在豫北的一個偏遠農村長大的,就說說我老家的習俗吧。
貼窗花
小時候每次過年都聽媽媽念叨,過了祭竈小年(二十三)就開始過年了,一直到正月二十,才算結束。但年氣兒真正的過去,就到了二月二龍擡頭了。
二十三,吃芝麻糖,祭竈。
竈神爺爺和竈神奶奶
媽媽嘴裡念着“下界報平安,上天言好事。”同時把竈神爺爺和竈神奶奶的畫像揭下,随着稻草(我家用的谷子稭稈)一起燒掉。還有就是竈神的位置不能點紅色的蠟燭,如果點了,說是新的一年會得紅眼病。所以都是點白色蠟燭。
二十四,是我的生日。
二十五,二十六,沒有太講究,就是媽媽在家忙着蒸大包子,炸面拖得(可以理解為不規則圓形的油條),煮肉什麼的。
二十七,插松枝。
插松枝,一般都是家裡的小孩子,和村裡的其他小孩兒去爬樹撇松樹的樹枝。後來才知道,那叫側柏。這種樹,在我們那裡都是種在墳包的門口的。平時經過墳包有點小怕,但是這一天竟然沒有害怕的感覺。松枝帶回來後,就插在大門兩邊的靠上一點的位置。
二十八,貼年畫。
貼年畫,長輩的說法是,這一天要給他們換新衣服了。包括老天爺,門神,竈神,還有财神和關爺。
二十九,印象中好像還是蒸花狗(花糕),棗馍,豆炫得(豆沙包)。
三十,就是過年了。
這一天早上是要早早的給神上上貢的,還要放鞭炮。
可惜,這些已經很多年沒有體會了,再也沒有機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