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汶川羌族聚居縣去玩耍吧!
到汶川羌族聚居縣去玩耍吧!
近日,一條“汶川映秀5·12震中紀念地”争創國家5A級景區的新聞,引發衆多網友的熱議。不管汶川争創5A級景區是否恰當,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汶川确實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現在,就跟随編輯的腳步,走進汶川,感受地震之後,汶川在恢複重建中發生的巨變,以及那些旅遊景點吧。
汶川因地震而全世界知曉,2008年“5.12”的大地震給汶川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山河破碎,滿目瘡痍,百業待興,堅強的汶川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經過四年的災後重建,汶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旅遊基礎得到極大提升,旅遊産品精彩紛呈。
地理環境:汶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是中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汶川因縣西汶水(現岷江)得名,西漢時為綿虒縣,西晉改為汶山縣,并為汶山郡治,北周始名汶川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曆史。境内有卧龍自然保護區,為大熊貓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四姑娘山為主要旅遊景點。
映秀新城:震後場館看大師手筆
舊景重現:映秀鎮地處汶川南部,是前往九寨溝、卧龍、四姑娘山的必經之路。漩口中學是地震後唯一得到較為完整保存的大型遺址,也是中央周年祭奠儀式會常漩口中學是震前映秀的标志性建築,然而在5·12地震中化為一片廢墟。震後還形成了很多典型的地質建築形态,如傾覆、端頭垮塌、扭曲垮塌、十字裂紋、底樓沉降、颠裂、斷裂倒塌、平行錯位、疊塌、底部錯裂、撕裂垮塌和側傾等。
天崩石是當時地震留下的一個典型奇觀。“5·12”大地震的瞬間,山坡上許多石頭震滑下來,有的滑在山腳,有的翻過公路滾進岷江。天崩巨石是其中一塊,整塊石長10米、高8米、寬3米,重一百多噸,從對面山崖轟然崩裂,如刀劍般深深倒插在江邊。巨石向着岷江峽口,面朝前方約1公裡處的牛圈溝震源點,成為天然的碑石。
重建新顔:映秀新城有曆史悠久的茶馬古道驿站老街和汶川古道,以及獨具特色的藏家新居。
國内外著名建築大師參與設計的新建築成為映秀新城的一大看點,這裡有國家大劇院設計者保羅·安德魯參與設計的抗震減災國際學術交流中心;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參與設計的河口紀念廣嘗文化活動中心;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參與設計的地震紀念館及陵園。而映秀小學與映秀幼兒園由工程抗震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錫元團隊負責設計。地震紀念館的設計标準為抗震設防烈度8度。是展示地震災害、搶險救災、災後重建、人與自然、抗震技術等内容的教育基地。目前,這些建築已基本完工。
映秀還将運用虛拟技術、網絡等數字化手段,建成全國首座數字化“5·12”抗震救災紀念館,其他包括牛圈溝震源點、地震壁畫、堰塞湖、漩口中學、天崩石、白花大橋遺迹、減災防災、抗震建築科技等系列景點,映秀作為震中紀念地将會成為世界地震遺址名鎮。
水磨鎮:精品小鎮羌漢風情
舊景重現:水磨古鎮曆史悠久,是一個藏、羌、回、漢等民族的聚居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其有碑文記載的曆史可追溯到商代,現還殘存着唐、宋兩代的道路、明代台階和清代古樹……這裡享有“長壽之鄉”的美譽,稱老人村,後改名水磨至今。
重建新顔:被聯合國人居環境理事會評為“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的水磨鎮,在重建後自然風光秀麗,地域文化濃郁,俨然是一個旅遊精品小鎮。震後經過廣東佛山卓有成效的對口援建,水磨鎮展現出“濱水小鎮生态新城”的秀麗景象,成功成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春風閣白色蜿蜒曲折的台階,主建築羌碉和閣樓則分别是漢族和羌族的代表。西羌彙坐落于春風閣腳下,是水磨标志性景觀之一。西羌彙的建築立面結合了羌碉特色;碉樓碧它将現代的建築、裝飾藝術與傳統西羌文化相結合,陳列着南風古竈燒制而成的陶瓷沙盤。禅壽老街兩側分布的春風閣、大夫第、萬年台、字庫、白塔等建築風格集中國傳統建築體系之大成,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